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赏析】细品《送别》,感悟艺术家王燕云刀笔间的深情韵味

逸苑雅趣谈统合 2024-09-09 17:26:43

秋意渐浓时,金风摇落千林黄,而在这斑斓画卷之中,一套篆刻佳作“送别”静静铺展于时光的长河,它是篆刻艺术家王燕云先生以刀为笔,石为纸,深情镌刻出的不朽诗篇。此作不仅承载着李叔同先生《送别》之诗的深远意境,更融入了王燕云先生独特的艺术灵魂,方寸之间,展现了大千世界的细腻情感与壮阔胸怀。

秋风瑟瑟,落叶纷飞,正是一年中最易触动心弦的季节。王燕云先生的篆刻作品《送别》,便是在这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时,缓缓展开了一幅幅离愁别绪、情深意长的画面。印章之上,每一刀每一划,皆如秋风拂面,既有着不舍的温柔,又蕴含着对未来的期许,恰似那“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悠长韵味。

王燕云先生以精湛的篆刻技艺,将李叔同诗中的意境巧妙转化为视觉艺术,每一字皆如古木参天,稳健而不失灵动,线条流畅而富有张力,仿佛能听见那晚风中悠扬的笛声,穿越时空,回响在心间。印章的布局,疏密有致,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留白之美,又在有限的空间内,无限延伸了诗的情感深度,让人在凝视之间,不禁沉醉于那份淡淡的哀愁与深深的眷恋之中。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在王燕云的刀下,这不仅仅是一句诗,更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他以刀代笔,细腻地刻画出柳丝轻摆、夕阳余晖的景象,那残留的笛声,似乎还回荡在山谷之间,久久不散。每一笔,都透露出艺术家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以及对人生离别的深刻感悟。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这不仅是离别的哀歌,更是对友情珍贵的颂扬。王燕云先生在篆刻时,巧妙地运用了阴阳刻法,使得文字既有凸起的力度,又有凹陷的深邃,如同人生的起伏跌宕,知交的聚散离合。这方寸之间,不仅承载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也寄托了艺术家对世间所有美好相遇与别离的感慨。

更令人赞叹的是,王燕云先生在篆刻《送别》时,不仅忠实于原诗的意境,更融入了自己的艺术创新,使得每一枚印章都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他的篆刻风格,既有传统篆刻的古朴典雅,又不失现代审美的新意,正如秋日里的枫叶,虽经风霜,却更显绚烂多彩。

在这套《送别》印章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李叔同先生诗中的深情厚谊,更能领略到王燕云先生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他以刀为媒介,将文字与情感完美融合,让观者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长亭古道,与故人依依惜别。

王燕云先生的《送别》篆刻作品,是秋日里的一抹温暖,是艺术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诠释了离别的哀愁与美好,展现了篆刻艺术的无穷魅力。在这方寸之间,我们见证了艺术家的匠心独运,也感受到了人间真情的永恒价值。正如秋日的落叶,虽终将归于尘土,但其美丽与深情,却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中。

艺术家介绍

王燕云,号京西翁,1963年北京生人。自幼喜爱绘画与雕刻,年长后专攻篆刻。本科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雕塑系。八十年代末留学日本,获国立香川大学教育学部雕塑专业硕士学位。在日研修期间,坚持篆刻创作,作品颇受日本文化人士赏识,曾应约举办书法篆刻授研班。回国后从事外企管理,虽工作繁忙,仍“刀耕”不辍,利用业余时间研习篆刻艺术。后得到故宫博物院篆刻大师刘玉老先生的指点与教授,受益良多。

现为北京书法院研究员,美国世界艺术家协会中国区域理事会艺术指导教授。被中国商报社、中国收藏杂志社、中国商业创新大会联合授予“非遗传承功勋模范人物”。

近年来,深入研究汉印和齐白石篆刻艺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断丰富学识。其篆刻强调疏密,空间分割大起大落,单刀切石,大刀阔斧,横冲斜插,猛利狂悍,痛快淋漓,有一种写意篆刻的独特风格。

2020年4月创作抗疫主题作品,被北京工艺美术学会收藏。

2020年8月创作抗疫主题作品,被湖北省档案馆收藏。

2022年5月受邀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制印“央博”,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助力央博数字平台建设。

2023年受邀为“澳门文化界联合会”篆刻印章,并被永久收藏。

2023年受邀为“国学六艺会馆”篆刻印章,并被收藏。

其作品又颇有吴昌硕所称“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之感,可谓博采众长,兼容并收。篆法体势遒劲且圆转,刀法峭拔,高峻淳古。雄浑大气中不失精美,古朴典雅中又不失新意。方寸与红白之间凸显其对艺术和人生的领悟。作品不仅受到诸多业余爱好者的追捧,还得到一些专业人士的赞许。

王燕云先生不善言辞,却也幽默诙谐,为人厚道仗义,有股子“北京爷们儿”的味道,自谑为“皇城根儿下一俗人”。

艺术与生活剪影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