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以冲突爆发的当口,乌军持续4个多月的“大反攻”作战基本已经偃旗息鼓,前线的大规模攻势都许久未曾出现了。只不过以小股的装甲车辆掩护步兵,在执行惯性式的攻击任务而已。
就“大反攻”的战略性意义而言,这仗其实已经算失败了。因为乌军既没有完成打穿俄军大陆桥,饮马亚速海的最佳胜利;也未能完成击穿俄军防线,将俄军控制区置于其远程火力覆盖之下的保守性胜利。
现如今,乌军在最为重要的库班南方向上依然只打下了罗博季涅一个居民点,战线已经停滞在俄军主防线前多日未进了。
战场上讲究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在乌军大反攻渐渐落幕,而巴以冲突又将世界目光吸引过去之际,俄军在战线上重启了攻势行动。
现有的俄军攻势就全线来说,基本属于战术性的改善态势调整,以及小规模的试探性作战。但在顿涅茨克正面战线的阿瓦迪夫卡方向,俄军发起了旅级以上的攻势,倒是值得一提。
阿瓦迪夫卡的基本情况以及先期战事我们在前文中有所介绍,大略的情况就是这里是乌军长期经营的堡垒地带,早在俄乌战争爆发前,就已经被乌军打造为了要塞区。
俄乌开战之后,俄军始终未能将这个要塞区拿下。虽然形成了三面包围的有利态势,但这颗钉子就是拔不掉,以至于其炮击始终能够威胁到顿涅茨克市(仅相隔五六公里)。
俗话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顿巴斯的核心区在开战将近600天之后,还要直面眼皮下乌军要塞区的威胁,多少是有些说不过去的。
因此俄军想打阿瓦迪夫卡无疑,而本次的攻势至少有三个方向,即北翼、正面、南翼,都有发动。
城北焦化厂及“垃圾山”(废料堆)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在北翼方向,其意在控制“垃圾山”(废料堆)制高点,并切断阿瓦迪夫卡的铁路运输线。
这里一旦被俄军封闭成功的话,那阿瓦迪夫卡就只能通过西侧村镇群的公路与后方联系了,这对于乌军的防御是十分不利的。
俄军在最初的攻势中,使用了大量的航弹和炮弹开路,随后地面部队以多日来罕见的大规模装甲集群快速出击。
俄军很可能是得到了攻击地区乌军防备松懈的情报,因此这一轮重装甲突袭在前期比较顺利,迅速突进到了“垃圾山”,而且按照俄方一些信源,还有俄军部队跨过了铁路线,在攻击线路西侧的两个居民点。
不过乌军在遭受打击反应过来后,也迅速调配火力反击俄军,阻止了俄军的进一步突破(因为“垃圾山”附近的焦化厂,是乌军在城内的核心阵地)。
在阿瓦迪夫卡乌军守备主力第110机步旅发布的视频中,其使用炮火及无人机对“垃圾山”周边的俄军装甲车辆及步兵发动打击,造成俄军不小的损伤。
当然乌军方面发布的视频及毁伤战果不止这一则,网上对于俄军损伤也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法是俄军损失如何重大云云,还有的则反击称有的视频及战损其实不在阿瓦迪夫卡,也不全是当下的素材。
这些争论其实意思不大,因为像这种对要塞区的攻势作战,打得顺利是偶然,血战反倒才是常态。出现相当数量的坦克装甲车辆折损以及步兵损失,都是可以理解的。
俄乌开战以来的诸多要塞区攻防战,但凡是双方认真来打的,就没有一次是轻松拿下的。
最典型的两个例子,一则是俄军东部军区部队年初进攻弗勒达;另一则便是这次乌军大反攻撞击俄军主防线。
这些仗大家都很熟悉了,都是折损重大拿不下来的典型,以至于大家产生了谁攻击,谁倒霉的潜意识。所以当这次俄军进攻阿瓦迪夫卡的损失上来后,似乎再次印证了这种判断。
但战争本来就是这样的嘛,尤其俄乌战争打了这么久,“无血速通”?哪有这么简单。
问题的关键,其实不在于攻击过程中的折损,而是出现了折损后,能不能保证把仗给打赢了?
