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情的汉景帝:《资治》里一段话,暗示废太子刘荣的死没那么简单

梨评历史 2024-07-03 12:32:46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汉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绵延近一年的七国之乱被彻底平定,为了安定人心,汉景帝于当年四月二十三日立栗姬所生的长子刘荣为太子,立王娡的儿子刘彻为胶东王。

刘荣是未来的储君,汉景帝的姐姐馆陶长公主想让自己女儿当未来的皇后,就想和刘荣联姻,但栗姬生性好妒,厌恶馆陶长公主屡次进献美女给汉景帝,因而反对联姻,引起馆陶长公主的不满,最终选择和刘彻联姻。

汉景帝刘启

馆陶长公主一直想让女儿当皇后,可如今刘荣霸占太子之位,只能扳倒他。

为了让刘彻成为太子,馆陶长公主出力颇多,多次在汉景帝面前诋毁栗姬,而后又趁着汉景帝不满的时候,鼓动大臣奏请立栗姬为皇后,促使汉景帝生起了废立之心。

当然,如果仅仅靠馆陶长公主的谗言就废太子,也太儿戏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刘荣背后的势力,真的太强大了,汉景帝也早有废太子之心。

自七国之乱后,刘氏宗室力量极大的削弱了,而平定叛乱的周亚夫为代表的军功集团和支持汉景帝削藩的窦氏外戚势力却极剧膨胀,已经严重制约了皇权,而他们现在都是太子刘荣的支持者,想要削弱他们权力,只能釜底抽薪,废了刘荣太子之位。

显然,废太子遭到周亚夫和窦婴的反对,但汉景帝还是顶着压力,又利用栗姬生性好妒,激怒她,持续败坏栗姬和太子的人品,就是为废太子做准备。

经过三年的准备,汉景帝于前元七年(前150年)宣布,废刘荣为临江王,立刘彻为太子,借刘彻背后的王氏外戚与军功集团和窦氏外戚抗衡,因而刘荣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废太子。

说实话,汉景帝没看错刘彻这个太子

历来废太子的命运似乎都不好,刘荣的命运也为日后废太子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根据《史记》记载,汉景帝中二年(前148年),刘荣被人告发,说他侵占宗庙墙体以扩建宫室,为了明志而自杀身亡。

从史书记载,他的死似乎毫不起眼,毕竟一个废太子,死了就死了,但在《资治通鉴》里,却记载了这么一句话:

孝景皇帝下中二年三月,临江王荣坐侵太宗庙壖垣为宫,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中尉郅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窦太后闻之,怒,后竟以危法中都而杀之——《资治通鉴》

这番话看起来和司马迁的《史记》没什么区别,但是,仔细看后面一段话:“而中尉郅都禁吏不予”,这就让人疑惑了,为啥郅都不给刀笔刘荣,让他有上书冤情的机会呢?难道怕刘荣向汉景帝徇私?

《汉武大帝》里的刘荣

这样解释,似乎有点道理,毕竟在史书里郅都的确是一个铁面无私的正直形象:

是岁,以太仆刘舍为御史大夫,济南太守郅都为中尉......都为人,勇悍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谒无所听。及为中尉,先严酷,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资治通鉴》

这么一看,郅都的确是铁面无私的人,不徇私追查废太子刘荣不法之事,合情合理。

但问题是司马光在之前加了一段话:“是岁,以太仆刘舍为御史大夫,济南太守郅都为中尉。”

表面看是正常的升迁,但济南毗邻胶东,而现在的太子刘彻就是当年的胶东王,而他也是在刘彻被封为太子的同年被封为中尉的,似乎暗示郅都可能是刘彻的人,因刘彻被封为太子,汉景帝就提拔他身边人担任中尉。

如果顺着这个思路,大家似乎有点想通了,即刘彻身边的人,为了能够让刘彻太子的位置得到巩固,哪怕刘荣已经被废,但依旧有威胁,因而借机陷害刘荣,置刘荣为死地。

郅都

只是刘荣死的时候,刘彻才八岁,哪怕刘彻天资聪颖,但一个八岁的少年,不足以有这样的心智和智谋。

换句话说,刘荣被逼死的背后另有其人,是谁呢?还是在“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中尉郅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这段话里找信息。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刘荣想要给汉景帝上书陈述自己的冤情,但中尉郅都却不允许狱卒给他笔,还是魏其侯(窦婴)偷偷送了笔给他,而刘荣写完后就立即自杀了。

这段文字不长,但让人疑惑的地方却相当多:

1、郅都仅仅是一个中尉而已,哪怕铁面无私,但也没有权力阻止其他人上书陈怨,而且刘荣还是临江王,当今天子的皇子,身份高贵;

2、罪名是“侵占宗庙”,但到底有没有侵占呢?史书并未明确告知。

3、既然郅都不准给刀笔,为何还“疏漏”让窦婴有了偷偷给刀笔的机会?

4、就算侵占宗庙了,又不是谋反的大罪,只要向汉景帝陈述一下即可,为何非要选择自杀这条路?

毕竟当年晁错为了方便自己和汉景帝密谋削藩之事,私下了凿穿一堵墙,方便自己可以自由出入皇宫,而这道墙也不是一般的墙,而是汉高帝刘邦的陵墓外墙,实打实的宗庙。

晁错

但汉景帝最后怎么说?说破的不是祖庙,而是普通的外墙,而且这是自己让晁错干的,外臣可以包庇,儿子就不行了?

