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何大土土
提及爱马仕,大家能联想到的永远是奢侈、高贵,谁也不会把它和一个60岁的大妈联想到一起。
但偏偏就是这个大妈,竟然被爱马仕、星巴克等等国际大牌抢着合作,她的名字叫做杨华珍。
令人没想到的是,杨华珍如此抢手的原因靠的仅是自己的针线活。但就是凭着这个针线活,让她短短几年之内“吸金”800万,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放下摄影其实在做针线活之前,杨华珍还是一名摄影记者,虽然没有赚到那么多钱,但这也足够她一个女人家在社会上立足。
但就当她准备在摄影一行度过余生的时候,一次突如其来的天灾改变了她的命运。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地震。作为记者,杨华珍的工作很简单,就是要迅速的来到现场进行实拍。
可当看到眼前的一幕时,纵然做了很久的记者,见过了很多世面,杨华珍的泪水还是不由自主的落了下来。
断壁残垣、家破人亡的一幕幕真实现状出现在自己的眼前,她想做些什么却又感到无能为力,自己只是一个记者,将这一幕记录了出去,但提供不了实质的帮助。
回到家中后,杨华珍的脑海里全是灾区的样子。经过考虑之后,她决定辞去报社的工作,给灾区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提供帮助。
但自己现在什么都没有,难不成让大妈们来学摄影吗?显然,这是不现实的。在这时,杨华珍突然想到了什么——藏羌织绣。
虽然自己已经不做藏羌织绣很久了,但再拿起针时,熟悉的记忆依旧会让自己轻松的做出来成品。
如果教会这些大妈们做织绣,她们就多了一项技能,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去给自己改善生活了。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也有些好奇,藏羌织绣是什么?这其实还要从杨华珍的小时候讲起了。
1960年,杨华珍出生在四川省阿坝小金县。不少看官都清楚,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很多人的思想还是比较传统的,老人们都讲究多子多福。
也就是这个原因,大家的孩子是越来越多,可现状却非但没有改变,反倒是越来越穷了。杨华珍的家庭也一样,家里一共有7个孩子,家里的生活条件十分贫困。
阿坝这个地方大家也都清楚,属于是川西,在那里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同胞。而在杨华珍的老家,居多的两个民族是藏族和羌族。
大家都清楚,咱们国家的少数民族都有着各自的特色,无论是从生活饮食上,还是在穿衣打扮上都和咱们不同,就像咱们平时看到的藏族同胞穿的衣服就特别的漂亮,而且人家的衣服很多都是自己织出来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所以说在织绣方面,杨华珍的老家可是有很多能人的。小时候杨华珍就经常看着自己母亲给她们做衣服,虽然自己不会,但看着看着,似乎也明白了一些。
8岁那年,算是杨华珍刚开始接触针线的第一年。当时很多小伙伴手里都拿着一个布娃娃,这对于一个小女生来说,实在是有着太大的诱惑力。
为了让自己拥有一个布娃娃,杨华珍拿起针线,用母亲平时剩下的破布做了一个布娃娃。虽然外观看上去不像别人一样的好看,但自己做的自豪感依旧让杨华珍十分开心。
后来没事的时候,杨华珍就会自己捉摸做些什么,母亲见她挺喜欢针线,就将藏羌织绣教给了她。
但对于很多年纪小的人来说都一样,对任何事物都只是个三分钟热度,学会织绣之后,杨华珍转头又去学了摄影。
直到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才让杨华珍决定再次拿起针线,那她是怎么赚到那么多钱的呢?
专心助力助残事业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导致我们很多同胞不幸成为了残疾人,虽然工作行业千千万万,但真正适应残疾人的岗位其实少之又少。
在这种情况下,杨华珍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创立了一个工作室,专门做藏羌织绣,并且找来的全是60岁左右的大妈,帮助她们赚钱。
但做生意哪有一帆风顺的,当时真正了解藏羌织绣的人寥寥无几,工作室的订单微乎其微,甚至有了倒闭的风险。
不过令杨华珍没想到的是,自己的事业竟然会来的如此突然。
2012年,自己儿子的大学同学突然找到了杨华珍,并且给她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法国一家公司有笔订单想和杨华珍合作。
这一下可把杨华珍惊住了,这外国的合作自己从来没接触过,为什么会这么突然找到自己呢?
