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宿迁)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勇战派”的代表人物,与“谋战派”的孙武、韩信等人齐名。
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自幼胸怀反秦大志。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他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响应陈胜、吴广的反抗活动。项梁阵亡后,他继续领导反秦武装,亲自领兵救巨鹿,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随后,他招降章邯,坑杀秦卒二十万,进军关中。
秦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然而,在随后的楚汉战争中,他与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争夺天下的斗争。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遭遇战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长江段西)边自刎,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项羽以其勇猛善战、气吞山河的气势和威武雄壮的形象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被誉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勇猛的著名武将之一。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以及那种敢于挑战权威、不屈不挠的精神,都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项羽受到历代诗人墨客同情与贵族精神毫无关系;却与中华民族共同的品质有关:重然诺,讲信义,恋旧情,光明磊落不玩阴谋诡计,即如其死,也是那么壮烈,那么令人心折。
古代诗词中关系到项羽的句子相当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01
《六州歌头·项羽庙》北宋·李冠
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鞭寰宇,驱龙虎,扫欃枪,斩长鲸。
血染中原战。视余耳,皆鹰犬,平祸乱,归炎汉,势奔倾。兵散月明。
风急旌旗乱,刁斗三更。共虞姬相对,泣听楚歌声,玉帐魂惊。泪盈盈。
恨花无主,凝愁苦,挥雪刃,掩泉扃。时不利,骓不逝,困阴陵,叱追兵。
呜咽摧天地,望归路,忍偷生!功盖世,何处见遗灵?
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遣行人到此,追念益伤情,胜负难凭!
这首词为宋豪放词、怀古词中的杰出代表。对楚汉相争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的表现,虚实结合,高度凝练,色彩鲜明,形象突出,构思巧妙,布局精巧,大气磅礴,形神皆备,赋予历史的形象性和艺术的感染力,充满历史的纵深感和浓厚的悲剧色彩,读来令扼腕感叹,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念花无主,凝愁苦,挥雪刃,掩泉扃”表现了虞姬对项羽忠贞不二的真挚感情、可歌可泣的节烈行为,塑造了一个鲜明的悲剧形象。
“时不利……忍偷生”写项羽突围后先困于阴陵,继又单骑被楚兵追至乌江自刎身亡的惨烈结局,使项羽这一形象的悲剧色彩更加浓厚。
“功盖世,何处见英灵”表现了词人对项羽的高度评价。
“遣行人到此,追念益伤情,胜负难凭”表达出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思想,抒写了词人对项羽的无限同情和深深哀悼。
02
这首诗表达了杜牧对项羽未能忍辱负重、卷土重来的惋惜之情。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兵家:一作“由来”。事不期:一作“不可期”。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才俊:才能出众的人。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841年(会昌元年)赴任池州刺史,路过乌江亭时所写。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赏析:《题乌江亭》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诗中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旨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03
这是项羽自己的诗作,展现了他英勇无畏的气概和对虞姬的深情。
垓下歌
(秦)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垓下歌》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
赏析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败亡之前吟唱的一首诗,是足以惊神泣鬼的一首壮歌。
抒发了项羽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之中那种充满怨愤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起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有气壮山河,势吞万里之气象。作为反秦义军的领袖,项羽可谓卓绝超群,气盖一世。在他的履历中,不乏所向披靡、勇冠三军的神奇故事。此刻,面对四面楚歌的惨败结局,面对爱妃虞姬,项羽感慨万千。“力拔山兮气盖世”,既有对自己辉煌岁月的回首,也有对兴亡盛衰的无尽感慨,对“时不再来”的无限懊悔。
