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人后代传(135):薛综次子薛莹

米多知道 2024-02-14 05:27:20

薛莹,字道言,沛郡竹邑县人,是三国时期东吴名臣薛综的次子,薛珝的弟弟。当时,东吴的史书《吴书》的文笔并不出色,无法记录下那个时代的辉煌,这让皇帝孙亮深感忧虑。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孙亮决定派遣薛莹等五人,共同查访寻求以往的史事,以撰写一部新的史书。这五人都是当时的文学翘楚,薛莹作为其中一员,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识。

到了孙皓时期,薛莹的才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升任为选曹尚书,负责选拔和推荐人才,为国家输送了很多优秀人才。269年,孙皓立孙瑾为太子,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因为太子是国家的未来,必须得到最好的教育和培养。孙皓深谙此理,因此任命薛莹兼任太子少傅,负责协助太傅培养太子。薛莹不负众望,用自己的学识和品行影响着太子,为太子的成长付出了心血。

271年,东吴朝中有一位名叫何定的官员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开凿圣谿,以沟通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这个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东吴的军事调动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对北方曹魏的防御能力。孙皓对这个提议深感兴趣,认为这是加强国力、提升军事效率的重要措施,于是命令薛莹率领一万人前往执行这项艰巨的任务。

薛莹接到命令后,带领着一万劳工和士兵前往预定的工地。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个预料之外的大难题:道路中分布着许多巨大的盘石,这些石头坚硬且体积庞大,远远超出了当时开凿技术的处理能力。尽管薛莹竭尽全力,但是这些盘石的存在使得开凿工作变得极为困难,进展缓慢。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孙皓意识到这个工程可能并不像最初想象的那样容易完成。考虑到工程的实际难度和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以及可能带来的国力消耗,他最终决定停罢这项工程。薛莹带领着疲惫的队伍返回,圣谿的开凿计划就此终止。薛莹在工程中止后,被任命为武昌左部督。

273年七月,薛莹与夏口督鲁淑(鲁肃之子)一同率领吴国军队进攻晋国。鲁淑负责围攻弋阳,而薛莹则负责攻打新息。他们的攻势十分猛烈,声势浩大,甚至号称拥有十万大军。然而,他们的进攻最终遭到了晋国将领王浑的顽强抵抗,并最终被击败。

战败之后,吴国皇帝孙皓不仅追究薛莹战败之罪,还追究他在圣谿开凿工程中的失败责任。薛莹因此被下狱,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大司马陆抗得知此事后,上疏请求皇帝宽恕薛莹。然而,尽管是陆抗的请求,皇帝还是把薛莹流放到了广州。薛莹的流放引起了吴国朝野上下的广泛关注。百姓纷纷为他感到不平,认为他遭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因此,孙皓又召回薛莹担任左国史一职,主持《吴书》的编撰工作。不久后,选曹尚书缪祎被诬陷,薛莹替他进行辩解,皇帝大怒,薛莹被再次流放广州。

在流放途中,薛莹的心情无疑是沉重的。失去了昔日的荣光后,薛莹并没有放弃,积极面对!但他还未到达广州,便又被召回朝中,再次授予左国史的职务。他在任职期间,曾多次上疏皇帝,请求革除严苛的刑罚,减轻百姓的徭役,以促进东吴的和谐。薛莹深知严苛的刑罚只会让百姓生活在恐惧之中,而沉重的徭役更是让他们疲惫不堪。因此,他坚定地主张减轻刑罚和徭役,以使百姓能够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280年,吴国的命运已经岌岌可危。面对晋军的强大压力,薛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他建议皇帝孙皓派遣使节分别向晋军的主要将领王濬、司马伷、王浑请降,试图通过分化晋军的策略来保全吴国。然而,这一策略并未能奏效。最终,薛莹还是替皇帝写了降书,吴国的灭亡已经无法避免。

随着吴国的灭亡,薛莹也随孙皓一同降晋。他们到达洛阳后,薛莹受到了晋武帝的召见。晋武帝对他颇感兴趣,于是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在一次与晋武帝的对话中,晋武帝问起了孙皓灭亡的原因。薛莹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将其归纳为“亲近小人,滥用刑罚,不信任大臣和大将,每个人都感到担忧和恐惧,各自都不能保护自己,国家的危险和灭亡,实际上是由于这个原因。”薛莹在晋朝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他在282年就逝世了。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