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战乱纷争、天灾都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古人在那些年代里每日都是提心吊胆过日子,对于家中的吃食更是安排有度,毕竟在那时古人都还是看天吃饭的,一旦出现灾荒,家中如若没有存粮那就只能饿着肚子。
而古时朝廷为了能够让百姓活下去,也是尽可能的启动粮仓,历史上秦朝和元朝就曾多次开放天下粮仓赈灾,缓解民生疾苦,不过对于赈灾,古代人也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的,为了保证粮食的有效供给,你知道古人都是如何赈粮的吗?
赈灾粮的选择在古时即便是放在平常粮食生产的总数额也是不多的,除了西域边塞国家每年特定的上供之外,老百姓每年的上供产量是非常少的,因为在古时,人们对于蝗灾、雪灾、旱灾都是没有避免的办法,一旦遇上,就只能眼看着辛苦种下的庄稼颗粒无收。
所以在古时,皇家也在全国各地安排了专门的官员开垦土地,专门种植粮食和一些比较好存放的蔬菜,并且在全国各地都设有专门存放的粮仓,以备不时之需,当有哪个地域出现了粮食紧缺的情况,就会有官员进行上报。
皇帝同意以后就会开放粮仓,以确保百姓的生活,然而在那时赈灾粮的选择上却是有许多门道的,首先赈灾粮都是以施粥来进行发放,会在城中、城墙等各个地方设置粥棚,再派部分官军守在那里,以防止有人闹事。
那么为何赈灾粮都是熬成粥呢?为何不是直接发放成大米或者煮成干饭呢?
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面对天灾,百姓越是民不聊生的时候,部分地方官员就越能在此时发国难财,如果直接发放大米,不仅会使得部分百姓吃不上米,被官员克扣,还会引起旁人的争抢。
如果全是大米,有些老弱妇孺的吃食就会被其他人抢走,毕竟灾祸面前,人人都只能自保,谁还会在意旁人的性命呢,所以,赈灾粮一般都不会用直接发放的形式给到百姓。
除此外,有人会认为既然是赈灾粮,那肯定就是为了确保百姓可以吃饱,那么干饭绝对比粥管饱许多,为何不煮成干饭发放下去呢。
在古时,车马都很慢,当地方出现灾情时,写折子上报请求开放粮仓再到皇帝同意圣旨下达可能需要好几天的时间。
而这段时间,官员是不允许私自打开粮仓的,因为粮仓除了赈灾以外还要确保地方军队内粮食的供给,因此必须是上报情况以后皇帝根据情况特批开放才能够使用,不然就是抄家灭门的死罪。
因此在开放之初,人们都已经饿了很久了,吃东西都是狼吞虎咽的,并且灾祸已至,除了赈灾粮和馒头以外,根本不会在给下饭的菜肴或者汤菜,就只有干巴巴的馒头和干饭,如若是这样,不少百姓在吞咽过程中就很容易被噎死。
并且全是干的东西,吃撑以后喝一口水,面食就很容易膨胀,人往往就容易被涨死,如此一来,原本是赈灾结果却变成了杀人,因此地方官员才会将赈灾粮全部熬制成粥,粘稠但是有水分,不至于太干。
如此一来即便是就着馒头吃,也不容易被噎到,饱腹感也比较强,与馒头同时下肚也能很好的掌握饱足不至于被撑死,另外作为赈灾粮,也是有一定的产量的,并不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全部制作成干饭很可能发放不到几天就没有了。
然而熬制成粥就可以利用水份来增加米饭的容量,并且在古时除了劳作的人,许多家庭都是爱喝粥的,古人也把喝粥当成养生的一部分,在赈灾的时候,有不少老弱妇孺,干饭他们可能难以下咽,或者根本就吃不了。
但是如果熬制成粥,哪怕是小一点的婴儿也是可以吃进肚里,虽说吃得不好,但是在那时能够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面对天灾如何处理自然灾害是无法避免的,每个朝代对于灾害的处理都有专门的应对方法,在古时大部分朝代应对灾情都是分成了六部,而这六部不仅是解决灾情的前提,也是为了确保百姓不受二次伤害,以及能够尽快获得赈灾粮的方式。
