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亿日元抢劫案:犯人众目睽睽下将运钞车开走,警方追查56年未果

这里是打破迷雾 2024-10-22 02:04:51

犯罪这事,任何时代、任何地点都有。

毕竟人性这东西,没人猜的透。

各类案件一多,就有个比较,于是出榜了最完美犯罪、十大经典犯罪等,今天要说这起案件,绝对榜上有名——三亿日元抢劫事件。

按照日本当时法律来看,这只能算是一起盗窃案。

由于犯人作案手法巧妙、抢劫数额重大——三亿日元,因此这桩案件被称为日本历史上最神秘的案件之一,列入完美犯罪榜单之中。

时至今日,过去了足足56年,依旧没有找到罪犯。

不出意外,这个案子将永无定论。

整起案子最神秘之处,在于罪犯居然在未用一枪一弹的情况下,劫下运钞车扬长而去、消失的无影无踪。

你会想是不是日本追查不力,其实不然,自从事情发生以来,日本出动了17万人、花费9亿日元,结果一无所获。

看到这里,是不是对这起案件充满了兴趣?

一、敲诈信,三亿日元

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

物欲横飞、肆意张扬,钱是那个时代最不值钱的东西。

每个银行的现金流水高的吓人,而社团、工厂、公司等又有大量现金需求,也就给了罪犯机会。

银行行长、经理几乎都收到过恐吓信,要他们给一笔钱,不给钱就杀人放火,属于雷声大雨点小。

几乎没有人成功过。

1968年12月6日,国分寺支行经理又收到了封恐吓信。

信的内容很简单,要经理准备300万日元,不给就炸了经理的家。经理也见惯了这事,当即报了警。

警方也不敢怠慢,毕竟是一封恐吓信,万一对方来真的?当局出动了大批警力在指定地点布防。

结果人没出现。

警方由此判断,这就是个恶作剧。不过这件事在银行员工心里埋了一根刺,即将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国分寺支行经理并没把这事放在心上,这年头搞恶作剧的也不少,就算真打算搞事,先前的阵仗也足以让对方投鼠忌器。

唯一可惜的是,没能抓到寄信的人。寄信的人很谨慎,除了少部分字手写之外,其余均用的其他字粘贴,不过信上面留下来了生物痕迹,后来根据留下的生物痕迹,确定了罪犯是B型血。

4天后,也就是12月10日一早,国分寺支行接到新业务:东芝要发年终奖,需国分寺支行调配3亿元现金。

是个大业务,支行早早得到消息,准备好了现金。

9点30分左右,支行运钞车出发,三亿日元分装在3个保险箱中。

说是运钞车,其实就是个高级点的轿车运送,不防弹、也没有前后隔开,安全性很差,押送人员也只是银行职员。

由此,给了劫匪可乘之机。

二、3亿日元被盗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故事都听过嘛,显然盗匪也知道这个故事。

而这次三亿日元盗窃,与“狼来了”的故事很像。

运钞车行驶至某路段时,一名骑摩托车的男“警察”在后面紧随,拐弯处,“警察”超车拦住了运钞车。

这事放现在,运钞车的人早就端着枪、指着“警察”。

敢别停运钞车,嫌命太长了!

不过那时候的人很“质朴”,看见“警察”拦车,还很自来熟的摇下车窗,问“警察”发生了什么事。

警察说:“接到通知你们行长家被人放了炸弹,这辆车也有问题。”

如果是平常,押送人员压根不会信这事,毕竟车上放着三亿日元。关键是前几天他们经理的确接到了恐吓信,听说还不止一次收到。

加上对方穿着警服、开着警用摩托车,下意识就信了他的话。

在“警察”的安排下,押送人员都下了车,“警察”上车检查中,突然大叫一句:“要爆炸了,快逃啊!”

炸弹?吓得押送人员连连往后跑。

“警察”则开着押送车扬长而去。

“真是个好警察!”