“时不利兮骓不逝”。似乎一切尽是天意:时机于我不利,战事于我不顺,千里马也跑不起来了。至此,一种英雄末路的感慨油然而生,让人倍感苍凉。 另解:天时不利我,但乌骓却不愿离我而去。(后面虞姬也是,讲述了“从一而终”这个做人的道理。)
“骓不逝兮可奈何”,抒发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项羽并非单纯军事意义上的失败者,他的失败,更多的是政治谋略上的失败。面对强劲而奸诈的对手,他坦率、天真、不用心计。死到临头,他总该明白了吧。此时,他多么企盼有一次卷土重来,再显英雄身手,再现“破釜沉舟”壮举的转机啊!可是,项羽明白,这种机会不会再有了,他注定败在了自己完全可以战胜的对手之下。“可奈何”,正是这种悲剧心理与失望心态的流露。
“虞兮虞兮奈若何”。作为一位众望所归、叱咤风云的义军领袖,其强弩之末竟然不仅于战无计,而且连自己的爱妃也保护不了,这是何等震撼人心的悲哀!当年,他从江东率四十万大军,所向无敌,威震天下;如今,兵败如山倒,到最后只剩二十八骑相随。面对失败又“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当然只剩死路一条,面对虞姬也只能是“奈若何”了。他的傲气让他不愿承认失败。
项羽虽然是一个失败者,但我们不应以成败论英雄。项羽的故事千古流传,项羽的这首《垓下歌》也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04
李清照在这首诗中高度赞扬了项羽的英勇和决绝。
《夏日绝句》
[宋代]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创作背景:
靖康二年(1127 年),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了此诗。
赏析: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之感的怀古诗。
一、二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主要是言理。从生和死两个方面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写得极富英豪丈夫之气。人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为“人杰”。“鬼雄”的典故出自《九歌·国殇》篇,意谓为国捐躯的战士的魂魄与众不同,他们在群鬼中也是出类拔萃的英雄。“鬼雄”与“人杰”对仗工整,堪称语意翻新,读之让人感到振奋、悲壮。
三、四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通过亦叙亦议的手法,通过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历史事实,展现了一幅生动、悲壮的画卷。诗人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铸为诗,语带惋惜,又弦外有音。“思”和“至今”这些字眼,除了饱含赞颂之意外,还似乎在有意地提醒人们。因为女诗人是在“北兵仓皇南遁”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过江东”三字则更为敏感,女诗人却大胆写入诗中,可说是神来之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秦末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最后败退乌江,他感到原来和自己一道驰骋沙场十年的八千吴中子弟无一人生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因此宁愿拔剑自刎,也不肯过江东去抱愧称王;而与项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位自诩“素以社稷为重”的宋高宗,在“靖康之难”以后,从商丘一直逃到杭州,偏安江左一隅,更加萎靡不振,每年搜刮大量钱财向金人称臣纳贡,早已将自己的父兄和千百万在侵略者铁蹄下痛苦呻吟的中原人民统统都置诸脑后了。“知耻近乎勇”,在李清照看来,项羽和赵构相比,一个是江东可去却不愿去,另一个则是不该去而偏去,“可贵”与“可耻”之分水岭,实在就在这“去”与“不去”之间!
这首诗寓批判于咏史,以古鉴今,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面对“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的严酷现实,李清照也和比她稍后的陆游、辛弃疾等仁人志士一样,以自己慷慨激昂的诗歌正面反映他们所处的国破家亡的时代,并抒发了当时大多数正直的知识分子郁结于心的愤懑,表现了他们为抵抗异族入侵、维护祖国统一而奋斗呼号的先锋作用。
价值取向的鲜明提出:
诗的开头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这两句诗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因其崇高的境界与非凡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借古讽今的深刻用意:
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点出了作者对项羽的怀念和敬仰。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暂避江东重振旗鼓的机会而自杀身亡。 在李清照看来,这种失败中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在宋廷南渡时尤显可贵。“至今”两字从时间与空间上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联起来,透发出借怀古以讽今的深刻用意。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实则是对怯懦畏葸、只顾逃命苟安的南宋君臣的辛辣讽刺。
05
王安石借古讽今,感叹英雄的凋零。
《题乌江项王庙诗》
