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四平:林彪两次电报中央志在必得,伤亡13000,城破却无奈撤离

正观历史 2024-03-06 11:55:34

四平市,位于东北地区的中部,恰好处在东北交通枢纽之上,是进入北满的必经之路和重要的战略要地。为了夺取这个重要的战略枢纽,国共双方共在此地对垒四次,互有胜负,而其中最富传奇色彩的,莫过于第三次四平会战。

一、国军大兵压境,无奈退出四平

时光倒流到1946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为了守护四平这片红色热土,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然而,在那场艰苦卓绝的四平保卫战中,由于敌我力量的悬殊,我军不得不暂时撤离四平,心中满是不甘和遗憾。

一年后的1947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经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的洗礼,逐渐摆脱了被追着打的被动局面。在夏季反攻的浪潮中,联军部队如同猛虎下山,迅猛地扩大了占领区。国民党军被挤压在中长铁路沿线的狭长区域内,只能在几座大城市中苟延残喘。

在东北的广袤大地上,东北民主联军正掀起一股波澜壮阔的胜利浪潮。连续的胜仗激励着每一战士的英勇斗志,每打一场胜仗,战士们纷纷欢呼雀跃,士气高涨到了极点。

一年前,我军曾被迫从四平撤退,留下了许多壮烈牺牲和沉重压抑的记忆。如今,东北民主联军卷土重来,决心要报仇雪恨,为那些牺牲的战友们讨回公道。

整个部队沉浸在复仇的火焰中,从上到下都充满了激昂的情绪。官兵们纷纷上书请战,要求乘胜追击,一举攻克四平。在这股强烈的战意面前,一纵司令李天佑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主动向林彪请战攻打四平。

当时的东北民主联军已经拥有了20万大军,实力今非昔比。作为东北民主联军的最高指挥官,林彪的目光坚定而深邃。放眼地图,四平的战略地位,林彪再清楚不过了,因而他决心以雷霆万钧之势夺回四平!

为了攻打四平,林彪精心策划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战役。主动请缨的一纵司令员李天佑担任了此战的统兵大将,林彪调集了七个师的兵力,以及五个炮兵营,共约10万人组成强大的攻城部队,交由李天佑统辖。

1947年6月9日,东北民主联军一纵司令李天佑站在那杆象征着无数荣耀的军旗下。望着麾下数万生龙活虎的战士,李天佑声嘶力竭地喊道:

“活捉敌七十一军军长陈明仁的,记特等功,授总部奖章!”

第三次四平攻坚战,由此,打响了!

二、陈明仁龟缩四平,李天佑铩羽而归

随着战役的临近,从6月4日到11日,攻城部队陆续集结于四平城外。前线战士们严阵以待,等待着最后的攻击命令。整个部队上下弥漫着紧张而肃杀的气氛,所有人都在等待李天佑指挥部中传出的那个命令——进攻!

6月3日,中央军委“东总”下达了重要指示:

“四平准备八天以后开始攻击,攻四平部队由一纵统一指挥”

六天后,也即6月8日,李天佑司令员和政委万毅率领着东北民主联军的精锐部队,悄然包围了四平城。这场战役,对于我军而言,意义非凡。因为它标志着我军历史上首次对坚固设防的中等城市发起攻坚战斗,这样的城市攻坚战经验在我军历史上是无前例可循的空白,不过这一次,空白的那部分上即将写下辉煌的一页。

6月11日,李天佑向“东总”详细汇报了主攻方向和兵力部署。随着这一关键信息的确定,我军迅速行动,开始扫清四平外围的据点,为接下来的总攻做准备。

为了确保能够随时掌握战场动态,灵活指挥部队,李天佑决定将自己的指挥所设在离敌人前沿仅300米的地方,那里有一片茂密的柳丛作为掩护。

当工兵们得知这一决定,纷纷表示担忧,认为这里距离敌人太近,施工时将面临巨大的危险。参谋陈锦渡也尝试劝阻,但李天佑却坚定地说:

“这里能直接看到一师和二师的突击地段,对于指挥作战至关重要。”

连李天佑这个指挥官都如此悍不畏死,麾下将士又岂是贪生怕死之徒?因而尽管工兵排两次施工都遭遇了困难,甚至付出了三名战士生命的代价,但他们仍然坚决地完成了李天佑交代下来的任务。

为了保障攻城的顺利进行,林彪特意部署了四个纵队和一个独立师,分布在四平的南北和东南方向,负责阻援和打援任务。

随着总攻日子的临近,整个东北都陷入了一种紧张而充满期待的氛围中。

然而,天公不作美。6月13日,四平城上空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而下,泥泞的道路严重阻碍了我军攻城部队的行进。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无疑给攻城作战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但即便面对这样的困境,我军将士们依然斗志昂扬,毫不退缩。无奈的是,面对国民党军筑成的钢铁堡垒,战士们纵然万分勇猛,短时间内也难有大的进展。

四平城内守敌为国军七十一军和十四军的一个师,再加上地方部队,共3.4万余人。他们统一由七十一军军长陈明仁指挥调动。

陈明仁是黄埔军校一期生,参加过广东革命政府的两次东征,抗日战争时期也在西南边陲的松山、腾冲等地力克日军,挫败了日军阴谋,深得蒋介石的赏识。

经过陈明仁一年的苦心经营,四平已经建设成要塞化、半永久式的坚固城市。外围工事由大大小小的地堡和铁丝网、陷阱、地雷带、土城墙等多种障碍物组成;城区内更是碉堡林立,沟堑纵横。火力配备采用网状配备、火力交叉的方式。

