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种好白术系列讲座(三十八)

松昆看三农文化 2024-10-28 04:48:36

白术这两年成了网红和点金棒。被戏称白财,大赚大赔。

现将种植经验总结奉上,帮你白财变宏财

白术主要病害防治技术(五)

白术根腐病之白术疫病

一、田间症状

白术疫病其实是白术主要杀手之一。只不过认识和研究的人不多,现有公开的技术资料更少。

白术疫病的症状和枯萎病、立枯病、白绢病表现出来的症状相似,而且常常混合发生,白术疫病的恶行就被掩盖起来了。

白术疫病有腐霉病和白术疫霉病两种。能为害白术种子、根茎基部和叶片,幼苗和成株均可侵染,尤以幼苗期发病严重。

白术疫病症状

白术腐霉病和白术疫霉病是分别由腐霉属和疫霉属的低等真菌引起的。

两种病原菌同属腐霉科,长相和脾气基本一样,共同的显著特点是白术感病后都会出现白色霉状物。

两种病原菌由于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属,发病规律和症状又各有不同。

腐霉病主要危害白术种子、幼芽和幼苗。比疫霉病菌更耐低温,早播白术种子遇到低温高湿,极易发病,种子腐烂、幼芽腐烂死亡,幼苗猝到,导致大面积缺苗断垄,绝收现象也很容易见到。特别是在种子处理技术普及以前,凡是白术过早,遇到高湿条件,比如浇水或遇到连续春雨,常常造成毁田重播。直到现在,在安国一带对早播遇到低温高湿爆发的腐霉病记忆犹新,一般是不敢早播的。

白术种子处理技术普及后,腐霉病发生大大缓解。不少种植户开始无限提早播期,有的提前到12月份。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而且得不偿失。

在白术的生物学特性讲座中讲过,白术的萌芽和生根是有有效起点温度的,也就是说有最低温度要求的;同时,是要求有一定有效积温的。

有效积温指的是植物及其组织发育需要满足有一定时间的有效起点温度以上温度积累。一般用“度日”表示或不用任何表示。

9月20日,统锋农业移栽了一个芽子,10月9日新苗出土。经粗略计算,白术芽子出苗需要有效积温400左右。也可以简单地说,需要400个有效积温。遗憾的是没有观察萌芽和开始生根有效积温。

10月4日,又移植了三个白术芽子,10月20日见到萌芽和生根,大概用了300个积温。根据白术芽子出苗需要400个有效积温计算,白术出苗还需要100个有效积温,也就是预计10月28-29日能出苗。出苗迟早是由10月20日以后的日平均温度决定的。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做做试验,好判断播种后,什么时间能出苗。

讲过度提早播种期没有必要,而且会得不偿失是因为,在只有普通覆盖地膜的情况下,长江以北2月份以前的土壤温度能达到白术发育起点温度的时间很有限,很难达到生根发芽所需的有效积温,不到三月份很难见到苗的。而2月20日后播种,在覆盖地膜情况下,20-25天照样可以出苗,长势要明显好于早播的。而且,早播后遇到持续雨水,会引发腐霉病大发生,得不偿失。

有人一定会说,老师你讲的不对,我们2月份采挖芽子时经常见到有的芽子已经生根发芽。

这不是老师讲得不对,是大家很容易忽视一个事实。那些芽子不是冬季积累够有效积温萌发的,而是在入冬前或再往后一点积累完成的。大家想一想,收获大白术时不是也常常能看到已经萌芽的大白术吗?

白术出苗以后,腐霉病也会危害白术幼苗,随着气温升高,降为次要病害。

白术疫霉病一般在白术苗期和生长后期发生,成株期发病重于苗期。

发病初期茎基部可以发现浅褐色斑,中午阳光充足时叶部萎蔫,早晨和傍晚时可以恢复。

随着病情发展,茎基部呈深褐色、溢缩,植株猝倒,最后萎蔫死亡,湿度大时发病根茎表面生有白色霉状物。

后期离地面较远的根、茎呈干腐状;严重时只烂剩褐色表皮和木质部,细根也干腐脱落。

白术疫病向上发展时,地上部外缘叶片的叶柄上先出现水浸状淡黄至褐色病斑斑,并迅速向心叶蔓延,叶柄腐烂,叶片黄化萎蔫。最后黑色枯死。

病情传播速度快。

生长季节阴雨潮湿天气极易发病,高湿的低洼地块发病频率较高,轻病田发病率在30%左右,重病田甚至造成绝收,相对镰刀菌和链格孢属引起白术根腐病的发病时间和蔓延速度要更快,一旦发生很难控制。

二、病原鉴定

白术腐霉病和疫霉病都是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腐霉科低等真菌。二者长得很一样,也有一些细微区别:

1、游动孢子的形成位置不同: 腐霉属的游动孢子直接产生在游动孢子囊里;疫霉属的游动孢子是在孢子囊内分化形成的。

2、孢囊梗的特点不同: 腐霉属的孢囊梗与菌丝差别不大,可能不规则分枝或合轴分枝; 疫霉属的孢囊梗可能从空孢子囊内长出,且分化明显。

3、孢子囊的形状和特征不同: 腐霉属的孢子囊形状多样,如卵形、倒梨形或近球形,顶部可能具乳突、半乳突或无乳突;疫霉属的孢子囊同样形状多变,但通常单独顶生于孢囊梗上。

