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开年,东方的中国电动车市场展开了残酷的淘汰赛。
西方的汽车行业对电动车的未来已经弥漫着悲观的情绪。
苹果的十年造车梦宣布终结,德国、美国、日本车企继续重视油车领域的开拓,减少在电车领域的资源投入。
市场的反应“似乎”触动到了华盛顿的痛点,接着就是政客们的一番上蹿下跳。
我们看到了西方政客们的密集出牌,比如美商务部长雷蒙多把中方的电动车形容成300万个带轮子的苹果手机,老登说要对中国的汽车采取更加严厉(全面禁止进口)的措施等等。
欧盟一众政客不愧是老大家的忠实马仔,一边说准备对来自中国的进口电动车启动反补贴调查,一边宣称要对中国电动车征收更加严厉的关税。
这个也不新鲜,老美家的议员早就提议,对华汽车征收百分之百的关税。
之前我说这是西方人掀桌子了,不玩了,现在看这趋势,就是一种经济层面的对华围堵,如同他们十几个国家组成6G同盟,单单抛开中国。
我们可以理解为科技铁幕、经济铁幕、工业铁幕,之类。
01
首先,电车取代油车,这是历史大势,也是科技革命、信息革命、未来工业革命的必然。
油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到了极限,再发展下去无非就是从95分到100分的差别。
而电车,或者说新能源车,它不光光是汽车行业的颠覆,而是这些年国家整体新能源战略的重要一环而已。
十多年前,中国的光伏产业面对西方世界的集体封杀,差点整个产业就废了,当然,彼时我们的光伏产品主要出口国外,以接西方的订单为主。
20多年前,西方世界就开始整碳中和、零排放,一方面环保的压力确实摆在那边,另一方面,他们也企图利用对碳排放的限制来锁死其他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上升通道。
他们搞起了太阳能产业,我们这边接单干活赚点辛苦钱,干着干着规模就上来了,西方的订单就越来越多。
他们本国的光伏产业就慢慢开始崩解,其实这个不能怪我们,我们只是接单生产,毕竟,我们本国需求不大。
西方就搞起了几轮双反调查,2011年开始,欧美开始对我们的光伏产品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税率从3成多到6成多。来自欧美的订单也大量减少。结果无锡尚德在内的上千家中国光伏企业破产倒闭。
西方不讲武德,我们总得想办法自救。
所以,国家介入,推出自己的碳中和国家战略,建立一整套新能源发展规划,包括大规模的光伏发电发展计划。
想想看,如今在西北部上百万平方公里荒漠里,建立的规模恢弘的光伏电站、风力发电站,一眼望不到头的光伏面板、发电风车,大量的电能通过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特高压输电运送到中东部。
新能源体系,上游是这些光伏、风力、甚至水力发电,中游就是各种储能设备,比如各种电池,下游就是各种电动设备。
虽然刚开始投入的时候成本很高,但长期来看,新能源的电力是很便宜的,越往后,越便宜。如果就按5年折旧,那第六年以后十几年,几乎是0成本。
未来的产业,不管是高科技产业的算力,还是制造业的动力,亦或是各行各业,最需要的还是电力,电价越便宜,各行业发展越迅速。
受惠于长期的低电价,甚至不断便宜的电价,这让每一个从油车换电车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真香”感叹。
一台10万左右的电车,家用充电桩,充满一次40度电,大概20块左右(晚上低谷大概三四毛),就算20块,可以开300-400公里,一公里一毛钱都不要。
而油车呢?这个人民币的差别在十倍左右。
如果半夜充电的话,还要便宜很多。
这个新能源发电是靠天吃饭的事情,但发出来的电如果没用掉那就没了,所以,大力发展电动车,也是大力发展移动的储能设备,在晚上用电波谷时间段用来储存到储电设备里去,可以达到电力的有效运用。
