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首“赞秋”诗,没有愁只有美的秋,山如画,月醉人!

史事多多说不完 2023-08-27 10:05:40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很多人的眼中,秋天充满悲凉、伤感、忧愁,他们不喜欢秋天。但赏秋其实是一种心境,它可以是美的,是欢快的。

今天,为大家带来7首“赞秋”诗,没有愁只有美的秋,山如画,月醉人

读秋,从一种温暖的感觉开始!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流动着的通畅的自然节奏中,山空有新雨,气动清秋来;

明月填补了松的间隙,泉水接触了石头;

竹子歌唱,浣女归来;莲叶摇动,渔舟拨水;

春天随人意,人意应节气,无论什么季节都可以在此停留。

王维写了秋天的好,更是对大自然的深刻领悟和感恩。

也正是对自然的如此态度,中国人与自然界千百年里在心灵和感情上都进行着交流。

人忘不了自然,自然离不了人,于是有了那么多的高雅和美,在天人之间,人和自然完成着永久的修行。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秋天的一个傍晚,薄暮冥冥,行走在乡间的原野上。

我放眼望去,只见一片秋色,落日的余晖给山山树树更涂抹上一层淡淡的冷色。

牧人驱赶着成群的牛犊从野外放牧返回,猎人的马上带着猎获的兽禽满载而归;

而我茫然四顾,竟看不到一个相识的人,只有唱起《采薇》之歌,想起遥远的高士。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名作,写活了寒山深处枫林的暮色,诗人满腔热情,用鲜艳夺目的色彩,讴歌深秋的大自然。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笔极重、极浓,全无颓废、悲伤,反复吟味,分明能感受到一种昂扬奋发的情绪。

《秋凉晚步》

宋·杨万里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自古文人爱伤春悲秋,杨万里却别出心裁,写秋景,没有倾诉悲情,清新自然:

秋日轻寒,天高云淡,正是四季之中最宜人的时候。

潋滟的莲池之中,红荷早已凋零了妩媚,但无穷碧的荷叶却仍生机盎然,新生的小荷叶只有铜钱大小,却异常可爱喜人。

诗人笔下的秋,并非只是一种景致,更是心境的写照,纵然身陷绝境,却仍要满怀希望,由此,才能迎来柳暗花明。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有些诗的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譬如介绍一位绝代佳人,大抵也只能用一些花呀、玉呀之类的比喻,勾勒一个大概,让读者去自行补充想象。

如果非要精确指出她的眉毛弯曲成多少度的弧形,鼻子有多少厘米长,肤色的白度又是多少,恐怕反而使读者觉得是在进行尸体解剖,而得不出任何美的印象。

像白居易这首诗,确实是美到极处,有人说它“直似凌波仙子,丰神绝世”,看来算得上是一种聪明而恰切的评介。

事实上,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已经明白地摆在那里。读者自可反复吟哦,细细体会,而无须旁人再行饶舌了。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让我们想起范仲淹想象中的美景来:“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

湖面风平浪静,波光闪闪,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

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诗人笔下秋月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秋词二首·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以来,每逢到了秋天,人们总是为秋之萧条冷落而悲伤感叹。

我却要说,秋天哪,其实要远远胜过春天。

你瞧,晴空中,一只仙鹤正拨开朵朵白云,扶摇直上。

我心中的诗情也一下子勃发起来,跟着它,奔向碧蓝的九霄!

你看,诗人把秋天描写得多么色彩鲜明,多么气象开阔!

而诗中的那只仙鹤,又何止引发了诗人豪迈的诗情,就连作为读者的我们,何尝不也怦然心动,愿意随着它,到碧蓝的秋空中去遨游一番呢?

2 阅读:179
评论列表
  • 2023-08-27 13:32

    牵牛花》 入秋草木衰, 吾睹生悲怀。 她却正得意, 喇叭大张开!

    21号 回复:
    老牛吃嫩草![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