原来一切都源于自己给儿子做的平板保护套,当时儿子买的平板没有保护套,自己闲着就给他织了一个。没想到,这个保护套在儿子的学校里爆火了。
之后杨华珍就接到了一些来自学校的订单,而且还受邀去了学校演讲藏羌织绣,并且还有几名学生当即表示要向杨华珍拜师。
对于杨华珍来说,她只知道自己在儿子的学校里小火了一把,但没想到竟然还能有和国外合作的机会,更令人没想到的是,这笔订单的金额竟然高达38万。
这一笔钱不仅救活了杨华珍的工作室,更是给了大妈们一个生活的希望。
随着这笔订单的结束,杨华珍的工作室算是彻底打出了名堂。之后的日子里,像植树秀、星巴克,甚至是爱马仕这种国际品牌都纷纷来和杨华珍谈起了合作。
为了让外国人了解这门手艺背后的文化内涵,杨华珍在每一次设计之初,都会先向客户解说图案的寓意。
通过反复诠释,不少外国人都被这种别具一格的视觉符号所吸引。他们由衷赞叹藏羌刺绣艺术蕴含的哲学思维,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除了跨界合作,杨华珍还矢志不渝地传承和发扬这门古老手艺。多年来,她足迹遍及国内各地,在农村、寺庙和城市中举办讲座、流动培训班,将藏羌刺绣的基础针法、挑花、编织等技艺一一传授。
藏羌刺绣历经数百年源远流长,每一个图案背后都凝聚着生活智慧和精神信仰。但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这些传统手工艺正在日渐失传。杨华珍深知,如果不及时保护和创新,这份珍贵文化遗产将就此中断。
所以她在传授基础技艺的同时,也鼓励徒弟们大胆创新,赋予藏羌刺绣新的生命力。她亲自研发了墨尔朵这一自主品牌,将传统刺绣融入到服装、首饰等时尚单品中,俘获了不少年轻人的喜爱。
之后的日子里,工作室也做的越来越大,更多残疾人士都有了就业的机会。杨华珍还专门开办了残疾人爱心藏羌织绣培训班,传授手艺技能,助力残疾群体自食其力、脱贫致富。
在不断创新的同时,杨华珍也坚持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她和团队们一丝不苟地整理出藏羌刺绣的精髓,编撰成册,成为业内权威的教材,他们广泛收集整理服饰图案、绣品等文物,并尽最大努力加以修复和保护,避免这份瑰宝就此失传。
正是凭借杨华珍对祖国民族文化遗产的执着热爱,藏羌绣艺才得以在这个时代播种生根。在她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曾经只在偏僻山村流传的手工技艺,如今已经走出大山,扎根于四川成都,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
不仅如此,藏羌刺绣更是远播海内外。借助与国际品牌的合作,这份民族瑰宝已经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异彩,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气息传播至五湖四海。
结语纵观杨华珍的人生历程,她用自己的双手和勤劳智慧,将一门曾几乎失传的手艺重新点燃,赋予它新的生命力。
她执着追求、勇于创新的传承之路,正是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化腐朽为神奇的精神写照。
本文信源来自于:
人民网四川频道2022年10月31日发布《杨华珍为藏羌文化绣出一条花路》
【时光里的匠人】| 藏羌织绣大师杨华珍:以时间、双手与心织造举世无双的艺术 搜狐网 2020-10-16
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00人候选名单公布 中国新闻网2020-12-19
“穿梭者”杨华珍,用针尖对话时代 环球人物网2021-04-20
我的“带感”生活|50岁重拾绣花针创业,杨华珍让大山里的传统手艺走向世界 川观新闻202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