“真感动,他是为了我们。”

押送人员以为“警察”是为了他们的安全,才将押送车开走,他们也确实看见了车内浓烟滚滚,殊不知这一切都是对方设下的骗局。

首先,他先是给各大银行寄恐吓信,包括国分寺分行,目的很简单,制造恐慌,让各大银行鹤唳风声。

有了“引子”,他开始实施第二步——劫车。

鉴于之前所制造的恐慌,押送人员也很谨慎,一般人根本没办法接近运钞车,于是他想到了冒充警察。

显然,他并不熟悉日本警察体系。

劫匪虽然弄来了警服、摩托车,并把摩托车改装成了警用摩托车的样子,却不知道警用摩托都是本田产,而他弄来的摩托车是雅马哈牌。

可惜当时押送人员并未注意到这点,还沉浸在“有炸弹”的恐慌中,自动忽略了这一点,等劫匪把车开走,他们才发现现场的警用摩托不对劲,立马报了警。

9点50分,东京进入紧急状态。

全程搜捕!

那可是三亿日元,按现在的物价来算,少说也有个二三十亿日元,是日本有史以来抢劫金额最高的一次。

光这被劫数额,就值得东京警察大动干戈。

不过办案警察开始还很轻松,认为这桩案子手到擒来,实在是劫匪在现场留下了太多作案工具。

凭着这些作案工具,一定能找到劫匪。

事实证明,他们还是过于低估劫匪的智商。一个能不用一枪一弹,几分钟就劫走三亿日元的劫匪是个普通人?

光这桩案子,对方都用上了声东击西、瞒天过海等招数,就这智商能没有留后路?奈何办案警方开始就轻敌了。

三、破案陷入僵持

全城戒严的同时,警方根据遗留在现场的作案工具开始查起。

值得一说的是,日本警方此时已经犯了第一个错误:将盘查重点放在了被劫运钞车上,忽略了劫匪换车的可能性。

等反应过来时,劫匪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

说回留在现场的证据,现场除那辆冒牌警用摩托之外,还有一些小物件,如鸭舌帽、烟雾弹、扩音喇叭、报纸等。

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那份粘在扩音喇叭上的报纸。

警方本可以通过这份报纸找到特定发送点,继而找到订阅报纸的人,只可惜日本警方调查动作太慢,花了快两年时间才找到发送点,而那时订阅记录早已销毁。

至于其他物件,要不太大众,没有查的必要;要不太小众,根本查不到人。留在第一现场的所有证据,至此宣告“全军覆没”。

没事,还有第二现场、第三现场、第四现场。

第二现场,藏着被劫的运钞车,此前藏着一辆红色卡罗拉车。

第三现场,假摩托车此前就藏在这里。

第四现场,第二现场换乘的红色卡罗拉被弃至在这里。

根据现场遗留证据,警方推理出劫匪的整个犯罪过程:劫匪利用“恐怖信”制造恐慌,事先准备好二次窜逃的工具、假摩托车,等劫走运钞车后,进行二次换车,最后逃之夭夭、再无踪影。

整个过程算不上多复杂,甚至只需要一个人就能全部完成,不像电影电视剧那种动辄好几个人真枪实弹去抢运钞车。

这是一桩典型的高智商犯罪!

当然,所留的犯罪工具越多,自然留下的漏洞就越多,警方根据现场留下的证据,对劫匪进行了侧写。

可越是往下查,警察越觉得不对劲。

往往每个现场查到的东西都不对等,就好比第二现场查到劫匪可能爱赌博,第三现场查到劫匪可能爱学习。

一个人的性格会这么割裂?尤其是在逃跑的途中。

最后警方得出一个无法接受、却必须接受的结论:现场所留下的那些所谓有用的证据全是劫匪为了干扰警方调查方向所留下的。

查到这里,警方感到深深地无力感,同时更渴求抓到劫匪!

为了找到劫匪,东京警方展开地毯式搜索,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人员,最终拉出了一个多达11万人的嫌疑人名单,参与办案的警员更是高达17万人,前后总共花费了九亿日元,只为抓到劫匪。

不仅仅是为了三亿日元,更是为了将罪犯绳之以法。

当时日本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这桩抢劫案在社会引起了不小轰动,民众要求警方快速破案的声音很急切。

查来查去,审了一个又一个嫌疑人,最终都一无所获。

劫匪仿佛人间蒸发一般,消失的无影无踪。

明明留下了那么多证据,怎么就抓不到人呢?这让日本警方有深深地挫败感,尤其是劫匪并未伤害人民大众,让警方压力更大。

人都有“慕强”心理,劫匪的行为很容易让人产生崇拜情绪。

一日不破案,日本警方就被永远钉在了耻辱柱,而那位劫匪则被神秘化、强大化,由此衍生出不少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剧。

即便日本警方曾作过无数尝试,包括公布那笔钱的序列号,依旧一无所获,这也就成了一桩悬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