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终审法院近日作出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裁决,确认同性伴侣在公屋申请、居屋购买和遗产继承等方面,享有与异性配偶同等的权利。这一决定成为香港平权运动的重大里程碑。在这场社会变革的背后,一部名为《从今以后》的电影悄然走入了公众视野,尽管未能在内地上映,却因其细腻真实的叙事引发了广泛讨论。
被法律割裂的亲密关系故事发生在香港,主角是相伴四十载的女同性恋伴侣安吉与帕特。她们一同奋斗、共同生活,在社会的缝隙中构建出一个温暖的“家”。然而,一场意外打破了这份平静。帕特在睡梦中猝然离世,未留遗嘱。
按照现行法律,帕特的财产,包括她们共同拥有的房子,依法归其血缘亲属所有。多年来相处融洽的亲人突然翻脸,将安吉视作“外人”,要求她搬离“家”。面对这样的背叛与失去,安吉不得不在情感与权利的夹缝中挣扎:她究竟是帕特一生最亲密的人,还是在法律上可有可无的“陌生人”?
爱与孤独的深渊电影《从今以后》用细腻克制的镜头语言,展现了安吉在失去伴侣后的困境:她被迫在葬礼上站在远处,不能公开表达哀思;她的财产被夺走,连帕特的骨灰安置权都被剥夺。面对这一切,安吉无法抗争,只能沉默接受。她的孤独,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许多在传统制度下被排斥的“非典型家庭”。
影评人李若曦这样评价:“这部电影没有煽情的对白,也没有强烈的情绪宣泄,但正是这种克制的表现,让观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压抑与失落。”
制度的冷漠与情感的执着法律与血缘的藩篱,常常将深厚的感情排除在“家庭”之外。在现实生活中,广西女孩周燕玲的故事成为另一个典型例子。她努力摆脱贫困的原生家庭,却在非洲因感染疟疾意外去世。尽管她生前多次断绝与父母的联系,但根据法律,她的全部遗产仍归父母继承。而那些在她人生低谷时陪伴她、关心她的朋友,却什么都得不到。
周燕玲的日记里曾写道:“有些人注定无法从血缘中找到爱。但幸运的是,人生中还有其他选择。”
选择自己的“家人”在香港与内地,“意定监护”制度逐渐被人们接受。这一制度允许成年人在法律上指定未来的监护人,无论对方是否有血缘关系。这意味着,真正关心与守护自己的人,能够在关键时刻拥有合法权益。
2019年,北京完成了首例LGBT群体的意定监护公证。一位签署协议的女性深情地表示:“这份文件,是我们爱的承诺,是对彼此未来的保障。”
这一制度的推行,不仅为LGBT群体,也为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等需要法律保护的群体,点燃了一丝希望。
爱的选择与未来的希望帕特曾对安吉说:“‘家人’两个字,对我来说意味着安全与归属。过去,我从未真正拥有过,直到遇见你。”
爱与信任,无需血缘的束缚。尽管法律的改变仍需时日,但每个人都拥有选择“家人”的权利。在情感深处,家的意义从来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彼此的陪伴与承诺。
在未来,或许法律的温度终能追赶上人心的热度,让那些深情守护彼此的人,不再被冰冷的制度拒之门外。
(参考资料:新京报《一张托付生命的协议书:意定监护背后的独居老人、残障家庭和同性伴侣》;中国新闻周刊《意定监护:通向彩虹的公证之路》;人物公众号《一个漂泊女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