就乌军的进攻情况来说,不太在乎人员的损失,它确实有一种敢打硬拼的精神。甚至即便靠着几个步兵,在没有像样支援的情况下,都可以一直打下去,这都有大量现成的例子。
但乌军的麻烦之处在于,其既没有制空权,地面装备也没有自主权,而是近乎于全部依赖西方供应,但西方供应并非是无限制的。
乌军本轮大反攻的物质基础是西方在年初提供的数以千计的重装备以及上百万发大口径弹药,这些装备足以保证乌军在攻势初期可以“富裕”地使用,但在装备战损加大,而供应又不及的背景下,乌军就耗不起了。
重装备耗不起,弹药也补不足,光靠着大头兵硬啃防线,有小范围的突破其实也算是血战之功了,未能取得战役、战略级的突破,也不算令人吃惊。
而俄军的情况则相反,其主战装备大多可以自给,国防工业动员后俄军的供应量也不算小数。相较于乌军依靠“万国造”拼凑的简陋体系,俄军的作战体系是完整的。
但是俄军偏偏太顾忌伤亡,一旦出现较大的伤亡,其攻势便难以为继。
俄乌开战至今,比较知名的几场攻坚得手战役,极少是由纯俄军来完成的。其要么是让顿巴斯武装充前,要么是让瓦格纳来兜底,自己并不愿意以重大伤亡为代价攻击,这就造成很多攻势作战半途而废,无疾而终。
以年初东部军区进攻弗勒达为例,乌军在城内只有第72机步旅守备,俄军有绝对的火力、兵力优势。而且通过前期的攻势,俄军兵锋已经抵达城下。但因为此时俄军载具折损不小,城区作战又会面临步兵战斗员的折损,紧要关头俄军选择了顿兵坚城之下。
这种部署,难不成还要等着乌军主动撤走?结果乌军援军陆续开进,随后俄军在弗勒达被反击回去,还把进攻出发地给丢了一块。
阿瓦迪夫卡这边,其实断断续续也打了好几次了,每一次都能突破得手,但后续的口子也总是被堵住。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边的战事是顿涅茨克第1军负责。顿军在战争中的伤亡极大,它在整备后可以进攻,但也已经到了同样死伤不起的程度。
所以进入到血战阶段后,顿军的攻击势能也就迅速下降了。
不过顿军相较于正牌俄军来说,基本可以将吃到的战果巩固下来。所以我们才能看到阿瓦迪夫卡如今的作战态势,都像弗勒达那样的话,那现在大家都在接触线上顶牛呢!
另外再讲一嘴瓦格纳,瓦格纳部队为何能取得攻坚战的一系列突破呢?因为这支部队对于攻坚血战的认识和定位很清楚,它知道这是要死人的仗,所以部署就是按照这方面来的,因此它的计划灵活度及执行的坚决度会很大。
乌军开来援军,那瓦格纳也上援军,双方混在一起绞肉,把对方绞不下去了,那就夺城占点了。
有网友可能会说,瓦格纳这仗打得代价太大,不能这么搞。可这是战争,既不想付出代价,又想要地盘,还想让对方失败,怎么可能天上天天掉馅饼呢?
战事既开,战争就要求你必须夺占或者守住某某要点,这些要点打不下来也守不住,你的死伤就会更多。
这方面的道理其实不用讲太多,《大决战》辽沈战役里那句“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其实理解到位就好了。作战的目的是为了打赢,只有赢了才是减轻伤亡最好的方式。
再回到阿瓦迪夫卡这边,我们还是先前的判断,这仗只靠顿军一两个旅来打,那肯定不成。要么俄军将瓦格纳投放过来,要么调正牌俄军,而且这里事实上还可以作为更加宏大的战略视角来布局。
当然,我们聊半天只是分析,关键看俄军如何下决心。至于眼下顿军付出的折损,反倒是细微末节了。因为只有后者的力量参战,眼下的攻防是持续不了太久,也波及不了太大范围的。
他又不是在自己国土上打,怎么烂都可以,照样吞并他
乌克兰英雄们,你们一定能赢得胜利,乌克兰人抵抗侵略是正义的,正义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哈萨克族民歌:(加尔加尔),乌克兰的勇士们,为那些在战争中死去的勇敢战士,祈祷和歌颂吧,民歌:(加尔加尔)。
泽连斯基总统,乌克兰英雄们,中国民众支持你们,祝愿你们:早日打败俄罗斯老毛子侵略者,收复全部失地,以乌克兰英雄们的胜利,结束这场战争。
关键是小编没响应普沙的号召去迪夫卡参战。
1979年至1989年,十年阿富汗战争,拖垮了前苏联,致使1991年前苏联解体,俄乌战争就是当年的历史剧重演,俄罗斯老毛子,它们早晚得思念欧洲旧家乡,回它们欧洲老家去,1991年的前苏联解体,当时就把俄罗斯老毛子一夜打回解放前。
美国人快向乌克兰出兵啊!美国人快向乌克兰人提供f16、f22和f35空军战斗机啊!乌克兰人在呼唤你们啊!乌克兰人在呼唤你们!
就是,死几个炮灰算什么[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