这就是刘荣之死的几个疑点,然后根据这几个疑点进行反推。

谁有能力命令中尉不给刘荣笔上书呢?很显然只有汉景帝了,想到这里,其他疑问也豁然开朗了。

既然汉景帝要逼死刘荣,那么不管刘荣有没有侵占宗庙,现在已经不重要了,反正都得死。

一开始刘荣还不知道,直到窦婴送了笔之后,才知道,究竟谁要置自己于死地,毕竟从皇室里长大,也明白父亲的心思,为了成全父亲,更避免父亲背上杀子的骂名,他选择了自杀。

所以,想要刘荣死的就是他的父亲汉景帝,刘荣作为前太子,一度得到周亚夫和窦婴等人的支持,万一自己驾崩后,这帮人拥立刘荣作乱,好不容易稳定的江山又要陷入内乱了,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七国之乱,内耗太大了

事实上也是如此,刘荣在狱中,窦婴就偷偷送笔,目的还是要保住刘荣,毕竟日后刘彻登基,王氏外戚必然和窦氏外戚冲突的。

至于郅都,则是看出了汉景帝的想法,也看出干这事后巨大的回报,毕竟逼死刘荣,可以取悦汉景帝,又巩固了刘彻的地位,日后刘彻登基,必然会感激他,自己地位也会水涨船高。

如果阳奉阴违,和窦氏眉来眼去,得罪汉景帝不说,日后的刘彻和王氏外戚也饶不了他,孰轻孰重,他思考一下就明白了。

另外,鉴于汉景帝杀晁错这个血淋淋的例子,郅都也怕事后被拿出来当替罪羊,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自己也找一个替罪羊,这个替罪羊就是窦婴。

话说窦婴怎么知道刘荣想要上书给汉景帝呢?又怎么知道刘荣找不到刀笔呢?要么窦婴在狱中有自己的耳目,但要避开郅都送进去显然不可能,那么真相就是这个消息就是郅都自己透露给他的。

窦太后

故意让窦婴送刀笔,制造出刘荣是因为窦婴送刀笔而死的假象,让大家注意力转移到窦婴头上,好一招借刀杀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郅都能得到汉景帝的重用,至少是有两把刷子的。

好了,现在回过头来看汉景帝的举动,一个父亲,为了稳固一个儿子的地位去亲手杀了另一个儿子,让人看到了皇权下的无情。

也难怪窦太后得知后,非常生气,一是自己的儿子居然如此冷酷,二来是汉景帝此举折断窦氏外戚一个天然的盟友。

然而窦太后能怎么办呢?亲眼看到儿子逼死孙子,自己却不能怪罪,只能将怒火发泄到执行这件事的郅都身上:

窦太后闻之,怒,后竟以危法中都而杀之

不过郅都毕竟替自己办事,汉景帝岂能坐视不管?只是将其罢官还乡,窦太后见不到郅都,以为真的死了。

但几年后,汉景帝再次启用郅都,任命他担任雁门郡守,窦太后得知后,又想起孙子惨死的悲剧,这次说什么也要杀了他。

但汉景帝表示郅都是忠臣,杀不得,然而窦太后呛了一句:“难道临江王不是忠臣吗?”

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史记·酷吏列传》

窦太后最终还是杀了郅都,可见她对汉景帝和郅都的恨。

事实上,窦太后的确说了没错,临江王虽然被废,但一直小心翼翼,在当地兴修水利,深受当地百姓的尊敬。

而得知刘荣被诏令回京,当地百姓纷纷暗自垂泪,口中默念:“吾王此行恐难回归矣!”

据说刘荣死后,成群的燕子衔着泥土往他的坟塚上填土,百姓无不痛哭流涕,就差白纸黑字说刘荣是冤枉的了。

有了汉景帝的铺路,汉武帝才能奏响那个时代最强音

可见所谓的侵占宗庙或许就是子虚乌有的事情,而且就算侵占宗庙了又如何?晁错不是一点事都没有?从这点就可以看出汉景帝的双标,目的就是逼死自己的儿子。

而刘荣死后,史书也没有记载汉景帝关于刘荣之死的相关描述,表现得相当冷血。

作为父亲,汉景帝显然不合格,但作为皇帝,汉景帝是合格的,为了延续江山和稳固皇权,他能狠下心处死恩师晁错,也能逼死亲儿子,而后又将一帮忠于刘荣的势力尽数消灭。

刘荣冤吗?说实话挺冤的,但身在皇家真的没有办法,哪怕自己小心翼翼,哪怕自己表示自己对皇位不感兴趣,但曾经支持他的势力岂会甘心?必然会打着他的旗号搞事,这是刘荣的悲剧。

难以想象刘荣之死的当晚有多绝望?想想自己,想想冷酷的父亲,因而留下书信后愤然自杀,也让后人明白,权力的斗争就是这么残酷和无情。

参考资料

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十六.汉纪八》

2 阅读:287
评论列表
  • vbb 3
    2024-07-27 22:30

    刘彻和它的祖辈一样,志大才疏、猥琐龌龊,本质就是草包,天下之奴才而已!耗尽天下之力,身死名灭,贻笑天下,实在是一个当代草包可以模仿的偶人!

  • 2024-07-03 22:29

    年少时用棋盘砸死叔伯兄弟 逼死亲儿子也没那么难 毕竟有杀死四个亲儿的先例 刘荣也算命不好 摊上没脑子的娘

    lecheng2034 回复:
    人不狠站不稳!我挺喜欢景帝
    建康 回复: lecheng2034
    确实是个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