所以,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是一个宏大的体系工程,有这个作为依托,中国的电动汽车才有了飞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这些年,我们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是全球加起来都望尘莫及的。
02
欧美的电动车起步比我们早得多,但因为多种因素,被我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在生产方面,电动车的核心配备——电池,目前欧洲车企的电动车大都需要从中国进口,最主要是宁德时代和比亚迪。
原本,2012年,戴姆勒就已经造出了锂电池,一些西方公司陆续也造出了电池,但也停留在研发阶段,毕竟那时电动车还不流行。
市场前景不明,逐利的资本不愿过多投入。
而我们诸多企业一直在默默投入,不断坚持,直到迎来电动车的春天和蓬勃发展。
最后等到中美电动车陆续崛起,西方的电动车电池生产严重滞后,当时特斯拉就苦于产量的不足,差点倒闭,最后来到了中国才起死回生,走上了人生巅峰。
西方的电池企业,价格贵,性能还不如中国的,慢慢的,西方车企就依赖起了中国的电池。
前几年,为了鼓励电动车行业发展,欧美企业纷纷给电车补贴,欧洲人能给到五六千欧,美国人能给到7500美元甚至更高(部分州一级也有高额补贴)。
不过,就算欧美政府给了巨额补贴,相同性能的电动车的售价,西方一般要比中国的贵一倍以上,一般需要耗费一般工薪阶层一年多的收入,许多普通人索性还是守着自己的老爷车,先凑合用用再说。
汽车的售价是一方面,最让老百姓受不了的,是这2年高企的电费价格。
前些年,正常年景,欧美电费比中国这边高不了多少,现在呢,基本上是所谓的挣欧元花欧元,挣人民币花人民币。
电费涨了好多倍,这就使得很多人买得起电车,但感觉用不起。
把电价和油价一比较,使用电车的价格优势就不太明显了。
比如,之前2月底的时候,一位博主在法国自驾出行,他的名爵在快充桩充了55分钟,从36%充到了96%,充电49.322度,增加续航里程259公里,花了29.25欧元,折合人民币228元。
这价格,差不多开一公里要近一块钱人民币成本了。
而法国的油价大概在14-15元人民币每升,欧洲人喜欢开小车,但差不多也要一公里一块钱左右。
再加上欧洲城市都普遍太老了,那些个年代久远的老房子,狭窄的街道,要满足充电桩的大规模应用实在是个难题。
不方便,价格高,这老百姓就不太愿意买电动车了。
03
欧美车企对发展电动车意兴阑珊了吗?
西方不努力,电动车领域就没有未来了吗?
当然不是,他们在电动车领域左右为难,实在是竞争不过我们。
产业链主要都在中国,人工又贵,技术落后太多,成本又高出了许多,目前实在无法竞争过中国了。
出于守成的目的,毕竟他们现在油车的销量和营销还占9成以上,不如先继续在油车领域专注着,先守住基本盘,电车领域可以找时机再整整。
而政府层面,则联手起来,对中国电动车企业进行打压。
不管是美国的禁止进口,还是欧洲的反补贴调查、高关税,基本上就是他们要建起围墙,先不让你进来,让自己的电车先猫一阵。
其实,这个倒也问题不大,全球的市场,欧美再大也只是一部分,还有广阔的第三世界市场,几十亿人,我们也好好开发。
只要肯努力,饿不死人。
中国市场发展太快了,新材料,新概念,新功能,外国人在车展上看我们的车子,能感受到令人绝望的力量。
中国市场太卷了,但凡能杀出重围的品牌,跑到国际市场上,就能拥有碾压优势。
他们尽管筑起小院高墙,等过个一年半载,可能他们眼中的电动车行业就完全不是他们认识的模样了。
现在还能主动加入,那将来就是全面碾压,他们闭门造车的电动车只能在家里卖,如果有人肯买。
还是那句话,西方人非要作,那就看着我们未来吃下电动车的全部产业链吧。
一口汤也不会留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