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人际沟通中有个非常典型的错误行为:把给予他人的建议、宽慰,或习惯解释自己的立场、感受,认为是同理他人。
如果一个人需要得到他人的同理心,我们却试图通过安慰或者建议来“搞定”对方的问题,往往会让他人感到沮丧。
因为总想“搞定”对方的背后隐形地释放自己的控制欲,自由是人的天性,没有人喜欢被人操纵的。
所以,比起站在自己的立场试图减轻对方的痛苦,不如完全卸下先入为主的成见和批判,保持与他人“同在”的状态,以同理心倾听。
倾听中的7个拦路虎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发现妨碍与他人建立有效连结过程中的7个拦路虎:
给建议:“我认为你应该”“为什么你没有这样”
比惨:“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曾经经历过的。”
说教:“如果你这样做……这就会转变成一个非常积极的体验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尽力了。”讲故事:“这让我想到曾经……”
摆脱感受:“高兴一点儿,不要这么难过。”同情:“哦,你真是可怜……"
询问:“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解释:“我本来想打电话给你,可是.…”纠正:“事情不是这样的。”
我们常常认为要想办法解决问题或让他人好受些,但这些话语却恰恰阻碍了与他人的同在。
事实上,试图分析问题无法让我们与他人同在,如果我们只关心别人的话,是否符合我们的理论,我们就是在审视他们,而没有与他们同在。同理心的核心是“临在”,也就是全然地与他人以及他们当下的体验同在。
大白话可以理解为把自己的脚伸进别人的鞋子里,来体验鞋子的舒服程度。
我们常常会因为体会到他人的感受而心生同情,此时要格外警惕,是同情而非同理。
同情的关键站在自己的角度理解对方的感受;而同理则是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对方的感受。
同理他人是面对生命时所需具备的一种态度,正如哲学家马丁布.伯伯说:“生命中的情境虽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每时每刻却如新生儿般,带着崭新的面孔,从未有过也永不再现。你无法提前准备如何回应,也无法停留在过去。生命呼唤着你与它同在当下,负起责任而又全心投入。”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到360度同理他人呢?
有一个万能的方法:
不论以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聆听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加以反馈和复述。
聆听对方的观察和感受
比如:你将自己的轿车借给了有急事的新邻居,妻子知道后,批评你:“你这样信任一个陌生人实在太傻了!”
此时,你就可以借助非暴力沟通的要素来聆听她的感受和需要,而非自责或反驳她。
在这里,妻子观察到的事实是:你将轿车借给一个陌生人。
再比如,有一次,我下班回家后,遭到了老公一句“你真自私”的评判,当时我一下子懵了。心里想着,自己的什么行为让他武断,可是,思来想去,却得不到答案。
后来,我想到了卢森堡博士在他的经典著作《非暴力沟通》中提到的方法:通过询问来猜测是什么事情引发了这句话。
如此,得到的答案是,孩子摆放无序的玩具让老公感到心烦。而我因为玩手机占据了收拾孩子玩具的时间,上班到点了,就急匆匆出门了。
此外,还需注意,如果我们习惯为他人的感受承担责任并因此而自责,那么,关注他人的感受与需要则会变得非常困难。
反馈理解并加以复述
在聆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后,有一个重要的对话就是复述对方的话,将理解反馈给对方。
复述对方的话不仅能让对方知道我们是否已经准确地领会了他们的意思,而且,如果我们的复述还不到位,他人就有机会加以更正。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是,给了对方一些时间来思考自己所说的话,从而有机会深入了解自己。
复述可以关注三个方面:
1.对方所观察到的事实:“上周我有几个晚上不在家,你说的件事吗?”
2.对方的感受以及引发感受的需要:“你很伤心,因为你希望的努力得到肯定,是吗?”
3.对方提出的请求:“你是不是希望我告诉你,为什么我要说这些话?”。
这样的方式有利用,我们感知他人的内在状态,同时邀请他人更正我们没有理解到位的地方。
最后,谈一下,复述中,如果对方也处于强烈的情绪中,无法听见我们,也不肯放过我们,而同时,同理“急救”和“非暴力呐喊”、”都无法帮助我们的话,我们的有三种选择:
一是停顿;
二是“非暴力呐喊”;
三是暂时离开现场;
结束语:
先哲庄子所言:真正的同理需要全身体倾听“只用耳朵来听是一回事,用理解去听是另一回事。而听其神则并不受限于我们的任何器官、不受限于耳朵或者头脑。因而这样的听需要我们全然地放空感官。当感官空灵,你的生命就作为整体的存在开始倾听。如此,便能直接感知在你面前的人、事、物,这是永远无法用耳朵听见或用头脑理解的。”
同理他人是面对生命时所需具备的一种态度,也是沟通中一项难能可贵的技能,需要我们用心感受他人的感受,用眼观察他人的感受,更需要我们以尊重的态度了解他人的体验。
文章若给你带来收获,点个关注,我们一起成长,一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