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盲皇帝”刘邦,一生写两首诗,却力压乾隆四万首,成千古绝唱

张守小科普 2024-09-04 16:57:47

背诗一直是刻在中国人DNA里的技能点,人到了3岁,可能不认识自己的名字怎么写,但一定会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那么你知道,其实很多“非专业诗人”也有非常多的诗作吗?比如很多皇帝,也十分热衷于作诗。

其中有两个很典型的完全相反的例子,汉高祖刘邦与清朝的乾隆皇帝。

他们两位,同样是中国古代史上极负盛名的帝王,但他们的文学成就却可谓截然相反。

不仅如此,在写作风格上也有着鲜明的对比。

刘邦是一位草根出身的开国皇帝,作诗以豪放的风格传世,虽然数量极少但首首为后人传颂。

而乾隆,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也是文学史上最高产的皇帝之一,他一生创作了无数诗作,然而流传下来的经典却寥寥无几。

这两位的诗歌作品风格与文学成就的有趣差异,在历史文化中形成了丰富的讨论空间。

一、刘邦的“诗歌人生”

我们先从汉高祖刘邦的人物背景讲起。

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字季,沛丰邑中阳里人(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是汉代的开国皇帝,即汉高祖。

刘邦出身寒门,早年间生活十分贫苦,但为人豁达。

在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后,自称沛公,并赢得与楚霸王项羽之间著名的楚汉之争,最终一统天下,建立汉朝。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汉高祖也是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皇帝之一。

刘邦的生平经历充满着传奇色彩,而他创作的诗歌也同样反映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带来深刻感悟。

《大风歌》和《鸿鹄歌》是他唯一有记载的两首诗作,从创作时期来看,都是在一些关键历史时期所作,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

这两首诗作不仅仅是作者个人情感的表达,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大风歌》的创作时期是刘邦在击败匈奴之后凯旋归来之时,这首诗充满着英雄豪迈之情,充分体现出刘邦作为一位帝王的自信。

但与此同时,诗中也隐含着刘邦对未来自己可能缺少猛士助力,守护江山的隐忧。

我们来看一下诗歌的原文: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本诗仅有三句,却表达了深刻复杂的情感。

诗中的“大风”作为一个意象,表达了刘邦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雄风,“威加海内”则表明了刘邦对自己建功立业的肯定之情。

但话锋一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却道出了刘邦内心对未来的担忧。

作为一位刚刚建立起大汉帝国的开国皇帝,他深刻意识到“守业难于创业”,巩固自己的疆土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渴望“猛士”。

刘邦的这首诗不仅表现了他的帝王之志,也反映了他作为统治者的深刻思考和远见卓识。正因如此,这首诗成为了名篇,千古传诵。

再来说说《鸿鹄歌》,作于刘邦晚年。“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本诗表达了刘邦晚年对太子为人处事不满欲另立储君,但碍于其他臣子的意见难以实施。

诗作前两句描写了鸿鹄满志一飞冲天,羽翼丰满无法阻挡的美好景象,后两句则表达了对这样的鸿鹄束手无策。

全文运用暗喻,巧妙表达了作者复杂的集欣慰、无奈、担忧于一体的心情,是父亲,也是帝王。这也是本诗不同寻常的艺术价值体现。

二、乾隆的“诗歌人生”

乾隆(1711年-1799年),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他的统治时期与他爷爷康熙并称为“康乾盛世”,是清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

乾隆不仅是一位治国有方的帝王,也是一位酷爱文学和艺术的文化巨匠。

他一生创作了无数诗歌,涉及题材广泛,包括山水风光、历史人物、宫廷生活、民间风俗等。

据统计,乾隆在位期间共创作了超过4万首诗歌。

乾隆作为一位处于十分和平与国力强盛繁荣时期的皇帝,他的诗歌创作更侧重于对生活的感悟与对文学素养的追求。

他的作品数量庞大,但在后世流传下来的经典却寥寥无几。

乾隆的诗歌风格与他所处的历史时期密切相关,大多表现出一种典雅、工整的风格,十分讲究对仗与押韵,具有较高的形式美。

然而,正是这种对对仗工整的追求,使得乾隆的诗歌缺乏个性与深度,多数作品给人一种“八股文”的感觉,完全是命题作文之感。

例如,乾隆的《题嵩山》一诗,这首诗是乾隆所作的唯一一首曾被收入小学课本,进入教材的诗歌,也是他为数不多的流传后世的作品。

诗中写道:嵩高惟岳降神州,鼎峙中原分外筹。势压汴京三万里,人争仰首尽登楼。

这首诗描绘了嵩山的雄伟气势,展现了乾隆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诗中描写工整,却缺乏鲜明的个性与情感,因此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其他的诗歌也与这首诗歌类似,因为过于追求形式的工整和炫技般的表达,往往在内容上显得单薄、公式化。

