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什么时候才意识到头盔的重要性?

不正常世界 2024-05-09 03:28:45

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步兵基本没有装备头盔,只有少量炮兵有头盔,因为炮兵遭反炮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有配备,但也不是人手一顶,主要是炮手,其他人都没有。

在28天的作战中,解放军牺牲和失踪人数为8531人,其中因颅脑伤牺牲占比竟高达31%,也因此我军才真正意识到装备头盔的重要性。

但在1979年以前,我军虽然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军工工业体系,但从没有真正研制过一款自用的制式头盔,所以一时之间根本无法为作战部队普及钢盔。因此只能从仓库里把几十年前二战中和解放战争中的“战利品”给翻出来重新刷漆。

于是在前线的战场上,可以看到五花八门的头盔,包括二战时期日军的90盔,缴获的国民党军装备的德式M35盔。

但头盔毕竟属于消耗品,虽说仓库里有几十万顶“战利品”,但对于前线作战的几十万大军来说,根本不够用,更何况当时在北方防御苏联的部队也急需头盔。

于是,我军就以日军90盔外观为蓝本,使用232防弹钢,研制了我军目前最著名的一款制式头盔GK80。80盔在我军一直用到了21世纪初,即便到了现在,一些部队新兵连还在使用80盔。

因此一些言论认为是对越反击战让我军开始重视头盔。

两山轮战中的80盔

其实我军早期也是非常重视头盔的,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突击队和炮兵这些极易遭遇炮兵火力杀伤的兵种都会装备头盔,只是因为缴获的头盔数量有限,无法做到普及而没有在全军普及。

抗美援朝前期入朝的部队中,也有不少人装备了头盔,不过由于我军当时缺乏头盔的保暖配件,以及在长距离穿插作战中要求轻装,所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头盔也未普及。

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步兵装备的美式M1头盔

志愿军中也有不少头盔

进入50年代后,随着我军工业体系的逐渐发展,以及当时的国防部长彭德怀非常重视军队制式化和正规化的发展,研制制式头盔也在国防项目中。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夕,我军便研制出了59式头盔,不过这款头盔只在军中有小规模的试装,因为受工业水平的限制,质量不太好,加上在国家困难时期,材料上也不足,因此未在部队大规模使用。

后来在59式头盔的基础上,我军为空降兵又专门研发了65式伞兵盔,并于70年代初正式列装,因此解放军真正意义的首款制式头盔时65式头盔,而非80式,只是这款头盔当是只限于空降兵,而非陆军,装备数量也不大。

59盔

69盔

可以看出,我军本身其实并未忽略军用头盔的发展,而之所以发展的慢主要是两方面因素。

首先,工业和经济水平的限制,这是客观上的困难,需要时间克服。

其次,在文革时期,军事发展思想也受到极左思想的冲击,四人帮风气在军中演变成了一种轻视头盔的风气,一些人把头盔当成怕死胆小的象征,谁提谁就是落后,就要批斗。“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也没有钢盔,还不是胜利了”这样的诡辩话术,以及歌颂苦难的没事找事,对军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因此自文革开始之后,解放军的装备水平发展极为缓慢。

在50年代末,我军的单兵装备水平实际上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这句话并不夸张,同期的美军步兵班还在使用半自动M1加兰德以及勃朗宁自动步枪,而解放军已经换上了56式半自动步枪(SKS)、56式冲锋枪(AK-47)和56式班用轻机枪,就单兵和班组火力而言,解放军甚至还要强于美军。

到60年代初,美军开始换掉二战的老货,但也只是全部换上了M14,单兵火力上基本与解放军持平,但班组火力上仍然不如解放军。

但随着文革的开始,解放军的发展速度变得十分缓慢,到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时,装备和60年代初期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直到国家发展再度步入正常以后,军事上的发展也就突飞猛进了,即便是当初被认为“军队要忍一忍”的年代,解放军的发展速度也是非常快的,上马了很多先进项目,今天的很多先进装备都是那时候打下的基础。

所以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我军开始普及钢盔,并不只是战场上的教训结果,而是文革结束之后,军队发展回归正常的必然结果,只是对越反击战加速了这个过程。

很多装备,过去我军都没有普及,比如战术手套和防弹衣,但是随着不断的发展,如今也都基本实现了普及。

0 阅读: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