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民间故事之生死簿

支氏渊源 2024-03-27 15:40:50
民生故事/生死簿

于齐民/文

婺州乌伤太学生陈应松,诗赋文章称绝一时。松亦以此自矜,谓功名富贵,犹如巧妇汲水炊粥,等闲可得。

生死由命

咸丰九年(1859年),尝赴秋闱,应松三场文章,下笔千言,纵横无不如意。岂料文章憎命,所作格调不合宗师胃口,及放榜,偏生名落孙山。

十年寒窗苦读,不意科场铩羽。松叹己缘浅福薄,自忖几卷诗书,饥不可食,寒不能穿,不如从贾挣些利钱,也强似坐吃山空。主意打定,乃典资置货,贸易“南货”于乌伤县城朱店街中。

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军溃败,散兵游勇蜂拥入城,乘夜杀人越货。应松恐罹炎昆之祸,自店内拔关而出,遑急无计,乱中僵卧于尸丛诈死。

兵过既尽,方将遽出。忽闻踏踏有声,眯目偷窥,见“牛头马面”执双笼引路,灯后“魑魅魍魉”拥簇判官。四小鬼衣着褴褛,眉目蹙蹙然。一鬼面色幽绿、发乱如麻、弓腰驼背;一鬼面如白壁、红舌出吻、似笑非笑;一鬼面如黑煤、发篷如筐、目光灼灼;一鬼面色蜡黄、皱如鸡皮、龅牙森森。判官戴乌纱、着红袍、虬髯须、铜铃眼、容貌奇丑。

四小鬼穿插于尸丛间,次第报罹难人籍贯、名讳,判官一手持牒,一手执朱笔一一勾销之。松心惊肉跳,生怕报上己名而遭误勾。未几,判官立于松前,惊愕曰:“乌伤陈应松,遵《生死簿》注册,大限七十有三,乃殁于白塔塘,怎死于朱店街耶?怪哉!怪哉!”言已,引众鬼远去。

陈应松起。环顾四周,尸骸塞道,血流盈沟。恨无双翅,急奔归,辄钱财货物已洗劫一空矣。盖“长毛”多为两广人氏,乌伤时人皆曰“粤匪”,于路打家劫舍南归,其害甚于盗贼。

应松资本罄尽,不复为商。生涯日落,家益赤贫。每是春贷秋偿,田所产出,数月辄尽。落拓而佣入瑞丰禅寺,替僧侣抄录经卷,趁钱度日。方丈怜其怀才不遇,有心抬举,谓松曰:“东塘村何保正,曩日托贫僧物色启蒙先生,高才如肯屈就,束脩颇不菲,不知尊意何如耶?”松喜极,诺之曰:“仆才疏学浅,恐负重望;既蒙垂青,当竭全力。”僧微微颔首,乃力荐之,入“杜门书院”坐馆授课。自此,衣食无忧。

不认命

越五十年,松年逾古稀,犹念念不忘判官所言,未有涉足白塔塘半步。由是每遇三灾六难,皆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偶出郭外,值大雨滂沱,见路人避雨树下,松不堪斜雨侵衣,亦持伞奔倚其下。忽霹雳大作,林木震动,树杈断折。视之,余人皆劈死,独松安然无恙也。

又荏苒十余载,松已年逾耄耋。一日,踱步晨练,将至危墙下,忽三五头乳猪窜出,急停步趋避,而危墙轰然坍塌,压死乳猪数头,则松又幸免于难矣!

民国三十年(1941年),松百岁期颐,尚眼明耳聪,身板硬朗。是岁,江南久旱,野田龟裂,禾稻枯焦。善男信女供奉牲礼于寺门,焚香叩求龙王行雨,缓解苦旱。适白塔塘筑坛祈雨,徽班乱弹斗台共戏,有曾孙女婿备轿恭迎老太公大驾光宠,松婉拒之。屡请不从,晚辈探究缘由。松叹曰:“去则溺死水中!”众皆笑曰:“塘底干涸,戏楼搭其中,无虑也。”松乃铁杆戏迷,遂从之去。

戏将落幕,忽乌云急聚,俄尔骤雨如泼。松抽身莫及,心惶惶然。而观众四散奔走,松亦乱中相随。不图脚底溜滑,上身前倾,一跤扑倒,口鼻罩于足洼中。急救而起,辄积水呛喉,窒息身亡矣。

噫!夫预知《生死簿》注册,倘千年不至凶地,则千岁活耶?!民间云:“先注死,后出生。”果然不谬。



阎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