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现象,无解的难题:韩国中产阶层的希望与宿命

理想吕 2025-01-04 03:07:22

NO. 1|壹:韩国中产阶层定义

在整个亚洲,只有印度对中产阶层的界定最为友好和宽泛。

印度官方报道14亿人里面的中产阶级人口数量约为6亿以上,在印度看来,家庭每人日均消费2-10美元,也就14-73元人民币,就属于中产阶层(家庭)。

相比之下,韩国对中产阶层的判定非常认真,因为韩国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视身份、圈层和职业的社会,这一点相信在韩国待过或者工作过的朋友,会深有感触。

在绝大部分韩国人看来,中产阶层的家庭月收入至少要在500万韩元以上,即人民币2.5万/月以上;在不错的社区住着35坪以上的房子,约合116平方米。

所谓不错的社区,意味着这套35坪的房子,总价不低于4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00万左右——成为中产阶层,是韩国普通家庭对子女的期待、也是已经成为中产阶层对后代的最低要求。

如果一个中产家庭没有全力以赴让自己的孩子也成为一名医生、教授、公务员,那将是一件非常可耻的事情。

【韩国江南,大家都想住到这里来】

NO. 2|贰:韩国中产阶层通道

为什么只想着成为中产阶层?为什么梦想不可以再大一些?

因为在财富和权力已经固化的韩国,逆袭成为豪门的可能性不是接近于零,而是有一个早已达成的社会共识:这根本不可能,尤其是总人口不到5200万的韩国,已经有了88家总资产超过5万亿韩元的大财团。

如果能成为中产阶层,比如当一名医生、律师、教授、工程师;比如成为公务员,尤其是检察官、法官;比如成为某家大财团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这就是普通家庭和中产家庭最大的目标。

所以,韩国人的目标是相当清晰的:

还没有成为中产阶层的普通家庭,渴望实现阶层突破,把子女供上去,成为令人羡慕的中产阶层。

已经成为中产阶层的家庭,他们结合自己的成长经验,会更加努力地要求子女继续成为中产阶层。

至于通道,只有一个殊途同归的结果:无论任何家庭都坚定地认为,只有通过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普通人家的孩子才能有一个好的出路、中产阶层家庭的孩子才不会出现阶层下沉。

NO. 3|叁:什么是好大学

对于这个问题,在现在的韩国,早就有自己的标准答案和现实意义。

SKY即首尔大学(S)、高丽大学(K)、延世大学(Y)是顶级梯队,毕业之后容易进入薪酬丰厚的大财团工作,也容易当医生、考公务员甚至有机会成为在韩国赫赫有名的检察官,所以这几所大学成为部分中层阶层家庭对子女的要求。

还有西江大学、成均馆大学、汉阳大学、梨花女子大学、中央大学、庆熙大学、建国大学、东国大学等几所也不错,不一定非要进SKY。

毕竟30多家韩国顶级财团也有自己的子女和亲友,他们也想读SKY,而且他们更有条件读。因此,这几所虽然不是顶级大学但却属于优秀大学的,成为更多韩国中产家庭的梦想。

而苦读就是进入好大学的密码,只不过这个密码已经被韩国演绎成一种既艰苦又残酷的人生必要修行。

在韩国,从中考高考的学生,到考公务员以及法考的考生,都知道四当五落的规律。这个人为总结的规律其实更像是一种情况总结:一天只睡四小时的考生,就能考进自己理想中的学校;一天睡五小时,就可能落榜。

【韩国人心目中的好大学】

NO. 4|肆:补习才会成为天才

南珠是一名出生在韩国一座小县城的初三学生,她即将面临中考。

智妍既有自己明确的高中目标,也很明白自己的家庭无法在学习上帮助她,她需要靠自己。

为了督促自己学习,南珠每天要求自己只能睡三个小时,只有周末才可以睡四个小时。为控制好时间,南珠把自己吃饭、喝水和上厕所的时间都进行了严格的划分。

尽管南珠在班级的成绩已经非常优秀,但她却总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她恨不得不能把整本书、每一条注释都背下来。

为了做习题,南珠不仅会把学校布置的全部完成,还会不断从网上买一些题库来做,她的目标是:直到能够一边读题、一边在脑海中出现答案,读完题的同时答案已经在笔下为止。

只有16岁的南珠,手上已经长满了老茧,尤其是接触笔的位置已经被磨得掉了几层皮,为了能继续写字和做题,她不得不用橡皮筋把笔和手绑在一起,靠手腕的力量支撑。

可南珠通过跟同学交流以及听学长们的介绍,她清楚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会有回报,但她更清楚了一件事:和自己一样努力的学生还有很多,而且有些初中生已经学完了高中的全部内容。

南珠了解的信息准确吗?非常准确。

2022年按照韩国媒体多年的跟踪报道,每100名小学生中,有8名正在学习高中内容;每100名初中生中,有26名已经学完了整个高中课程——尤其是韩国中产阶层家庭的孩子,这个比例只会更高。

