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抵达吴起镇,电告彭德怀:佛山坪有个地主武装守堡,灭了他

若水史书 2024-11-18 05:06:43

毛泽东抵达吴起镇,电告彭德怀:佛山坪有个地主武装守堡,灭了他

1935年深秋,历经万里长征的中央红军终于抵达陕北吴起镇。然而,胜利会师的喜悦还未完全绽放,一份紧急电报就从毛泽东的案头发往彭德怀处。电报中提到吴起镇与金汤镇之间的佛山坪,有地主武装百余人据守堡垒。这支突然出现的武装力量,究竟有何特殊之处?为何在红军主力会师的重要时刻,毛泽东会对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地方武装格外关注?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

一、吴起镇前的艰难跋涉

1935年9月26日,红军主力部队在渡过渭河时遭遇了国民党军队的突然袭击。当时,敌军在渭河南岸布置了重兵把守,妄图阻止红军北上。为了确保渡河行动的顺利进行,红军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先是派出一支小分队在渭河下游佯装渡河,吸引敌军注意力。趁敌军主力向下游调动之机,红军主力迅速在上游渡河。

渡河后的行军并不轻松。9月29日,红军来到通渭城外时,遭遇了一支由地方团练、保安团和国民党溃军组成的杂牌武装。这支武装依托城墙顽抗,妄图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经过侦察,红军发现敌军主要集中在城南一带,城北防守力量薄弱。当晚,红军采取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从北面突破,一举攻入城内。这场战斗消灭敌军300余人,缴获了大量军需物资。

10月初,红军来到了六盘山区。这里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是进入陕北的重要关隘。当时,国民党东北军骑兵第七师的一个团驻扎在青石嘴村,企图阻止红军通过。这支骑兵团装备精良,有数百匹战马,如果正面强攻将付出巨大代价。

红军派出侦察兵深入敌后,获取了敌军部署的详细情报。通过分析地形和敌情,制定了包围歼敌的作战计划。红军一大队和五大队分别从左右两翼迂回,切断敌军退路。四大队则在正面发起猛烈进攻,吸引敌军注意力。这场战斗持续了不到半小时,骑兵团便被全歼。红军缴获了大量战马和军事物资,为之后的行军提供了重要保障。

此后,红军继续向北挺进。由于连日行军,战士们的粮食和衣物都出现了短缺。为了解决给养问题,红军在沿途设立筹粮站,就地筹集物资。在此期间,当地群众纷纷献出粮食和衣物支援红军。一位姓王的老农不仅提供了粮食,还主动带领红军避开敌人的岗哨,为红军指引了一条安全的山间小路。

10月中旬,红军来到了距离吴起镇不远的一个村庄。这时,一支敌军骑兵追击部队突然出现在后方。为了摆脱追兵,红军采取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策。他们故意在村口点燃篝火,制造驻扎休整的假象。趁夜色掩护,主力部队悄然从侧翼绕道,成功甩开了敌军的追击。

二、佛山坪地主武装的威胁

佛山坪的地主武装并非临时组建的乌合之众,而是一支有着完整指挥体系的地方武装力量。这支武装由当地大地主杨克明掌控,约有正规武装150人,预备队伍200余人。他们占据了佛山坪制高点上的一座石头堡垒,这座堡垒建于清末,经过多次加固改建,墙体厚达两米,还配备了地下暗道。

堡垒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它扼守着通往吴起镇的必经之路,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堡垒四周还修建了多个暗堡,形成了交叉火力网。这支武装不仅装备精良,还储存了大量粮食和弹药,具备长期坚守的能力。

杨克明与国民党陕北当局关系密切。1935年8月,得知红军即将北上的消息后,国民党陕北当局便派遣军事教官前来佛山坪,为杨克明的武装力量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军事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射击、设伏、防守等科目,还传授了一些简单的战术动作。

这支武装的存在严重威胁着红军在陕北的发展。首先,佛山坪位于吴起镇与金汤镇之间,是红军东西向机动的重要通道。其次,堡垒周围的山地地形复杂,适合开展游击战,如果不及时消除这个威胁,将来必成后患。

佛山坪地主武装的威胁不仅体现在军事层面。这支武装长期压榨当地农民,强迫他们交纳高额租税。每到收获季节,武装人员就会下乡收租,稍有不从就会遭到毒打。1934年冬天,附近的贫农刘老汉因交不起租子,被关进地窖活活冻死。这种暴行引起了当地群众的强烈不满。

