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骨斗榫

顺江聊武术 2024-09-08 18:30:52

推手是知已知彼的过程,有的太极书称"问"和"答",仅知巳而不知彼推什么手呢,太极"听劲"就是知彼而不被彼知的功夫,所以千万不要把知已知人的功夫割开来看,知己知人的功夫是同比增长的,不是要知已透了,才能知人的.

脚趾抓地要掌握好"度",引起紧张则是"过"了.

大脑是神之府,是统帅居住之地,要清净虚无,才能出灵感。意为神之用,动是意念。常人(指没炼功的人)的运动的思维能力在大脑,遇突发之动,会反映迟钝、甚至发呆。而炼功有素之人意沉下丹田,意气由丹田发布至全身,才能虚灵,这就是全身无处不太极。

功夫的最高层次是修心养性,……

推手练意,这“意”很实在:时时处处对手皆可拳打脚踢头撞掌击,如和应对接手起落都是为了让对手无法攻击你,同时你却可已攻击他的最没防守的地方,攻其所必救,不救即毁。如何应对,各家有各家的拳架,那么多式,只要能“过劲”,都够用了。

高手,我想应该有杀伤力,用不用在他,但必须有!也要有挨揍的能力,不可能手手劲都过得很好万一让对手打上也要能受得了!太极散手好手,不打到身上不动手,用身体接劲,打到他身上的时后,就感觉他一软,自己已挨上了。弱一点的好手,在途中接劲借劲同时出击。还有一种别人尚未出手刚起手时,就打击别人,不太容易借上劲,打击效果差一点(别人未出劲,护体气未散)

寻常意义的散手与太极散手,并无分别。你松你就快,能借上劲你就狠。劲走得好,你就打得从容。

太极拳学,至简至深。无欲无求,不漏有真。

坎离阴阳,佛道家常。有意无意,可短可长。

无极无定,太极进境。纵放曲伸,屹立精神。

松通中空,舍身并从。四两亦无,来去从容。

劲起骨缝,只是说骨缝中存了能量。这能量类似弹性势能。

推手是两人相对待,彼此有彼此之中心与重心,两者之间更有相互往来之无形重心与中心,如何维持与保护自己之中定,与时时破坏对方之中定,是往来间相当有趣的事,这种往来不假思索,直接反应,所谓牵动往来灵系其间。

太极拳主要在让人打不到,不是打不倒,因为打不到,所以自在从容,处处得机得势,自能藉力使力,所谓先阴后阳即是先化后攻,及其致始为阴阳同出。

不管本身有多大多深之劲力,如果对方不受(感应圈比自己好,也就是走化功夫好),依样落空,所以太极拳是问己的功夫,事有不得反求诸己,怎么挨打、怎么走化不净,要研究切磋,如此做去功夫自能增长,千万不要以打人出去为乐事。

习武首重德行,太极入门的时候老师就会讲沉肩坠肘,心意松沉不下,何来的弹抖。身体也会是僵硬的。如果不懂四两拨千斤,只是在拳式招法上玩味,终难大成,恐怕小成都难。太极的功夫不在擒拿摔打抖放,那些都是“形而上学”的东西。打人不一定非要放倒才叫绝。说自己高的人,大都是没见到高手。说没见到高手的人,大都是高手不见,或者见了也看不出是高手。医家里面有,望、闻、问、切,动手是最浅的阶段。平日多多把心意放下来,不即不离,平平淡淡的玩味,慢慢就会体会到一点太极的感觉了。

推手中的”气”的运用,是与筋,骨,皮搭配好的运用的,并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情况下相互转换的,也就是自已的劲路可由三个地方出入,即劲可由骨出入. 劲可由筋出入. 劲也可从皮出入.三种劲法各有优点,灵活运用,妙趣无穷.那么推手过程中,对手也有三种劲法的话,用排列组合法就会产生很多的变化,在诸多变化中,必须由”听劲”来决定自巳的应变.以劲起骨缝为例,推手过程中,必须自己的骨缝张开前提下,把对手的骨缝关闭,也就是”分筋错骨”中的”错骨”,也是太极中的”接骨斗榫”,只要自己能”听”出对手的劲路,同时自已能开好自己的骨缝---即接好自已的骨.然后在不顶不丢的前提下,错开对手的骨,对手也就不攻自破,这便可称为”和着对手劲走”的方法与境界;假如此时加强了”错骨”的意念,便由”和着对手劲走”转变成人发放对手的境界,当然这中间还须有虚空的的境界,如果在这样的境界下推手,受益也许会多一点.