[宋代]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创作背景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题乌江亭》诗,公元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秋,王安石舒州通判任满赴京途经乌江亭所在地和州(今安徽和县),针对杜牧的议论,写了这首《乌江亭》。
赏析
这首诗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这首诗议论精警,独具只眼。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因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杜、王的观点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杜牧着眼于宣扬不怕失败的精神,是借题发挥,是诗人咏史;王安石则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反驳了杜牧的论点,是政治家的咏史。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王安石独到的政治眼光。
如果说杜牧是为项羽翻案,那么王安石则是为历史本身翻案,人与历史的关系本来就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首诗中,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将变法中的革新精神带到咏史诗的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对前人提出质疑,这也是一种创新。这种史论史评是王安石完成咏史诗从叙事体向抒情体,最终走向议论体的转变,对当时的诗文革新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王安石则属意史论史评,延伸了咏史诗的内容深度,有着独到的政治见解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06
这首诗描绘了虞姬对项羽的忠贞不渝。
《 濠州七绝·虞姬墓》宋·苏轼
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
仓黄不负君王意,独有虞姬与郑君。
有人说,是虞姬毁了项羽这个一代天骄,也有人说是虞姬成全了项羽这个悲剧英雄。可不管怎么样,他们荡气回肠的爱情千百年来被人们称颂着。 虞姬出生在虞地(今江苏苏州吴县),一出生她的父母就先后死了。虞是个地名,而姬是对妇女的通称,所以可怜的虞姬连名字也没有。 自古英雄爱江山,英雄也爱美人。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有这么一个女人对自己不离不弃,项羽觉得这就是他要保护一生、疼爱一世的女子。 垓下之战,项羽惨败。楚霸王看见大势已去,心如刀绞,他什么也不留恋,只惦记着美人虞姬。虞姬当然明白她只是一介女流之辈要怎么才能帮到项羽,既然如此,何不了却残生让他毫无牵挂的反抗?她于是骗过项羽手中的宝剑,假装剑舞,舞毕之时,却见虞姬自刎! 匆忙之中项羽埋葬了虞姬,带着余下的将士杀出一条血路,毕竟寡不敌众,项羽落荒而逃到了乌江亭, 乌江亭长让项羽乘船过去告诉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然而项羽觉得无脸再见江东父老,就将乌骓马赠与亭长,遂自刎。
07
辛弃疾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对项羽英雄末路的同情。
《虞美人·赋虞美人草》
宋·辛弃疾
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
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蓦然敛袂却亭亭。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
虞美人,又名丽春花、赛牡丹。其花姿妖娆摇曳,美丽动人。虞美人多为紫红色,颜色明丽。《广群芳谱》中称赞其:“色泽鲜明,颇堪娱目,草花中妙品也。”
《花镜》中描写虞美人:“丛生,花叶类罂粟而小,一本有数十花。茎细而有毛,一叶在茎端,两叶在茎之半,相对而生,发蕊头垂下,花开始直,单瓣丛心,五色具备,姿态葱秀。尝因风飞舞,俨如蝶翅扇动,亦花中之妙品,人多有题咏。” 民间传说虞美人乃虞姬精诚所化,所以多代表哀婉悲歌、生离死别。楚汉之争,西楚霸王项羽兵败于垓下,四面楚歌,虞姬舞剑自刎。相传虞姬死后墓上所生出的花朵就是虞美人,花朵上鲜艳的红色是由虞姬的鲜血染成的。即便化为草木,依然对霸王坚贞守候,会无风自动,似虞姬般为霸王翩翩起舞。 辛弃疾专门写过《虞美人·赋虞美人草》:“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蓦然敛袂却亭亭。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 虞美人也是古代词牌名,最知名的当属李后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了。词如花意,以虞美人为词牌的词作多韵律美妙,曲折回旋,但心事哀婉,愁绪不展。
08
陆游赞扬了项羽的英勇,并惋惜了他的失败。
《项羽》
[宋代] 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项羽》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陆游这首诗既点出了项羽的优点,也点出了项羽的缺点。前两句写项羽盖世无双,英雄豪气。而后两句主要写项羽失败的原因。
当年项羽的亚父范增曾经提出鸿门宴杀害刘邦,但是项羽妇人之仁,却放过了刘邦。而在之后许多策略中,项羽更加不听范增的劝告,刚愎自用,所以最终乌江自刎,也是无可避免。
可以说,陆游的立意就比较全面,既点出了楚霸王项羽的魅力,也说明了项羽一生的诸多遗憾,余味悠悠,令人感触良多,回味无穷。
这些诗词句子都从不同角度描绘了项羽的形象,展现了他的英勇、悲壮和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