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大家在欢欢喜喜迎新年的同时,也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提防那些“不请自来”的非法金融活动。这些诈骗分子可不会因为过节就“放假”,反而会“钻”岁末年初人们资金往来频繁、防范心理相对松懈的“空子”,进行非法活动。今天,就让小诺来给大家聊一聊,最近都出现了什么非法金融活动的“过年新花招”。
一、陌生人的“红包”
小王从朋友那里得知,有个微信群里面可以经常领红包,一开始小王也不太信,想着熟人推荐,抱着好玩的心态进了群,一开始确实有人发红包,也领了将近一两百。
可后来群主发了个网址让大家帮忙投票,小王警觉地一查,发现这网址有大问题,赶紧退群。事后联系朋友,才知道朋友微信被盗,那个网址如果点开了,按照里面去操作,自己账户里的钱就可能被转走。
这个故事并不是个例,类似“有毒链接”的诈骗手段在互联网上屡见不鲜,只是这次包裹上了“红包”的外衣。诈骗分子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和贪小便宜的心理,通过各种手段诱导受害者点击恶意链接或透露个人信息,最终达到盗取资金的目的。
岁末年初,诈骗分子活动频繁,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轻信陌生人,尤其是警惕陌生人发的红包,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保护好个人信息,及时与朋友沟通确认,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报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范非法金融活动,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
二、天降“50万”
近日,江苏连云港东海县的李女士在网上认识了一名“网友”,对方“慷慨”地给李女士转了50万元让其帮忙投资。李女士本以为对方是说着玩的,没想到对方真的转了。李女士和丈夫刘先生简直不敢相信,随后夫妻俩到取款机上真的取出来了4万元现金。刘先生越想越不对劲,于是报了警。民警介绍,上一层的受骗人将钱款转入李女士的账户后,骗子便会诱导李女士通过非法的App软件进行所谓的投资,再把钱转走,完成诈骗闭环。目前,民警已将两笔汇款取出,并联系到了该笔资金的真正受害人,返还工作正在进行中。
这起案件再次警示我们,网络诈骗手段花样百出,也在不断翻新。过去,诈骗分子可能通过一些小额的利益来吸引受害者;如今,他们甚至不惜一次性转出高达50万元,再将其包装成所谓的“投资”项目,以此来降低受害者的戒备心理。然而,其真实目的却是转移非法资金,并进一步设下陷阱诱骗受害者。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对于陌生人所提供的无论是“小利小惠”还是“天降横财”,都要提高警觉,这样才能有效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
三、荐股服务“年终大促”
最近一些投资者反映,被直播里的所谓“荐股机构”吸引,购买了所谓的“年终大促”低价打折服务。结果所谓的“老师”、“顾问”,先以部分学员得到荐股建议后获得投资收益为营销手段,向投资者推荐初级荐股服务,待投资者交费后,顾问表明继续解锁更多服务需购买费用更高的服务。同时,还有投资者反馈,在购买更高级的服务后,购入了推荐的股票却遭受严重亏损。在投资者反映相关问题、要求机构退还款项后,机构则存在消极处理、客服失联等情况。更有投资者表示,在购买上万元的服务后,亏损金额高达十余万元。
根据《证券法》第120条规定,只有取得经营证券业务许可证的机构,才能进行证券投资咨询或有关的财务顾问业务。但实际上,部分的直播荐股主播、博主可能不仅没有荐股资质,甚至连股票投资专业知识都没有。
目前,一方面这些提供荐股渠道、媒介的平台、机构,在相关账号注册、传播过程中,需要加强资质、内容审核等责任;另一方面,咱们自己,也需要对荐股行为保持警惕,尤其是遇到需要付费的投资咨询和代客理财等情况,更要谨慎对待。
要知道,视频号直播对金融科普类直播有严格准入资质要求,针对证券、基金、保险、期货等金融细分领域,要求主播提供国家认可的相关职业许可证资料做资格核验,不满足条件的主播将会根据违规程度处置封号、限流等处罚。在满足相关许可认证资质的前提下,仅允许开展对应细分领域内的科普内容直播,不允许做任何股票推荐、分析、理财产品推荐等监管明文禁止的行为。
四、年节礼还是快递诈骗?
