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背景的荧屏叙事中,常有这般情节:炮兵伸出拇指,随手测距,妙算炮弹落点,顷刻便将敌军指挥所化为灰烬。
以《亮剑》为例,其一幕颇为深入人心。
李云龙部队突围时,偶遇日军指挥部,其指令炮兵仅凭肉眼和一门迫击炮,两弹直接送坂田归西,斩获战果。
究其原理,炮兵用拇指测距,非但需极准的眼力,更离不开丰富的实战经验。
战争片里八路军能用大拇指测距离,是什么原理?有这么个数学公式
红军神炮手
在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我们常见这样一幕:八路军战士仅凭一伸拇指、一眯眼睛,便能精准测出敌军的距离,这究竟是戏剧化的演绎,还是扎根于科学的技巧?
虽然听来近乎神话,这背后却有其科学依据,绝非编剧瞎写瞎编。
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中,赫赫有名的“狙击王”张桃芳,便是使用这种方法。
他手中的莫辛纳甘步枪并无现代化的瞄准器,而是依靠跳眼测距法,精准击落214名敌军。
同样,在广为流传的电视剧《亮剑》中,独立团围困的一幕也同样引人入胜。
当李云龙的部队被坂田联队包围时,他命令名为柱子的炮兵准备迫击炮。
柱子在架设炮身之后,便伸出大拇指并闭上一只眼,精心测算敌方指挥所的准确位置。
令人惊叹的是,仅凭两发炮弹,他们便成功摧毁了敌军的核心指挥网。
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曾有一位名噪一时的红军炮兵赵章成。
此人最初并非红军之士,而是冯玉祥麾下的西北军迫击炮手。
1931年,他所属的二十六路军宁都暴动,毅然加入了红军。
尽管本意归向故乡耕耘田土,红军上层得知他的炮术非凡,乃是当时战场上的“射击宝典”,遂力劝其留下。
出身贫寒,文化不高的赵章成,因长期的实战摸索,技艺精湛,独步战场。
加入红军后,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戏剧性转变。
尽管初期还深受传统佛教轮回观念的影响,认为杀生是造孽,战斗中他常常跪地祷告,希望战亡之魂不来追寻。
这一习惯伴随着他贯穿了整个长征,直到长征尾声,他才彻底抛弃了佛教信仰,转而坚定地接受马克思主义。
长征期间,赵章成的祷告词“阿弥陀佛”,常常被战友戏称为“托马克思在天之灵”,这一轶事,无形于艰难的长征中增添了一抹轻松氛围。
在革命的硝烟中,赵章成通过无数次的战斗洗礼,磨练出了几乎神奇的迫击炮射击技艺。
不借助任何现代化瞄准器械,他仅凭本能与经验,运用“跳眼法”,令他能够仅通过伸臂、翘拇、交替闭眼,准确估算出目标的距离,且误差竟不超过三米。
赵章成之技,几可谓“目光如炬”。
更为惊人的是,他能单手操作炮弹,另一手忙于填装,其炮弹发射准确至极,仿若具眼。
在那极度匮乏的年代,这种技能不仅是一种才艺,更是战场上的救命稻草。
赵章成的炮术,实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经验”二字,上升至一种几乎艺术化的战技层面。
在资源极度匮乏的红军中,赵章成的技能显得尤为宝贵。
红军缺炮少弹,迫击炮弹多依赖于战场上的缴获。
在漫长的长征路上,每一发炮弹都金贵如宝,赵章成的炮术使得每一发都能发挥最大效用。
他不仅自己战功赫赫,在红军中传授其独到的射击方法,使得每位炮手都能在攻坚战中,以有限的火力达成决定性的战果。
特别是在红四团强渡乌江的战斗中,赵章成的技艺发挥了关键作用。
当红军突击队抵达河对岸,陷入敌军火力压制之际,赵章成迅速架设迫击炮,在完全没有瞄准辅助的情况下,先行试射一弹,迅速调整射击参数。
紧接着,连续两发炮弹精确命中敌军阵地,有效炸开了战场局面,使得同志们得以冲锋上岸,控制了战略要地。
强渡大渡河之战成为了赵章成炮术生涯中的一次绚烂烟火。
那时,杨得志率领的红一团十八勇士冒险渡河,勇闯敌岸。
岸上战火猛烈,突击队一登陆即遭猛烈炮火压制,战况一触即发。
在这关键时刻,杨得志命令即刻火力支援。
赵章成此时手中仅存三发炮弹,面对的是一门无炮架、无瞄准镜的迫击炮。
在常人看来,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在战场的生死一瞬间,赵章成展现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
他凭借深厚的实战经验和对炮术几近本能的把握,左手稳稳托起炮身,右手迅速装填炮弹,一气呵成地连续发射。
每一炮的轨迹都精确无比,直击敌军三个机枪阵地,瞬间摧毁敌方火力点。敌军的机枪火力一停,守军陷入混乱,纷纷撤退。
赵章成的这三发神炮,为十八勇士提供了攻占河岸工事、控制渡口的宝贵机会。
此战之后,赵章成的名字在红军中传为佳话。
此后,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中,赵章成都以其卓越的炮术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炮兵英才。
而“跳眼法”也逐渐在军中流传开来。
跳眼法测距
在实际战场或野外活动中,估测距离的技巧至关重要。
其中,“跳眼法”作为一种无需仪器、简便易行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狙击活动中,其原理基于简单的几何学,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想象一下,你站在开阔地带,目标物可以是一棵大树。
你要做的是首先直立站稳,水平伸展右手臂,右手握拳,仅翘起大拇指。
然后使用右眼(左眼闭)观察,将大拇指左侧边缘与远处的目标物对齐。
保持手臂和头部位置不变,关闭右眼,改用左眼观察。
此时,你会注意到大拇指的影像“跳动”到了一个新的位置,与原目标物产生了一定的横向距离。
估测这个距离——比如看起来是几米或几个对象的宽度(如汽车长度)。
这段距离乘以一个固定的系数(通常是10),就能大致计算出你与目标物的距离。