陈明仁为了防备解放军在暗处突如其来的攻击,还推出了“责任制”。四平城内各处地堡里的士兵都有自己的固定战斗位置,并将其姓名和编号钉在墙上,以示岗位责任,不准随便更换、逃跑。

打了这么多年仗,陈明仁自然也是个狡猾的将领,他在城内临近城墙的各房都安置了一口听音用的水缸,以防解放军在地下进行坑道作业。

同时,陈明仁严令各防区部队独立死守,不求援,不待援,打光为止。只许前进,后退者一律由督战队射杀。

为了打进四平城,李天佑决定采取分散兵力、逐个击破的战术。他命令各部队在攻打四平之前必须先摧毁外围工事,扫清障碍物。

14日20时,各部发起了总攻击,28分钟后,负责西南方向的一纵二师首先打开突破口。次日凌晨2时30分,一纵一师又打开了另一个缺口。

然而,国军却十分狡猾,他们躲在严密的防御体系内,使得我军的进攻屡屡受挫,我军的每一次攻击都伴随着激烈的交火和惨烈的伤亡,但战士们始终奋勇向前,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用手中的枪炮同敌人搏命。

6月15日至17日,在西南方向率先突入城区的一纵一师和二师并肩向纵深推进。

17日,李天佑向林彪报告:

经三昼夜巷战,一、二师各伤亡1500人,所占地区狭小,因此敌能够集中火器、飞机轰炸突破口。白天不能作战,日长夜短,一打就天亮。敌采取火攻战术,我占领区大部燃烧,迫我毫无立脚之地。

西北方向的战场上,邓华的部队原本计划迅速打开突破口,但突如其来的顽强抵抗让他们陷入了困境。敌人似乎早有准备,坚守着每一寸阵地。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而突破口依旧没有出现。

面对这种情况,李天佑迅速作出了决策。他果断地下令调整了邓纵独一师的进攻路线,命令他们从城西北角进入战斗,与邓纵独二师形成夹击之势。

独一师在师长马仁兴的亲自指挥下,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他们连续组织了九次冲锋,在血与火的考验下冲垮了国军的钢铁防线。

6月17日,经过艰苦的努力,独一师终于攻入了城内,6月18日,邓纵独二师紧随其后突入城内,与独一师会师。至此,我军攻城部队形成了西南方向和西北方向相互配合、相互策应的进攻态势。这一态势的形成,不仅增强了我军的战斗力,也给了敌人巨大的压力。

自此,整个战局打开了新的局面。然而四平城破了,但又没完全破……

三、双方统帅各来电,三战四平功未竟

四平城内,巷战如火如荼地打响了。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成了争夺的目标,街巷和楼房都成为了战场。

白昼时分,坚固的碉堡和堑壕成为了阵地,楼宇之间,解放军不断触碰到由国军架设的、令人窒息的交叉火网。

即便夜幕降临,也并未给这场战事带来丝毫宁静,反而如同白昼一样明亮。

火球般的燃烧弹和照明弹,在夜空中划出曲线,紧随其后的是呼啸而过的炮弹和暴风雨般飞溅的子弹。

整个四平被战火的狂澜吞噬,天地颠倒,生灵涂炭……

林彪连续数次在给李天佑电文中命令道:“不惜重大伤亡与疲劳,坚决夺取四平”等等。林彪的命令很坚决,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拿下四平。

林彪在19日给中央的电报中表示:

“我军拟准备再用一星期时间,以1万人左右的伤亡,争取此战胜利。”

21日,林彪又向中央发电:

“决心再用一个礼拜的时间,付出15000人伤亡拿下全城。”

毛主席在6月24日给林彪的复电中以一个战略家的口吻明确指出:

“占领此战略枢纽极为正确,四平的占领不仅对我军建立攻坚信心关系甚大,而且对全国正在斗争的广大群众也是一大鼓舞”。

国共两党最高领导对这次关键性的四平战役一直给予高度关注。在攻城战斗进行到最激烈的阶段,蒋介石发给陈明仁急电:

子良弟,你坚守四平,苦战甚坚,官兵奋勇杀敌,壮烈牺牲,实可嘉奖。望贤弟激励三军,坚守阵地,配合外围兵团,聚歼来犯之敌……

6月23日,李天佑下辖的一纵一师和二师由于在巷战中伤亡很大,不得不撤出战斗待命休整和转入打援。城内部队的指挥权被移交给了六纵司令洪学智。

洪学智领兵作战后,虽缜密指挥,然而后来由于陈明仁带着部队依托街道、楼房仍旧顽抗,同时东北国民党全部机动兵力10个师的增援又逼近四平。为避免我军更大伤亡,解放军歼敌17000余人,伤亡13000余人(战后丁甘如将军回忆伤亡约40000人)遂于6月30日拂晓全部撤离四平,四平攻坚战自此即告结束。

三战四平虽然最终以解放军部队的撤退而告终,但并不能算是一场败仗。彼时,四平城已破,只叹陈明仁顽强地靠着打巷战才拖住了解放军主力,等来了援兵。此次战役,最过精彩的莫过于李天佑与陈明仁的斗法,遗憾的是,李天佑虽然攻破了四平,但最终没能活捉陈明仁……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