更为严重的是,杨克明还组织了一个情报网。他收买了一些不法商人,在周边村镇设立了多个暗探点,专门打探红军的行踪。这些情报会通过秘密渠道传递给国民党军队,为他们围剿红军提供参考。

佛山坪地主武装还控制着方圆数十里的交通要道。他们在重要路口设置关卡,对过往行人和商队盘查,借机敲诈勒索。这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往来,也给红军的物资补给带来了困难。

1935年9月下旬,这支武装还曾袭击过红军的一支筹粮小分队。当时,红军3名战士在附近村庄收集物资时,遭到埋伏,一人牺牲,两人负伤。这次事件引起了红军指挥部的高度重视。

毛泽东在电报中特别提到了佛山坪地主武装的规模和装备情况。这支武装除了步枪外,还有两挺捷克式轻机枪和一门小口径山炮。他们的弹药储备充足,据估计可以支撑一个月的战斗。堡垒内还储存了大量粮食和生活物资,具备相当的持久作战能力。

三、彭德怀的进攻部署

收到毛泽东的电报后,彭德怀立即召集作战会议,研究进攻佛山坪的作战方案。通过对地形图的仔细研究和侦察人员带回的情报,红军指挥部制定了一个周密的作战计划。

首先,彭德怀派出了三支侦察小组,分别从不同方向潜入佛山坪周边地区。侦察人员化装成普通农民和商贩,深入敌占区搜集情报。经过三天的侦察,摸清了地主武装的兵力部署、武器装备、守备规律以及堡垒的具体构造。

其中一支侦察小组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绘制出了一份详细的地形图。图上标注了堡垒的所有暗堡位置、火力点分布,以及地下通道的大致走向。这份地形图为后续的作战计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根据侦察情报,彭德怀决定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他将进攻部队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负责正面突击,由一营担任,配备爆破组和机枪组;第二梯队由二营组成,分两路包抄堡垒两翼;第三梯队由三营组成,在外围设置封锁线,防止敌人逃脱或接受外援。

为了确保战斗的顺利进行,彭德怀还特别调配了两门山炮。这两门炮被安置在堡垒西北方向的制高点上,主要任务是压制敌人的火力点,为突击部队创造有利条件。

在战前动员会上,彭德怀强调了几个关键点:第一,要充分利用夜色进行突袭;第二,爆破组必须在最短时间内炸开缺口;第三,机枪组要沿途设置多个火力点,形成交叉火力;第四,各部队之间要保持无线电联络,确保行动协调一致。

为了防止敌人通过地下通道逃脱,彭德怀还专门组建了一支"堵截组"。这支队伍由熟悉地形的当地农民带路,负责在地下通道可能的出口处设伏,切断敌人的退路。

在进攻前夕,彭德怀命令工兵连连夜修筑了几条简易战壕。这些战壕不仅可以为突击部队提供掩护,还能作为伤员疏散通道使用。同时,他还在堡垒周围的制高点上布置了多个观察哨,负责监视敌人的动向。

后勤保障方面,彭德怀也做了周密安排。他在距离战场三公里的后方设立了临时医疗站,配备了医护人员和必要的医疗物资。同时,组织了一支担架队,负责伤员的快速转运。

为了确保通信畅通,彭德怀在各个关键位置都部署了信号员。除了无线电通讯外,还准备了烟号、旗语等备用通信方式,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通讯中断情况。

在进攻发起前的最后一次会议上,彭德怀对各部队下达了具体的作战任务。突击部队要在凌晨四点准时发起进攻,力争在天亮前完成突破;包抄部队必须在五点前切断敌人所有可能的退路;外围封锁部队要严防死守,确保不漏掉一个敌人。

四、突袭佛山坪战斗的经过

1935年10月19日凌晨三点,红军各部队按照预定计划开始行动。夜色中,突击部队悄无声息地向堡垒推进。天气阴沉,细雨绵绵,这种天气条件反而有利于红军的隐蔽行动。

三点四十五分,突击部队已经推进到距离堡垒约200米的位置。这时,堡垒里的一条警戒犬突然狂吠起来。守卫立即发射照明弹,整个战场顿时一片明亮。敌人的机枪火力随即覆盖过来,突击部队被迫趴在地上,寻找掩护。

面对这种情况,山炮阵地立即开火,对准堡垒的火力点进行压制。经过短暂的炮击,敌人的两个主要火力点被暂时压制。突击部队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向前推进。