例如,如果你估计大拇指与目标物之间的视觉“跳动”距离为2米,那么实际距离约为20米。
这种方法在中国和美国的军队中被频繁使用,尤其是在没有高精度测距仪的情况下。
这种测距法的魅力在于其简便性和直观性,不依赖任何高科技设备,仅凭人体的基本动作和视觉差异就能完成复杂的距离估算。
当然,这要求操作者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和实践经验,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在军事训练中,这种方法常被用作快速估测敌方位置的手段,尤其是在视线受限或环境复杂时。
它虽不及现代电子设备的精确,但在紧急情况下,能够为决策提供快速的距离参考,实属不可多得的战术优势。
在战场的瞬息万变中,测距技术成为决定战斗成败的关键技能。
而这些技巧的核心,无非是利用几何学的原理来精确估计距离,从而进行有效的战术部署。
军用望远镜的设计便是这种智慧的集大成者。
与简单的目测相比,望远镜通过精细的光学元件和几何计算,提供了一种更为精确的测距方式。
通过内置的刻度和计算系统,操作者可以准确测定目标的距离,其准确性远超肉眼估算,这种科技的应用大大增强了战斗的精确打击能力。
除了跳眼法,战争中还普遍使用其他几种传统测距技术,如臂长测距法和听声定位法。
臂长测距法同样依赖人体的固有尺寸作为测量工具,通过手臂的长度和目标的视觉大小比对,进行距离的估算。
而听声定位法则是通过分析声音传播的时间差和方向,来判断声源的位置,这在夜战或视线受阻的环境中尤为重要。
美国军队在距离估算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士兵将右拳紧握,拇指平放,伸直右臂,闭上左眼,用右眼顺着拇指的上方观察目标。
这种方法简单而有效,通过观察目标在拇指上的视觉覆盖范围,可以判断出目标的大致距离。
例如,如果目标物刚好被拇指覆盖一次,表示目标大约在100码之外;如果目标物被覆盖两次,那么距离则是200码。
目测法测距
还有一种目测法,也可大约估算出距离
此技术虽不涉精密仪器,却依赖于观察者的视力、目标物的清晰程度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以达到较为准确的距离估测。
目测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观察目标物的细节可见性来推断其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
具体而言,随着距离的增加,目标物的可见细节逐渐减少,通过这些变化,可以粗略估计目标的远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例,以不同距离下目标物的可见细节为标准:
100米内:可以清晰看见人的面部特征、手上的关节以及步兵火器的外部零件。
150至170米:细小如衣物上的钮扣、水壶和其他装备细节开始变得清晰可见。
200米:能够辨识出房顶的瓦片、树叶的轮廓以及铁丝网上的单根铁丝。
250至300米:墙面的裂缝及屋顶瓦片的沟槽可数,而人的面部五官开始模糊,衣物的颜色还能区分。
400米:人的面部特征不再清晰,但头部与肩部的分界仍可辨识。
500米:大门是否开启、窗户格局可见,但细节如瓦沟模糊不清;人的大体轮廓可见,性别可区分。
700米:瓦面细节如丝线般细腻,窗框边缘模糊,行人步态左右可辨,但具体动作难以分辨。
1000米:房屋的基本轮廓较为明显,但瓦片紊乱无章,门窗仅呈现基本形状。
1500米:瓦面显得较为平滑,窗户只是一个空洞;远处的人只是移动的小黑点,具体行为难以识别。
2000米:窗户成了一片阴影,门只是一个开口;人只是行动中的小点,无法分辨具体动作。
3000米:房屋轮廓模糊,门窗难以分辨,只能看见烟囱等大型结构。
这种方法虽受个人视力、目标特性、环境因素如光线、天气和观察角度的影响,但通过经验积累,观察者可逐渐掌握并灵活运用此技术,以适应各种复杂环境中的需求。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目测法为现场快速评估提供便利,精度与使用高科技设备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因此,其最大的价值在于能够在设备无法使用或不便携带的情况下,提供一个快速而有效的替代方案。
传统的目测测距法,如跳眼法或臂长测距法,虽然历史悠久且在无现代设备可用时依旧发挥作用,但这些方法毕竟在精确度上有限。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现代战场上对精确度的要求日益严格,传统方法显得稍显粗糙,无法满足现代军事行动的高标准需求。
近年来,随着高科技测距装备的广泛应用,传统测距法已逐渐退居二线。
现代军队,特别是像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样的先进部队,已经开始普及包括光学测距仪、炮兵激光测距器和炮兵雷达测距系统在内的多种高科技测距工具。
这些设备提高了测距的准确性,也极大增强了作战效率和安全性。
例如,炮兵激光测距器利用激光束快速准确地测定目标距离和速度,几乎不受天气和环境光线的影响,其精度和反应速度远超传统方法。
炮兵雷达测距系统则能在更广泛的条件下进行长距离测量,其精确到毫米级的测距能力,对于现代高精度火炮和远程精确打击武器至关重要。
随着这些高科技测距工具的不断进步和普及,传统的拇指测距法或许将逐渐被边缘化。
虽然在某些特殊环境或紧急情况下,老式测距法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使用场景,但在未来的军事装备和战术中,高科技设备无疑将占据主导地位。
参考资料:
刘蔚华 陈远主编. 方法大辞典[M]. 1991
徐焰,薛国安主编. 你了解红军长征吗?[M]. 2016
根据自己的臂长和手指的比例大差不差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