孙老命曹晏海演技,曹示以通背、劈挂、滑拳等。观后,孙老曰:"汝之技,无需再习形意、八卦、太极诸艺,只需换一付腿"。原来,曹上肢已练得颇有功夫,只因步拙腿僵,故在实战中难合其用。于是,孙老未授曹任何拳架,只授曹"飞九宫"之术。"飞九宫"者,乃地插九轩,人在其中以所善诸艺往来穿梭(《拳意述真》中论之甚详)。数月,经孙老悉心教授,曹之步法由拙渐活。于是,孙老又授曹散腿之用。

所授散腿皆由八卦暗腿演化而出,因曹已有"飞九宫"之基础,故能得此散腿之用。孙老之用腿与众不同,教授时,孙老将双手背于身后,对曹说:"我不用手,只用腿,你随意攻守,注意,三秒之内我必起腿。"言罢,孙老潜步走近,曹刚要出拳或出脚,孙老的脚已抵在曹的心窝处。如此反复多次,总是如此。曹总是夺不着先机,又挡不住、化不开、躲不及,而孙老的腿法很简单,就是一抬腿而已。

原来,凡人用腿必先移重心,否则无法平衡,故腿动必先肩动。所以,只要集中注意力,在对手出腿时,一般还是可以作出反应的。然而,孙老出腿时,却无这种迹象,故使人防不胜防。于是曹晏海问:"孙老师,您出腿时,怎么全身竟无一丝迹象,好像凭空出来了一腿?"孙老曰:"这是因为我周身各处都能作为重心,故能出腿时与出腿前一个样。所谓暗腿、第三条腿就是指这种功夫。此需有一定内功基础,才能做到"。于是,曹又得孙老内功修养之传。从此曹只食素,不食荤,以后练成轻功,有"草上飞"之美誉。

孙老教授曹晏海近身用腿之法。两人相距咫尺,孙老对曹晏海说:"近身亦可用腿,抹踢即是一例。"于是要曹任意进攻。两人相对瞬间,曹突抢中门,孙老一腿早到--膝顶、腿旋、足发,曹急后跳,仍被孙老的腿抹中,曹当即栽倒在地,脸色陡变,虚汗如雨,好一会儿,才得恢复。曹晏海说:"孙老师,您这一脚虽然只是抹了我一下,却使我不仅痛入骨髓,而且心如电击,好像整个内脏都散了"。孙老曰:"此为内劲这威力"。接着,孙老详细讲解了抹踢的练法、用法、变化和走劲。

该腿踢出后,在空中的轨迹像个"8"字,速去速收,倏乎若电劲。退一动,就要蕴涵、潜换着足之踩踏、膝之冲顶、腿之旋搓、脚之贯劈,要一气贯穿。其特点是,不仅踢出后要力贯足底,而且整条腿都要有浑圆劲,也就是即使对手躲过了膝顶、足踢,只要被腿抹上同样能发出威力。甚至在脚下潜回收的过程中亦有用足跟劈钉对手之意。非得有很好的控制和利用自身重心变化的能力并辅以一定的内功,才能在实战中用好这一腿。由于曹晏海此时通过"飞九宫"的练习在控制自身重心和内功修为上均有明显进步,故能在月余的时间内初步掌握了此腿的用法。

高水平太极推手可形容为:一触即发.在无形中化解不存发意与一触即发是一回事.是推手中的两种表达方式.并不相互矛盾.在我理解是两种方式都在棚劲的基础上做出来的.没有棚劲是不行的.这里面不能有”力”生存的,必须是劲---即内劲,内劲运用得好,就能有以上两种推手效果.推手是推内劲也.内劲由何处而来呢?

本人认为劲起于骨缝.陈鑫著述中也谈到这个问题,但关健是劲如何以骨缝起劲,骨缝起劲在推手中如何运用,这才是根本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推手的问题也就可以说入门有望了,不然永远是门外汉.魏树人著<<杨式太极述真>>中讲的太极揉手中,写到了一点点有关内容,不注意的话,可能被忽略不看的.可以说,不推手的太极是太极操而不是太极拳,尽管很多人不愿承认,事实如此,拳包括四方面,即:观赏表演;养生健体;技击防卫;治病疗伤.后二方面是拳的高级层次.推手是技击防卫的训练,推手训练到位,便是技击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