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燃禁放,加上过年遇到强冷寒潮,还有病毒感染的现在威胁,这个年过得安安静静,波澜不兴。
待在家也不等于远离世事。前几天一边发着红包祝福,一边享受过年的安闲时,看见大英博物馆庆祝“韩国新年”的事端,看见留学生们为了讨回公道人心所做的应对努力。
海外华人们挂春联,舞狮子,耍龙灯,满满的春节符号,浓浓的中华文化。是啊,自己的东西,自己要爱惜它,继承他,发扬他,广大他。古为今用,以此传承文化,凝聚人心。只是,身心都在祖国大地,年至初四,每天都在安静悠闲中度过,感受不到太多喜庆的氛围。
一直不明白,小时候,七八十年代过春节的民俗年俗都去哪了?为啥经济飞速发展至今,人们有了更多的财富,更多的能力装点自己的生活时,很多年俗都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今天,我们不少人在为某“宇宙大国”抢孔子、抢端午、抢春节义愤填膺,静心沉思,我们曾经的传统,就说眼下的春节,中华文化最鲜明的符合之一,我们还保留传承了多少呢?
自己当然明白,天道运行、气运造化,很多事,并非我等凡夫俗子所能干预改变。然而,尽管才疏学浅,凡事不求甚解,跟大多数出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一样,对少时过年的记忆,仍然鲜活深刻,对比今天过年的情景,更加难以忘怀。借着春节闲暇,大约归纳梳理一下,留作纪念。
一、过年习俗的一些个人记忆
1.披红挂绿、张灯结彩、旧桃换新符。
作为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过年的习俗,保存延续的不错,贴春联,挂灯笼的不少,多数人都比较认同。
苏南一带,不少人过年还会在门口挂一个用绿色松枝做成的装饰,里面加上芝麻杆,红果,香樟叶,系上红绳。
2.腊八粥,年夜饭,祭祖,红包。
这些习俗大部分保存延续着,或多或少,或浓或淡,得到的认同也比较多。腊八粥可能因为工作上学等原因被忽略,年夜饭象征的团圆喜庆,每个过春节的人都会刻进记忆深处。
3.调动重感官参与的春节被禁放禁燃改变了。
城市化加剧,烟花爆竹带来的可能性的污染和危害,让禁燃禁放成了大多数地区的共同策略。
一刀切,省去了很多麻烦。但是视听嗅味触觉全方位的年,变的单一,让人感觉过年的滋味寡淡单薄了。没有了喧嚣吵闹,没有了烟熏火燎,安静了,味道也淡了。
4.传统的年俗喜庆活动,很难看见。
好些年没看见过过年的民俗表演了,甚至今年的电视节目里也没怎么看见。
今年看见舞龙舞狮,还是在一个宣传海外华人过年的图片上。所在的三线小城,好多年没见过舞龙舞狮,角色扮演,敲锣打鼓,走街串巷的喜庆活动了。
二、过去的年俗年味太土气,太古早?
小时候过年,村镇街巷总是有过年喜庆游行,把喜庆和欢乐,传统和习俗带到大街小巷,角角落落。年年岁岁,岁岁如此。不知道何时开始,这些都没落了,消失了。
1.舞龙舞狮
这种色彩鲜艳,造型独特,灵动活泼的表演,加上锣鼓喧天,既喜庆热闹,威猛鲜活,又能体现力量和勇气的民族心理。
2.民间舞蹈、踩高跷
秧歌舞、扇子舞、红绸舞,伴随锣鼓声声,相互映衬依托,和谐欢乐,祥和喜庆。
身着彩衣,造型夸张的人们踩着高跷,迈着夸张的步伐,展望更远更好的前路。
3.民间故事演绎
至今记得,小时候的过年喜庆节目里,有不少民间故事的表演展示。比如“采莲船”,水乡生活的愉悦欢乐呈现。“鹬蚌相争”,蚌壳、鹬鸟、渔夫三者的争斗活灵活现。老鼠娶亲,鼓乐与故事牵动人心。
4.角色扮演
不少年轻人喜欢cosplay,其实这并不是啥新花样,跟早些年春节期间的角色扮演比起来,也是小巫见大巫了。
巡游的队伍,也有花车(大卡车装饰而成)。上面分门别类地聚集着中国民间的重要人物。作为一种文化符合,他们的造型早已经刻在大众心里。
灶神财神,关公秦琼,包公武松,诸葛曹操……都可以看到他们盛装出席。孩子不用看动画片,不用读书,也能把这些形象牢记于心。
三、怕人抢,为何自己不主动昭示天下?
如果说烟花爆竹带来安全隐患,污染生活环境,那么,那些丰盛的民俗形式,到底妨碍了什么,影响了什么,现在过年时也都销声匿迹,踪影全无呢?
是他们需要花钱,成本太大?一次全员核酸得多钱?
是老百姓不喜欢,嫌它们土气?那么国外的很多看似无厘头的民俗,为啥都能年年举办?斗牛、扔西红柿,泼水,撒盐……
我们这些渊源深厚,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难道不合时宜吗?难道花费太多吗?难道没有意义吗?
怀念那时候过年的万人空巷,锣鼓喧天,舞蹈高跷,花车巡游,角色扮演。怀念过去的年味。
♦结束的话♦
到底是谁,把咱这些过年的传统弄丢了,以至于某些宵小跳出来现眼?谁让过年味道改变,却又让民众担心传统文化被抢。也许按照集体无意识原理,谁都不怪。但大到民族文化传统,总得有人对此负起责任吧!
只要把传统捡起来,把热闹找回来,把自信亮出来,还怕井蛙们上出下跳抢咱们几千年大国的财富和风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