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尚昆回忆党史凶险一幕:800悍匪奇袭瓦窑堡,毛主席都差点落难

文史菇小瑜 2024-07-06 16:41:19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193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在汤恩伯和张学良的率领下,正向瓦窑堡发起猛烈进攻。

形势危急之际,中共中央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主动将瓦窑堡拱手相让。

就在红军主力撤离之时,一股由800名悍匪组成的神秘部队,突然发动了对瓦窑堡的奇袭。

城内仅剩的红大和中央机关人员陷入巨大的危机,毛主席也差点因此落难。最终在留守部队的浴血抵抗下,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得以安全撤离。

这场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被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铭记终生。

危机四伏

1936年10月,位于陕北的瓦窑堡,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自红军主力长征以来,这里一直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也是革命的希望所系。

国民党军队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开始了对陕北苏区的大规模进攻。

西起宁夏,东至山西的广大地区,都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之下。

其中,以汤恩伯为首的中央军,更是直逼瓦窑堡而来。与此同时,东北军在张学良的率领下,也奉命北上,配合汤恩伯的行动。

国共两党的军事力量,在这片土地上展开了殊死较量。

面对如此强大的敌军,守卫瓦窑堡的红军显得势单力薄。尽管广大指战员都誓死保卫中央,但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经过慎重考虑,中共中央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主动放弃瓦窑堡,转而将其交由东北军接管。

这既可以给张学良一个面子,让他在蒋介石面前交差;也可以避免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正面交火,保存实力,争取时间。

为了执行这一决定,叶剑英受命与东北军秘密接洽。他找到了东北军的一位师长,传达了中共中央的意图。

按照约定,一旦红军撤出瓦窑堡,东北军就可以进入,接管这座革命的圣地。

就在红军主力匆忙撤离的时候,一股神秘的武装力量突然出现在瓦窑堡附近。他们人数达到800余人,武装到牙齿,气势汹汹。

这支部队名义上隶属于国民党地方部队高双成的86师,但实际上,他们不过是一群响应国民党召集的凶悍土匪。

消息传来,中共中央顿时陷入了极度的紧张之中。主力部队已经撤离,留守瓦窑堡的只有红军大学的几百名学员,以及为数不多的中央机关干部。

面对800悍匪的威胁,这些人显然无力抵挡。一旦瓦窑堡失守,中共中央必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形势万分危急,每一分钟都显得无比漫长。

杨尚昆、罗瑞卿等人站在城墙上,眼睁睁地看着悍匪冲进城内,却苦于没有可调动的兵力,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而此时,毛主席正在休息,周总理身边也没有卫兵。如果悍匪真的杀进中央所在地,后果将不堪设想。

悍匪们似乎对瓦窑堡的地形了如指掌,他们分头行动,迅速控制了城内的各个关键地点。

有的在街道上横冲直撞,有的在民宅间搜寻掳掠,更有一些直扑中央机关的所在地而来。

面对这样凶残的进攻,留守在瓦窑堡的红大学员和机关干部,挺身而出,组织起了英勇的反击。

红大学员大多是经历过大小战斗的老指挥员,他们临危不惧,迅速占领了城内的制高点,架起机枪,准备与悍匪殊死搏斗。

机关干部们虽然只有手枪,但也都纷纷请缨,要求上前线杀敌。

杨尚昆等人见大家如此英勇,也都带头冲在前面,指挥大家构筑防线,组织反击。

一时间,瓦窑堡内枪声大作,战事激烈,成为了一个小型的战场。

悍匪们虽然凶猛,但毕竟缺乏纪律,遇到红军的顽强抵抗,也开始有些慌乱。他们或躲或闪,或前或后,似乎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作战计划。

但令红军忧虑的是,悍匪人数实在太多,又都身经百战,城内的弹药和给养,恐怕支撑不了多久。

就在双方激战正酣的时候,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传来:原来,在红军撤离之前,曾有一个连的部队被留了下来,负责殿后。

这个连的指战员得知城内告急,立刻放弃了原定的撤退计划,迅速返回瓦窑堡,加入了战斗。

有了这股生力军,防线得以巩固,士气大振。杨尚昆等人抓住时机,冒险冲出了指挥部,去叫醒毛主席,并组织所有的中央领导迅速撤离。

革命圣地

瓦窑堡保卫战,尽管以红军被迫撤离而告终,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却永远铭刻在了中国革命的史册上。

对于亲身经历了这场战斗的杨尚昆来说,瓦窑堡保卫战更是他一生都难以忘怀的记忆。

事后,他曾多次回忆起那些在战火中浴血奋战的红军战士,那些为了保卫革命根据地而献出生命的同志,无不感慨万千。

"我们虽然失去了瓦窑堡,但我们保住了党中央,保住了革命的希望。"杨尚昆在回忆录中写道,"那些牺牲的同志们,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继续前进的机会。他们的功绩,将永远铭刻在党的历史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瓦窑堡保卫战也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以瓦窑堡为中心的陕北革命根据地,从此走向了衰落。

但同时,它也预示着中国革命即将走向新的高潮。不久之后爆发的西安事变,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正如毛主席所说:"瓦窑堡失守,是我们付出的代价;而西安事变的胜利,则是我们获得的回报。

"历史的车轮,总是在曲折中前进。每一次的失利和牺牲,都是为了下一次的胜利和辉煌。

参考资料:

1瓦窑堡革命旧址.光明网 [引用日期2021-02-25]

2这支悍匪令中共精锐损失三分之一 张爱萍差点挂了. 2016-02-29 17:00:14.西陆网.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