他们都是天才吗?他们是怎么做到的?答案是:补习和金钱。因为没有补习,就会失败。

韩国影视作品比如《天空之城》和《浪漫速成班》,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韩国社会的补习班热潮和升学压力——这是一种极为顽固又极为普遍的现象。

【尽管说了很多年,但效果一般】

NO. 5|伍:从主动到被动

这一切,却源自韩国的经济发展和民众的自发需要,这是一件开始时很有动力,到现在只有被动的无奈。

韩国的经济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腾飞、80-90经济的强盛,成为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首,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反而推动大部分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更高诉求和更多投入,自然也就推动了韩国教培行业的火热发展,这其中又以工作体面、收入较高、对读书的意义和价值领悟最深的中产阶层为典范。

整个80-90年代的寒暑假里,韩国各种各样的课外补习宣传满天飞,孩子们不是在培训班上课,就是在去培训的路上,是不是有些同样的画面、熟悉的场景?

进入21世纪后,随着韩国金融危机的慢慢消解,这种校外培训不仅重新出现,而且卷出了新高度,以至于韩国教育界把校外培训机构形容成学校教育的一个“影子”,而中小学课外付费补习教育现象,就被称为“影子教育”。

作为“影子教育”的各类补习班,早在2021年韩国就已经超过了10万家,而且其中不乏规模很大、押题很准的超级补习机构,他们比官方教育系统更像是韩国教育体系的支柱。

这些年韩国家庭平均将其收入的近20%用于子女的课外辅导中,而中产阶层家庭的投入比例,竟然可以达到家庭总收入的35-40%。

2019年韩国家庭每月在孩子课外辅导上的费用,平均值约为35万韩元,约合1700多元人民币。

2022年这个平均值已经超过42万韩元,约合2100元人民币。

重点是,这种逐年增长的趋势根本没有放缓或者停止的意思,难点是,最近5年由于韩国经济增长乏力、物价不断上升,韩国中产阶层的日子并不好过,失业与破产,永远是韩国中产阶层的隐患。

怎么办?那就只能更加激发他们全力以赴、不惜借钱甚至贷款也要把孩子的补习搞上去。

NO. 6|陆:一套完整的循环

韩国当然早就觉得有些问题,所以在早在80年代就颁布过《教育规范化及消除过热的课外补习方案》,禁止课外补习行为,不过,韩国家长们根本不领情,反而集体抗议,后来韩国政府只好逐步放松禁令。

只有一个最令人无奈的结果:从2005年开始,韩国法院宣布各项培训禁令彻底废止。

但是进入21世纪后,韩国人口增长极为缓慢、老龄化不断加剧、经济发展很不稳定,这三大社会难题越来越明显,65岁以上的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和孩子们的数量越来越少,这种炼狱式的读书、产业化和商业化教育补习,会有多大意义?还能存续多久呢?

【在韩国,一部分孩子在娱乐】

所以从2007年开始,无论是李明博政府、朴槿惠政府,还是后来的文在寅政府,都承认现在韩国庞大的影子教育,不仅已经成为越来越衰老的韩国的难题,更成为阻碍重新焕发活力的阻力。

《预防课外补习热和改进公立教育的计划》,这是一分韩国教育部多次研究过的报告,他们认为解决影子教育需要扩大对贫困生的财政扶持力度;需要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比如采取随时招生、定时招生、追加招生等多种更加灵活的招生方式;还需要韩国中产家庭们早日认清现实困难。

想法是非常好的,也非常对,能够从2015年以前的“堵”变成现在的慢慢“疏”。

但是,这些措施中,有些很难做到,比如扩大医学院的招生数量就实在太难了。文在寅政府尝试过,结果很快就主动放弃了。

尹锡悦政府也雷厉风行地做过,结果2024年出现了各大医院的医生们罢工甚至上街暴走的情况,最终演变成尹锡悦政治危机的导火索之一,至今还没有摆脱。

【另一部分孩子在不断补习】

结语

所以到了2022年,韩国各类教育补习的参与率从还是保持在72%左右,2015年这一比例为75%,也就是说7年的时间,只下降了三个百分点。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韩国中产家庭最近7年的收入稳定甚至越来越高吗?

其实除了韩国的老龄化越来越高、已经突破20%,韩国中产家庭的收入、整个韩国的经济增长都很低迷。

答案只有一个:经济不好、压力山大的背景下,韩国中产家庭的危机意识反而越来越强烈,而且他们把应对危机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韩国中产阶层最大的渴望就是,通过压榨自己的幸福和积蓄,让孩子们通过苦读、通过补习、通过考上比自己当年更好的大学,实现永远不要沉到中产阶层下面去的唯一目标。

韩国有部黑色喜剧《天空之城》,里面就有一个经典的问答:只要能把孩子送入好大学,就算最终落得亲子关系破裂、家破人亡,你也愿意吗?

你的回答会是什么呢?

【为考场内的学长们祝福和打气】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