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历来去匆匆的疾风骤雨,为何天气预报没提前发出全市预警?

生态环境捍卫者 2024-06-02 05:58:35

5月30日下午,北京大部分地区出现了8-10级的大风,有的区域还同时出现了雷雨甚至冰雹天气,从大风来看,真的可以说是“疾风”,比如丰台千灵山的瞬时风速达到了37.2米/秒,相当于13级极大风标准。

北京这次疾风天气是如何形成的?

北京5月30日下午出现的大风天气,其形成原因或涉及多种气象因素。其中最显著的当属高空冷涡。

高空冷涡系统是一个冷空气的聚集地,当它“闯入”暖空气地盘后,被暖空气“包围”,最终形成一个冷涡。对于北方地区来说,这种系统一年四季都会出现,但在夏季最为活跃。冷涡配合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在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条件下,可以形成强烈的气流扰动。

在高空冷涡的影响下,北京地区的大气层结变得不稳定,这有助于对流风暴的发展。加上最近这几天气温较高,空气中的湿度也较大,因此容易造成强烈的热对流现象。

特别是当日下午,在强烈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地面温度较高,在空中形成了下热上冷的情况,热对流的能量储备非常丰富,最终造成了北京短时的大风、冰雹、雷暴这样的强对流天气。

强对流天气为何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从北京开始出现强对流天气,到降水回波移出区域,前后的时间也就2个多小时的时间,为什么时间会这么短呢?

大家应该知道,强对流天气本身就是指发生突然且较为剧烈、破坏力极大的灾害性天气。这类天气通常具有短暂而强烈的特点,包括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冰雹等,它们像神秘的“黑衣人”,往往来去匆匆,行踪让人捉摸不透。

从大气层结构看,强对流天气的成因主要是在大气层形成上层冷、下层暖的一个不稳定层结。当低层南方暖湿气流加强,向北输送的暖湿空气带来大量的水汽和热量,同时高空冷空气也具有一定的实力,叠加在低层暖湿气流之上,就形成了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这种不稳定层结是强对流天气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决定了持续时间不可能太长。

从能量释放看,由于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一旦有北方冷空气南下或者地形因素触发,就会激发对流发生。对流发生后,大气中的不稳定能量迅速释放,导致短时间内出现强烈的天气现象,如风速急剧增大、降水强度急剧增强等。这种能量的迅速释放使得强对流天气表现出短暂而强烈的特点。

强对流天气系统通常伴随着冷空气的移动而移动。由于冷空气的移动速度较快,因此强对流天气系统也往往在短时间内快速移动,导致天气现象在短时间内发生并结束。

为何没有发生全市预警?

这次北京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后,北京其实是发生了预警的,只不过是延庆区先发布的,发出的是雷电蓝色预警,随后发布了大风蓝色预警。到当日14时30分,北京市气象台发布了大风黄色预警信号。那么,为什么没有提前发布相关预警信号呢?

大家知道,强对流天气如大风、雷电等具有突发性和局地性的特点,它们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形、湿度、温度、风速等。这些因素的变化非常快,使得预报员很难提前很长时间准确地预报出强对流天气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同时,拿此次北京的短时强对流天气来说,对流云团从山区到城区的过程中,会出现减弱、加强或者维持的情况。如果提前发布全市的预警,有可能会出现西北部山区下完雨后,到城区雨已经没了的情况,这样的预警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气象部门会实行更有针对性的分区预警,只对可能受到影响的区域发布预警信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