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景逊|平安村的故事

大院文化 2024-11-15 04:23:16

文/裴景逊

在人们的生活中往往会在不经意之间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平安村就是一个有故事的村庄。

平安村的村名是东北抗日联军名将李荆璞提名的。这是根据日本战败后来到此地生活的老人解青山对他儿子 解德顺亲口讲述的事。

照片来源于牡丹江市博物馆

1945年10月,李荆璞任牡丹江省军区司令员。同月,李荆璞任牡丹江市市长。1946年,李荆璞市长带领部分民主联军在土改工作队员的陪同下来到了来到城乡结合部的平安村了解土改工作时(当时,此地还没有平安村这个地名)。当地老百姓十分崇敬这位当年在牡丹江地区久闻大名的抗日联军名将还请李荆璞市长为这片废墟起个新家园地名,李荆璞市长答应了大家的要求和愿望,村名的主题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能过上平安新生活的初衷,提名这个村子的名字就叫一—平安屯。在1978年国家改革开放时,把平安屯改为平安村一直延续至今。

解放前平安村所在地是日本侵略中国牡丹江市期间奴役中国劳工时修建的日本第三军的军官住宅。1945年秋季,苏联对日本宣战,一百多万苏军在东北抗日联军的配合下以排山倒海之势进入了中国东北境内围歼日军,战败的日本侵略军在中国东北各地签字投降,东北沦陷14年的土地和资产,终于回到了中国人民的手中。

日本战败后,原来在牡丹江市东四条路(原名叫肇庆街)附近开了个小饭店的解青山见饭店生意也不景气,为了谋生,他就带着20多位伙计来到平安村这个地方(当时还没有平安村的地名),住在日军遗弃的房子开垦种地。日伪统治时期,这里是维修坦克、汽车的军工厂。解放后,居住在这里的小朋友随处都能捡到废铁(捡洋落)去买,那时,随处可见残留的玻璃因战火都被烧成了各种形状的玻璃粑粑。

以前是平安村的土地现在是部分居民小区

平安村,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爱民区的西边距牡丹江火车站3公里。村子的北边是牡丹江林业职业学院,南有菜地,西边是砂子山、白土矿,架子山和铁路西运转车间。牡丹江师范学院所在地原来是平安村的果树园和汽车大修厂。现在的逸品上城小区原来是北屯,原来的林业印刷厂,小区,耐火材料厂是南屯。

后来陆陆续续又来不少人家在平安村生活。有三百多人,265亩地,挂户(没有正式户口)的有一百多人。平安村以前发福利没他们事,后来根据政府的相关政策也给他们上了报养老保险。

办理房地产证的趣事

解放后,平安村又陆续有自山东省,河北等省份投亲靠友的人家来到平安村落户生活。那时,迁徙来的人家只要在日军残留的房框架搭上房盖,砌火炕和锅台生火做饭,找些树枝、旧板材就地夹起板杖子再安上个房门,这个地方那就属于你家的房子了是个人房产。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安顿下来的村民经常写信给外地的亲人报个平安,时间长了,来往的信件多了就连邮局的邮递员只要看到山东,河北邮来的信件上写牡丹江市平安村,收信人就能收到信了,小小的平安村多少也有点名气了。

平安村东边大空地也有日本侵略者留下的房子。食品公司还在那里建了个屠宰场,院子里牲畜的骨头堆的像小山似的,牛羊猪的血都装在膀胱里,搭着大架子挂着晾晒。村民们一般都不知道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五十年末期,六十年代初,这个厂子就没了。林业汽车队解放牌汽车,一到冬天就上山里拉木头。黑龙江省已封山育林二十多年来公路上早已看不到拉原木的车辆了。

2011年动迁,平安村的旧房子都拆没了。动迁房子是要过户办房产证的,当地年轻的村民拿着当年发的房屋手续来到了房产处办理房产证时工作人员接过村民手中的房产手续在电脑里调档一查说:“这房屋来源是日伪遗产”很顺利的办理了新房产证,这时,来办证的村民才第一次得知自己居住多年的房子居然是“日伪遗产”。

平安村走进新时代

六十年代初,村里人有位女学生小名叫可心的解桐江,金榜题名考上了天津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这事在村子里传为佳话,激励着村里各年级的学子们以她为学习榜样,好好学习用文化知识改变命运。

平安村地理上有三座山,有个传说,村民没有忘记曾经为平安村建设作出贡献的能人,用他们当年生活附近的山来比喻他们:中间山是解青山,东边的山李振山,西边的山是马海山,他们平安村都是村里的元老人物。早年平安村是个生产队,后来人口多了,发展成为生产大队。

平安村分北村和南村二部分。北村有十二栋房,七十多户人家,南村有四栋房,二十几户人家都在农村生产队干活。村行政区划归曾经归北安乡管辖,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改为红旗公社平安村,现在是爱民区三道关镇平安村。

如今平安村的村民们生活在城市结合部住进动迁安置房,从事着种地或自由职业。

平安村解德顺老人

(在此要感谢解德顺老人提供的相关帮助)

本文作者裴景逊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