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出名的官员那么多,为什么仅有曾国藩成了做官的榜样

贪吃的骆驼 2022-10-25 18:53:10

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应学胡雪岩。

上面这句话在特定市场,很有一定影响力,不过真正能看懂这句话的人却不多,今天咱们先来说前半句,为什么清朝末年的名臣那么多,就只有一个曾国藩成了后世学习的榜样。

公元1811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乡下。因为一些文章的刻意宣传,似乎曾国藩的家境非常贫困,但从他早早就能读书,而家中又非他一人读过书来看,曾国藩的原生家庭应该算不上是“赤贫”,只能说是不富裕。

熟悉曾国藩历史的人都知道,曾国藩和古代的很多名人不太一样,人家成名之后,后人一挖掘历史,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从小就天资聪颖,但是曾国藩很不一样,一个秀才就考了七次,后来之所以能进翰林院,也并不一定真是因为他成绩好。(详见《曾国藩的两位恩人,一个帮他10年7迁升10级,一个助他名流千古》)。

后世还有一个不知真假的传说,说曾国藩早年背诵《岳阳楼记》,竟然一夜没背诵下来,而本来打算上他家偷东西的小偷,却在他的不断诵读之下,熟练掌握了这篇文章。这个传说可能只是传说,但是从后人对他的评价等资料来看,曾国藩应该是不属于“聪明人”的。

曾国藩除了聪明之外,还有一些问题。据他自己的日记记载,曾国藩和部分男人一样,都对剜骨钢刀情有独钟,当年曾国藩为了戒掉自己这个不良嗜好,曾专门下过一番苦工,但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可能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不过一不聪明,二有个人问题的曾国藩,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还是做出了一些事情,其中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他创办了湘军,并带领湘军南征百战,取得了不小的功绩,后来在他的影响之下,还成就了不少的名臣名将。

曾国藩之所以能凭借自己那不算突出的资质,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就,除了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之外,也有他个人的因素在里面。

如果他没有坚韧的毅力和强大的心态,可能三次秀才不中就让他放弃科举了,如果没有科举,那么就一定不会有那个后世人心里的曾国藩,当然,如果他不够坚韧,可能不用科举,一篇《岳阳楼记》就能让他放弃了,如果他不够坚韧,可能他用兵之初处的两次失败,就把他推到河里了......

不过光有坚韧的毅力也是不够的,资质平庸的人遍地都是,屡考不中的人也有很多,李世民刚上战场的时候,也是败多胜少,那么曾国藩为什么后来突然“觉醒”了呢?

有人说他后来的成功是水到渠成,有人说他的成功是运气使然,还有人说他的成功是有贵人相助,但真正熟悉他的人可能都知道,曾国藩后期的成功,除了上面的那些随机因素之外,主要是他的一项能力,那就是善于总结。

曾国藩流传到后世的作品中,有一部书叫《冰鉴》,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曾国藩在世时的相人经验。虽然这本书带有一点封建迷信的色彩,但是我们还是能从这套书中看到曾国藩的总结能力,善于总结从来都是古今名人成功的必备条件,曾国藩自然也不例外。

由此可见,曾国藩之所以能扬名后世,从表面来看,好像就是他性格上的坚韧和做事上的善于总结。

但实际上,曾国藩之所以能超越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成为后世宣传里做官的典范,其实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

左宗棠自小就聪慧过人,时人中有人在他科举入仕之前,就曾以“以国士见待”,湘人集团的奠基人陶澍,曾和他结为了亲家......

李鸿章也是自幼就聪明过人,他还曾吟出“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这样的句子,在他那个当京官的父亲引导下,他更是见多识广,结实了众多的名人,并拜在了曾国藩的门下......

看到了吗,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年少时就聪明过人,他们一个出身于地方大族,一个出身于官宦世家,而且在官场上基本上可以算是平步青云,他们的成就也不必曾国藩小,为什么他俩就没成为典范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左宗棠和李鸿章虽然结果很厉害,但是他们的人生对于一般人来说,只能当个故事听,没有办法去当作自己人生的模板,你要是从小就聪明,又有一定的家族背景,你还用的着去学曾国藩?

但是如果你也是出身比较一般,而且资质上也没有过人之处,且还有一定的弊病,那么你就完全可以把曾国藩当作榜样,毕竟你们算是一类人,毅力你也可以有,至于总结能力,你也可以以为你能掌握,再看看曾国藩的成就,你的未来是不是也挺光明。

所以相对于左宗棠和李鸿章,曾国藩的成功看起来更适合一般人复制,可复制的人生才能当做模板,由此来看,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后世学习的一个典范,不只是他做到了什么,更是他凭借什么样的个人基础,做到这些事的。

那么既然曾国藩适合当模板,那么是不是只要向他学习,就一定能够像他一样功成名就呢?

心学大师王阳明先生,曾提出过心学的宗旨,很简单,就是“知行合一”四个字。这四个字的意思也很简单,无非就是知道什么是对的,然后去做就行,但是后世想学王老的人很多,学到的却很有限。

不过就像所有想减肥的人,可能都知道减肥的关键要素不过就是消耗大于摄入,但是真正减下来的人又有多少呢?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