四点整,爆破组携带炸药包冲到堡垒墙下。在掩护火力的配合下,爆破手将炸药包安放在预定位置。第一次爆炸后,城墙出现了一个小缺口,但不足以通过。爆破组立即进行第二次爆破。这一次,城墙被炸开了一个可供两人并排通过的豁口。

突击部队立即从缺口突入,与守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堡垒内部空间狭小,红军战士不得不逐个房间清剿。敌人在预先修建的暗堡里负隅顽抗,投掷手榴弹,造成了一定伤亡。

此时,包抄部队已经完成对堡垒的包围。他们在堡垒外围设置了多个火力点,防止敌人突围。当一群敌军试图从南侧突围时,立即遭到猛烈火力打击,被迫退回堡垒。

战斗进行到五点半时,有一队敌军突然从地下通道逃出。但他们刚一露面,就遭到了早已埋伏的堵截组的伏击。经过短暂交火,这支敌军投降。从俘虏口中得知,杨克明正带着一批心腹从另一条秘密通道撤离。

得到这个情报后,彭德怀立即调整部署,命令三营向东南方向扩大搜索范围。果然,在距离堡垒约一公里的山沟里,发现了杨克明一行人的踪迹。经过一场追击战,杨克明等人被全部抓获。

天亮时分,战斗已经基本结束。整个战斗中,红军共歼敌123人,俘虏217人,缴获长短枪286支,机枪2挺,山炮1门,弹药若干。红军方面伤亡31人,其中阵亡9人。

战后清点战场时,在堡垒地下室发现了大量粮食、布匹和现金。这些都是杨克明多年来盘剥农民的赃物。同时还缴获了一批情报资料,其中包括与国民党军方往来的密电和当地情报网络的名单。

堡垒攻下后,当地群众纷纷赶来,指认杨克明的罪行。有人带来了账本,详细记录着杨克明强征的租税;也有人带来了地契,证明土地是如何被杨克明强占的。一位老农带着儿子的骨灰来,诉说着三年前儿子因交不起租被打死的惨剧。

五、佛山坪战斗的影响

佛山坪战斗的胜利对红军在陕北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是军事上的直接成果:消灭了这支盘踞多年的地主武装力量,打通了红军东西向的战略通道。缴获的武器弹药和物资,极大地改善了红军的装备状况。其中两挺捷克式轻机枪和那门小口径山炮,立即被编入了红军的作战序列。

在政治影响方面,这场战斗极大地打击了国民党在陕北的统治基础。佛山坪堡垒不仅是一个军事据点,更是国民党在当地统治的象征。堡垒的陷落,标志着国民党在这一地区统治力的削弱。从缴获的文件中,红军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包括国民党在陕北的军事部署、情报网络布局等重要信息。

这场战斗还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应。战后,红军立即着手处理缴获的物资。在堡垒里发现的粮食被分发给当地贫苦农民,解决了许多贫困家庭的生活困难。仅1935年10月下旬,就有超过200户农民得到了分粮。同时,红军还将缴获的布匹分给了当地村民,帮助他们解决御寒问题。

在土地问题上,红军根据缴获的地契和账本,查清了杨克明强占的土地来源。经过调查核实,共查明被强占的土地达3000余亩。这些土地后来全部归还给原主人,没有原主的则分给了当地贫苦农民。这一举措得到了农民的普遍拥护。

战斗结束后,红军在佛山坪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工作。首先是成立了农民协会,选举产生了村级基层组织。其次是建立了民兵队伍,由农民自己组织起来维护地方治安。到1935年底,佛山坪地区已建立起15个农民协会,组织民兵300余人。

在经济方面,红军帮助当地群众恢复生产。由于杨克明长期控制交通要道,当地的商业活动几乎陷于停滞。战后,红军立即清除了各处关卡,恢复了正常的商贸往来。同时,还帮助农民修复了被破坏的灌溉设施,组织群众开展农业生产。

佛山坪战斗的胜利,也为红军积累了宝贵的战斗经验。特别是在攻坚战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术。比如,利用工兵爆破与火力掩护相结合的突击方式,成为后来红军攻打国民党据点的标准战术。

这场战斗还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在围堵敌人退路时出现了疏漏,让部分敌人得以暂时脱逃。这些问题在战后的总结中得到了充分重视,并被写入了《攻坚作战教范》中。

在宣传方面,佛山坪战斗的胜利消息很快传遍了陕北地区。红军司令部专门制作了《佛山坪战斗报告》,详细记录了这场战斗的经过。这份报告不仅在部队内部传阅,还被印成通俗读物向群众宣传。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