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旅游
【唐・王建】远投人宿趁房迟,僮仆伤寒马亦饥。为客悠悠十月尽,庄头栽竹已过时。译文:在初冬的旅途中,我盘算着寻找住宿的地方,直到很晚才找到,仆人们因为寒冷而感到不适,马儿也饥饿难耐。
作客他乡,我在这漫长的十月里漂泊无定,而此时,庄园里的竹子已经过了最佳的栽种时节。
译文:《初冬旅游》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描写旅行困苦和季节变迁的诗。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诗人传达了旅途中的艰难困顿,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慨。全诗四句,语言朴实却充满了画面感与哲理,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季节变化的细腻观察。
“远投人宿趁房迟,僮仆伤寒马亦饥。”
开篇两句交代了诗人旅行的艰辛。诗人因行程遥远,直到深夜才找到了栖身之地。“远投”即远方的旅途,表现出长途跋涉的辛劳。而“趁房迟”则写出因天色已晚,住宿问题解决得很晚,给旅程增添了不便。接着提到“僮仆伤寒”,描绘了随行的仆人因寒冷而感到不适,体现了严寒季节对身体的压迫。最后一句“马亦饥”,则通过写马饥饿的状态,传达出旅途的困苦,给人一种身心俱疲、力不从心的感受。
这些细节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旅途的艰辛,不仅是对诗人自身困境的描写,也反映出在寒冷初冬中,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紧张关系。这里,诗人的叙述非常贴切,字字皆显出旅途中的孤独和不易。
“为客悠悠十月尽,庄头栽竹已过时。”
后两句则将视角从具体的旅途困境转向了对季节流转的感慨。诗人自述身为客人,已在这漫长的十月中漂泊,时间仿佛在这一场旅行中消逝得异常缓慢,诗人用“悠悠”二字刻画出一种日复一日的沉寂与无奈,仿佛十月的时光就这样在漫长的旅途中悄然流逝。
“庄头栽竹已过时”则通过竹子的种植季节的错失,传达出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更。竹子通常有一个栽种的最佳时机,而“已过时”则暗示着时光无法倒流,错过了便不再来。这句话不仅指示了季节的变化,也可以被理解为对人生的隐喻——有些机会和时光,一旦错过,便无法再追寻。
《初冬旅游》以旅途的艰难为切入点,展现了诗人对季节流转、时光错失的深刻感悟。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不仅描绘了旅行中的困顿与寒冷,更在细节之中渗透了对人生、时光的哲理思考。通过对“时”与“季”的体察,诗人巧妙地将旅途的物理困境与心灵的时光焦虑交织在一起,令人产生共鸣,富有哲理性与美学价值。
作者简介: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是唐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他出身于一个门第衰微的家庭,早年离家寓居魏州乡间。王建在大约20岁时与张籍相识,并一同从师求学,开始创作乐府诗。他的一生颇为坎坷,曾从军多年,直到约46岁才开始入仕,历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来,他出任陕州司马,因此世人称他为王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