乾隆的诗歌在历史上的评价十分褒贬不一。

一方面,乾隆作为一位文化修养与文化追求很高的皇帝,他的诗作无疑描写了清朝盛世的文化繁荣与帝王生活的多姿多彩。

乾隆的诗歌中总是充满着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赞美、对历史的思考感悟以及对个人生活的记录表达。

另一方面,乾隆的诗歌也因其缺乏深度与个性而饱受批评。

许多学者认为,乾隆的诗作虽然数量惊人,但绝大多数作品可以说是平平无奇,与历代名篇相比,难以望其项背。

乾隆的诗歌创作更多是一种文化修养的体现,而非深刻思想的表达。他的诗作往往充满了华丽的辞藻与对仗工整的句子,但在情感表达上却显得苍白无力。

这种缺乏个性与情感的作品,难以打动读者的心灵,也因此难以在后世广泛流传。

三、刘邦与乾隆诗歌的比较

先来说说风格差异。刘邦与乾隆的诗歌风格可谓是迥然不同,这也是他们各自的性格与时代背景在作品上的反映。

刘邦的诗歌简洁有力,充满了英雄气概与豪迈之情。数量虽少,却感情丰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正因如此,刘邦的《大风歌》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名篇,《鸿鹄歌》也无疑是历史上的佳作之一。

相比之下,乾隆的诗歌则更加注重形式与辞藻的华丽。

他的作品数量庞大,涉及题材广泛,但多数作品缺乏个性与深度,给人一种千篇一律的感觉。

乾隆虽然在诗歌创作上有着极高的修养与才华,但他过于追求形式的完美,而忽视了情感的表达与思想的深刻性。

再来说说创作背景。刘邦与乾隆的诗歌创作背景也必然是截然不同。刘邦作为开国帝王,所处的时期必然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战乱与动荡是生活的底色。

因此,他的诗歌创作与战争、政治和个人、国家命运紧密相关。他的诗歌更多是一种自我情感的表达,是对自己经历的真实反映。

乾隆则处于清朝的鼎盛时期,有祖父和父亲打下的优秀基础,国家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因此,他的诗歌创作更多地反映了一个帝国的文化繁荣与个人的文化修养。

乾隆的诗歌往往是一种文化活动,是对自然景观、历史事件或宫廷生活的描绘。

他的诗作虽然数量庞大,但由于缺乏个性与情感,难以在后世广泛流传。

刘邦与乾隆的诗歌在对后世的影响与评价方面也有着十分巨大的差异。

刘邦的《大风歌》和《鸿鹄歌》因其简洁有力的风格与深刻的情感表达,被后人视为千古名篇。

这两首诗不仅成为了古代诗歌的经典,也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乾隆的诗歌虽然数量庞大,但在后世流传下来的经典却极为有限。

乾隆的诗作更多地体现了清朝文化的繁荣与宫廷生活的多姿多彩,但由于作品缺乏个性与情感,难以成为后世广泛传颂的经典。

结语

通过对刘邦与乾隆诗歌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两位帝王的诗歌创作风格、创作背景与文化影响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刘邦以其豪迈的诗歌风格与真实的情感表达,创造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而乾隆虽然在文学创作上有着极高的修养与才华,但因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情感与思想的深度,仅仅有一篇诗作入选教材。

所谓“江山不幸诗家幸”,两位帝王的对比正是这句话很好的体现。

刘邦与乾隆的帝王霸业成就定然是各有千秋,难以比较。

但是从文学创作的流传深度和广度来说,刘邦诗作旺盛的生命力,深刻的思考才是诗作得以流传千古的关键所在。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