年节将至,不少朋友可能会收到一些“年节礼”。一位网友就提到自己收到了一个快递,里面是一张“年货卡”,声称扫码就能在指定app里获得50元返利。网友被返利吸引,便在app上选购了一些商品,支付完成后,app提示“您的订单已成功,返利将在24小时内到账”。
然而,过了24小时,返利并没有到账。网友联系客服,客服回复称:“您的账户被锁定,需要完成一次刷单任务才能解锁并领取返利。”网友按照客服的指示,又在app上购买了一些商品,这次支付了100元。支付完成后,客服又说:“您的账户需要进一步验证,再完成一次200元的刷单任务即可。”
网友开始感到不安,但为了拿回之前的返利,还是按照客服的要求完成了200元的刷单任务。然而,这次支付后,客服却不再回复消息了。网友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赶紧报警。警方调查后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快递诈骗案件,诈骗分子通过发送带有恶意链接的“年货卡”,诱导受害者下载app并进行购物刷单,最终骗取钱财。
这起快递诈骗案件再次提醒我们,犯罪分子可能会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和贪小便宜的心理,来诱导受害者一步步踏入陷阱。一旦受害者扫码进入指定app,就会被一步一步诱导进行购物刷单,最终陷入转账诈骗的圈套。
五、如何防范这些“花招”?
岁末年初,诈骗分子活动频繁,手段多样,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防范措施,帮助大家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
1、提高警惕,不轻信陌生人
对于陌生人的邀请或推荐,尤其是涉及金钱的,要保持高度警惕。无论是微信群里的红包,还是网络上的“投资机会”,都不要轻易相信。对于那些看起来是对方“吃亏”,我们获利的“机遇”,更要提高警惕。
2、核实信息,不随意点击链接
对于任何不明来源的链接,不要轻易点击。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询该链接是否安全,或者在其他设备上打开链接进行初步检查。如果链接涉及投票、注册、下载等操作,更要谨慎。
3、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透露
不要在网络上随意透露个人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即使是在熟悉的群聊或与朋友交流时,也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防止被诈骗分子利用。
4、及时沟通,确认朋友状态
年节期间,遇到熟人、或是久未联系过的朋友,邀请我们聊天、视频、加群、帮忙点赞、打开陌生链接等,最好都能够先通过电话或其他可靠方式确认朋友是否真的知情。如果发现朋友存在被盗号、或是被AI换脸等情况,及时提醒朋友并帮助其恢复账号安全。
5、理性投资,不盲目跟风
投资决策应基于自己的研究和判断,而不是盲目跟风。对于任何声称有高收益的投资服务,都要保持理性,特别是那些要求先支付一定金额才能享受返利的活动,更要谨慎对待。
6、选择正规平台,不轻信“内幕消息”
投资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平台,确保平台持有合法牌照,以保障交易的安全性。对于所谓的“顾问”、“专家”提供的“内幕消息”,不要轻易相信。正规的投资平台通常会有严格的资质审核和风险提示。
7、遇到问题,及时报警
如果发现自己可能被骗,应立即停止进一步的操作,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保留好相关的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记录、链接截图等,以便警方调查。
岁末年初,骗子们也忙着冲“KPI”,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遇到来路不明的转账,千万别被一时的利益冲昏头脑。天上不会平白无故掉馅饼,看似是“馅饼”,实则是“陷阱”。在网上交友、投资时,更要谨慎,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一旦涉及钱财,务必保持清醒,多核实信息,避免成为诈骗的工具人。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过一个平安、祥和的春节,捂紧自己的“钱袋子”,让诈骗分子无处遁形!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观点仅代表当时观点,今后可能发生改变,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保证,亦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投资者投资于本公司管理的基金时,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托管协议》、《招募说明书》、《风险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文件及相关公告,如实填写或更新个人信息并核对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与自己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产品。投资者需要了解基金投资存在可能导致本金亏损的情形。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代表本基金业绩表现。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担。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