首先第一步就是“讼灾”,也就是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由当地的官员勘查自己治下的百姓受灾的程度,并且在第一时间将所有的情况造册留存,在及时的上报给上级官员,向朝廷请求赈灾,同时也通过阐述灾情,替百姓免去朝廷当年的赋税。
第二步就是“检放”,会有地方官员在收到灾情信息后,第一时间组织专门的查验部分前来查验灾情是否属实,并且检放必须要求官员对受损的农田数量、受灾人数、村落都要有详细的记载,在由地方官员上报朝廷,以确保“讼灾”请求的顺利进行。
第三步就是“传递灾情”,当确保灾情属实以后就要及时的传递给朝廷,但是在古时车马都很慢,如果按照快马加鞭的传输难免会有些慢,所以就有三种传输方式。
第一就是公文加急,日夜兼程赶赴朝廷;第二就是口头流传,将灾情编制成顺口溜在人传人的形式流入京城,以确保朝廷可以收到。
第三就是飞鸽传书,信鸽通过不停的换收信者,最后将灾情送入朝廷的手中,第四步就是“罪己诏”,有了灾情皇帝首先就是颁发罪己诏,已表示自己的为君失责,同时朝中大臣会在第一时间向皇帝进谏解决办法。
第五步就是“开仓放粮,清点国库赈灾”,君臣商议之后就会有皇帝派遣专员前往地方全部开仓放粮,并且同时会由户部清点国库钱财,对受灾区域后续的修缮和安顿,以及瘟疫消杀等需要的费用进行计算后下拨赈灾款。
而之所以要派专人前去开仓放粮和下拨赈灾款主要的原因就是避免地方官员因此贪污敛财,由专人盯着就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即便是有的地方官员顶风作案,也是很容易被发现的,而一旦发现革职是小,严重的还会被砍头抄家。
第六步就是委派专门的建造人员前往,主要就是帮助协同灾情后面的修缮行为,这一步主要是针对因为地震或者洪灾引起的地方住所和区域有塌陷的情况,同时将灾后重建的情况上报给朝廷。
古人对于粥的喜爱而作为赈灾,前文中也说到了,施粥主要是为了确保粮食够切照顾到每个人,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古人爱喝粥,即便是平常日子里古人都是对粥有一种热情在的,并且为了喝粥,古人还研发了许多花式食粥。
85岁的诗人陆游就曾表示喝粥是他的养生方法,因此从唐宋时期就开始流行喝粥了,一日三餐都可以喝粥,并且不会觉得厌烦,还有许多喝粥的花样,吃法也多种多样。
豆粥,用沙瓶将赤豆熬煮软烂以后再将煮沸的粳米放进去,慢慢炖煮上一个时辰,盛出来以后再根据自己喜欢的口味,有的加入咸盐有的加糖,而古人认为豆粥不仅饱腹,里面的豆子产生的营养还可以帮助消化,帮助排放浊气,也就是俗称的放屁通畅。
梅粥,这是文人墨客最喜欢的一道美食,因为不仅养生,粥的样子看起来也十分风雅,制作的意境也是非常文雅的,将梅花从树枝上摘下,扫尽附着在上面的雪花,在用白米和雪水一起熬煮,快出锅时加入梅花,这样一来梅花的形状还在,香气也全部出来了。
真君粥,这是每家每户都会的花式粥,将杏子煮烂以后把其中的核去掉不要,在放进粥里熬煮,出锅时将杏子捣烂搅拌一下,就成了真君粥,而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一个典故,据传董真君在飞升之前就以杏子来代替事物,因此熬煮真君粥也是大家祈求长寿的一种方式。
河祗粥,这是药膳粥的一种,将鱼干洗干净有以后,撕成细条,在放进大米中一起熬煮,快要出锅之前放一些豆腐、酱料、胡椒,算是一种重口味的粥,不过根据记载这种粥用在治疗头痛症状上有明显的效果。
荼糜粥,这种粥是不少老人喜欢吃的,因为可以生津止渴还能帮助睡眠,荼糜是春季里最后盛开的花,将这种花瓣摘下,用甘草汤焯水,去掉花中的苦涩,在拿出来和米一起熬煮,最后吃的时候拌上一些生姜、大豆等即可。
在古时知识分子们的食粥方法是非常多的,在宋朝的《太平圣惠方》中就记录了一百多种药膳粥,其中还不包括一些平常百姓家中研制的一些花粥、豆粥、肉粥等等,由此可见古人食粥的风气有多盛。
如此一来,无论是平日的习惯或是对当时情况的应对,在赈灾粮的选择上,熬粥都是不二的选择,古代朝中为了能够避免百姓生灵涂炭也做出了许多的应对措施,努力把天灾的损失降到最低是朝廷和百姓共同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