往事如烟:你还记得你们村庄以前是几大队吗?那时的境况

维达正能量 2024-09-28 04:36:04

说一件有趣的事情,有次我去农村探访一位老人,只知姓不知名,结果村里人说:我们村里姓这个姓的有好几家,老人也有好几个,不知道你找的人是谁。我又问道:你们村以前叫五大队吗?对方回答说:我们村是三大队,五大队在前面,还要走两公里。他们村就一家姓这个姓的,家里只有两个老人,孩子们都进城了,有一个女儿在电站工作。我说:哦,对了,这就是我要找的老人。

图片来自网络

这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现在如果你要去农村找人,一定要先打听清楚村子现在的名称以及旧称,不然的话你可能会跑很多冤枉路。为此,我专门请教了一位老人,他叫高万福,是一位退休后返乡的老干部。

据老干部高万福回忆:农村体制改革以后,将“公社”改为了“乡”,“大队”改为了“村”,“小队”改为了“组”。因此,芦草沟公社改称为“芦草沟乡”,各大队改称为“村”。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经乡政府同意,芦草沟乡便产生了以下各村:元宝山村(原一大队)、四宫村(原二大队)、长山梁子村(原三大队、八大队合并)、喀拉苏村(原四大队)、西宁庄子村(原五大队)、拜什阿嘎西村(六大队)、乌拉斯台村(原七大队)、东庄村(原九大队)。

高万福先生一边干活一边讲故事

原来的各生产队(小队),也改称“组”,比如:长山梁子村有5个组,分别称为一组、二组、三组,四组和五组。与之相适应的称谓变化还包括“村主任”,即以前的大队长;“组长”即以前的小队长,现在的“村民”即以前的公社社员。

老干部侯其河说:老高说的基本上是事实,就是那会儿七十年代的时候,是用拖拉机耕地,就是那个连轨拖拉机嘛,这个产量啊 ,也就是200~300斤吧,这他说的对呢,实际生活水平嘛,反正是一般般了,不过解决温饱是没有问题的,一年下来一个劳动力,能分个100块钱左右吧。就是我们八大队比较好的时候,劳动力多的家庭收入会多一些。但是,小孩子多的家庭,尤其是家里有病号的人家,收入水平就差一些。细粮有限,但粗粮不缺。身上的衣服嘛,以粗布为主,冬天冻不着。但就是经常湿鞋,为什么呢?遇到雨天或者是雪天,在泥泞的路上一走就是半天,脚常常泡的发白,又冷又疼。阴雨天能有一双不漏水的胶鞋,那可是值得炫耀的一件宝贝啊!

老干部侯其河先生

那时就是出门不方便,没有车,路又远,一年进不了两次城。如果路途近一点,我们就步行走着去,条件稍微好点的,就骑自行车。如果能搭上顺路的拖拉机,那真的很开心。你知道那时有一件时髦的装备是什么吗?就是军用挎包啊!出门的时候,在里面装几块干粮,再带几个苹果或者咸菜之类的,饿了就随便对付几口。我们去各小队检查工作的时候,这个挎包就是我的标配。

现在的生活真的是太好了,路平了,车多了,想去哪都方便。最重要的农民干活不再那么辛苦了,基本上都是现代化操作,大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我经常回芦草沟看看老房子,和曾经一起奋斗过的乡亲们说说话聊聊天。知道他们现在很幸福,看到八大队的新变化,真的是打心眼里高兴啊!

现在的八大队养殖场

和老人们聊天,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在他们身上浓缩着历史的痕迹,从他们身上我也能看到一种精神和力量。

朋友,你身边也有不少老年人吧,赶紧去听听他们的故事,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