4、游动孢子的形态不同: 腐霉属的游动孢子卵形或肾形,侧生双鞭毛,休眠后形成细胞壁,球形,称为休止孢; 疫霉属的游动孢子同样卵形或肾形,但侧生双鞭毛,休眠后也形成细胞壁。

5、寄生性和生态习性:腐霉属包括一些寄生于藻类的水生种和许多寄生于显花植物的土壤寄藏种;疫霉属菌物大多数是两栖类型,少数为水生的,可以侵害植物的地上部。

6、引起的病害不同: 腐霉属能够引起苗期猝倒病、腐霉根腐病、腐霉枯萎病等; 疫霉属能够引起晚疫病、绵疫病、疫霉病、疫霉根腐病、黑胫病等。

腐霉属:包括一些寄生于藻类的水生种和许多寄生于显花植物的土壤寄藏种,全球约120种,中国有40多种,最著名的是引起幼苗猝倒病的瓜果腐霉和广泛分布在中国土壤中的中国腐霉。

目前没有见到正式资料表明白术腐霉病是腐霉属具体哪一个种侵染发病的,我们知道是腐霉属低等真菌能正确现在对应的农药就行了。

疫霉属:疫霉属与腐霉属的主要区别是它的游动孢子不在孢囊内形成,而是在孢子囊内分化形成。此属约50种,中国有25种。许多种是经济植物的重要病原菌,如引起马铃薯晚疫病的致病疫霉遍及全球马铃薯栽培区,它不仅使马铃薯的产量降低,而且孕妇吃了病薯以后,可能造成胎儿脊椎发育不全。 

白术疫霉病病原Phytophthora cactorμm (Leb.et cohn)称恶疫霉。在V8 汁培养基上,菌丝体灰白色,棉絮状,边缘整齐,中等茂盛。菌丝无隔,无色透明,分枝较少,无结节现象, 菌丝粗细随菌丝老幼变化较大,幼嫩菌丝较纤细,宽为2.3—3.0μm;老龄菌丝较粗,略呈浅黄色,宽为5—6μm;一般菌丝宽2.5~4μm,分枝近直角状。孢囊梗与菌丝无区别,合轴分枝,孢子囊顶生,数量大,无层出现象。孢子囊洋梨形,大小为24—40×19—25(μm),长宽比值1.0一1.5(1.2),孢子囊具明显乳突,乳突高2.3—3.3μm,宽4—5μm。孢子囊易脱落,基部近圆形,大部分有一明显小柄,柄长3—6μm。孢子囊在水中易萌发,释放游动孢子,

恶疫霉菌丝、孢囊梗、孢子囊、游动孢子

V8培养基菌丝

囊的出孔宽4—7μm,游动孢子肾形,休止时近球形。本病原菌为同宗配合菌,藏卵器数量多,球形,淡黄色,表面光滑,直径29—36(33)μm。雄器扁球形大都同丝生,异丝生少,较小,一般为8一17μm;卵孢子球形,淡黄色,直径19—25μm,近满器,壁厚2.5—4.0μm。生长最适温度为23—28℃。不形成厚壁孢子,在PDA上一般很少生孢子囊,藏卵器和卵孢子的数量也很少。  

三、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和卵孢子随病残体组织遗留在土中越冬,翌年菌丝或卵孢子遇水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播到寄主上萌发芽管,产生附着器和侵入丝穿透表皮进入寄主体内,或从气孔侵入,病菌在22-25℃条件下生长繁殖迅速。遇高温高湿条件2-3天出现病斑,其上产生大量孢子囊,借风雨或灌溉水传播蔓延,进行多次重复侵染。病菌以两种方式产生孢子囊:一是从气孔抽出较短的菌丝状孢子囊梗,顶端形成孢子囊。二是由气孔抽出菌丝,菌丝分枝,在分枝上长出菌丝状孢子囊梗,顶端形成孢子囊。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在叶面上静止2小时后萌发或孢子囊直接萌发长出芽管,开始从气孔保卫细胞间隙侵入,菌丝在叶片细胞间和细胞内扩散,也有从气孔伸出菌丝,再从气孔侵入或在叶面上扩展蔓延,经几天潜育即显症。该病发生轻重与当年雨季到来迟早、气温高低、雨量大小有关。发病早气温高的年份,病害重。一般进入雨季开始发病,遇有大暴雨迅速扩展蔓延或造成流行。生产上连作或采用平畦栽培易发病,长期大水漫灌、浇水次数多、水量大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

(1)实行5年以上轮作。(2)采用高畦栽培,可减少与病菌接触。(3)加强水肥管理,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磷钾肥,适当控制氮肥,有条件的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发现病株立即拔除,用氯溴异氰尿酸或活力碘或高锰酸钾消毒。(4)中心病株出现后及时喷洒72%霜脲锰锌(克抗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或72%克霜氰可湿性粉剂800一1000倍液、56%靠山水分散微颗粒剂800倍液、18%甲霜胺·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667m2 喷对好的药液50L,隔10天左右1次,视病情防治2-3次。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