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越真演技越稳!《周处除三害》阮经天吃饭扯掉多少演员遮羞布

智慧侃情感 2024-11-07 04:51:13

谁能想到,一部小成本的《周处除三害》,竟然能在三月的电影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春节档大片的有力竞争者。

这部电影从最初被低估的2亿票房开始,通过口碑传播逐步升温,最终票房预测飙升到5亿。

说实话,这个票房的到来真是有点意思。如今这个年代,观众们都可以在家看片了,《周处除三害》却让影迷们选择走进电影院,只为更深入地体验电影的震撼。简言之,它就是用真实实力征服了观众,使得他们心甘情愿地走进了电影院。

为什么它能在内娱影坛掀起如此大的风波?它所携带的强大观众吸引力,不仅在于那极其震撼的"教堂屠戮"戏码,而且这一幕在内地院线中属实没有过如此爽快的表演。

然而,《周处除三害》这部电影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巧妙地将警匪片的生猛、邪典片的荒诞以及悬疑片的反转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电影风格,让观众回味无穷。

每次观看,总能品味出新的意味。就拿那个关于谁是真正主谋的问题来说吧。表面上看,道貌岸然的尊者像是幕后黑手,但仔细琢磨,他说不定也只是个被人牵着鼻子走的傀儡。

那个弹吉他的女人才是真正值得欣赏的。

导演给了这个女主角一个特写镜头,仅在这一个镜头下,人们就能感觉到她的非同寻常:她看着杀戮发生时,眼神里没有一丝情感。

你品品,这幅画面展示了她才是真正的"灵魂领袖"。即便没有尊者那些花里胡哨的弹唱,她依然能够蛊惑众生。

这部电影给人留下了很多解读的空间,不会让你看完就忘记,而是会停留在你脑子里,让你忍不住和朋友讨论讨论。

近年来,不少电影票房不错,但真正能让观众看完后回味无穷的电影并不多。然而《周处除三害》这部电影做到了这一点,不靠大量的营销,只是凭借精彩的内容,一点一滴地在观众心中生根发芽。

《周处除三害》中的演技高光时刻,使人不得不错过阮经天表演的陈桂林在两场吃饭戏。同样是吃饭,一个代表生命的开始,一个代表生命的结束,两种情境,两种情绪,都被他把握得恰到好处。

首先,让我们讨论一下结局处陈桂林死前的"晚餐"。这个时刻的陈桂林,完全看不见江湖大哥的影子。他吃下面包的样子是那么文雅,吃意大利面时的吸溜声又显得那么优雅。

甚至连举杯喝酒的姿态都像个绅士。

即将离世的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可以如此从容地享受美食,这份淡定将"生死看淡,不服就干"这句话完美地诠释出来。

这就再让我们回顾一下开场那场盒饭戏。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陈桂林那身垫肩西装配寸头的造型,说显眼是真够显眼的。

那时,他正一边扒拉着盒饭,一边竖着耳朵听小喽啰讲述"桂林仔"的故事,那股子狼吞虎咽的劲儿,活脱脱一副"饿死鬼"投胎的模样。

但品味这场戏后,就会注意到阮经天演得实在是太棒了。你看他的吃相,把嘴贴在盒边疯狂地扒着饭菜,一口口地往嘴里塞着肉排,吃得虎虎生风,却又保持着一种难以形容的美感。

最绝的是,他还能一心两用:嘴里嚼着饭,耳朵却支棱着听八卦,眼角眉梢还不忘流露出"这说的就是爷们儿"的得意劲儿。

这一顿饭的工夫把个心机boy的心思展示得淋漓尽致。他在吃饭吗?不,他在听自己“传说”的讨论。他真的饿了吗?那股子劲儿里头,说不定还掺杂着为接下来的“任务”储备能量的盘算。

一种狂野的吃相与一种优雅的吃相,这两场吃戏表面是吃相的反差,但其实它们体现了陈桂林的心理变化。他的心态从拼命求生,到最后的看淡生死。

仅仅依靠两顿饭,阮经天就成功地刻画出了角色的命运轨迹。

他的演技精湛,即使是在吃东西时也充满了戏剧性,每一口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每一次拿筷都包含着一段故事。

阮经天在电影《周处除三害》中的演技可谓是炉火纯青,他在影片中饰演的角色陈桂林性格丰富多样,包括从街头恶匪到床前孝子的转变,从通缉犯到英雄梦的追求等等,这些转变虽快,却非常自然,没有丝毫的突兀感。

陈桂林在"边吃盒饭边听八卦"的戏里表现得却有些滑稽。他像一个村口的大娘,一边吃饭一边支棱着耳朵去听小喽啰绘声绘色地讲述"桂林仔"的故事,他兴致勃勃的劲头表明"我就是传说中的主角",但是他得意洋洋的姿态却隐藏得非常明显。

听了好久,他才慢悠悠地报上大名:"我不是桂林仔,我是陈桂林。"这个反转,太出人意料了。

初次登场的陈桂林,以其凶神恶煞的外表和拳拳到肉的打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眉毛间透露的张扬狠劲、嘴角挂着的邪魅笑容和眼底深处的一丝纯良相互交织,将暴力美学演绎得淋漓尽致。

再看看他戴上帽子、蓄起胡茬后的样子。额头微蹙,眼神里满是心痛,哪还有半点江湖大哥的影子?活脱脱一个为病重亲人操碎了心的孝顺儿子。

曾经那个嚣张跋扈的桂林仔,现在变得步步为营,躲在暗处审判罪恶,粗犷的气质中还透露出几分文艺气息。

最绝的是陈桂林,他后来被尊者忽悠得找不着北。他胡子拉碴,面容脏污,发型丑得要命,但那双眼睛里的戾气没了,剩下的全是天真无邪。

阮经天在演这个被洗脑的角色时,演技实在是太精湛了,让观众都差点忘了他原本是多么残酷的一个人。

最后,当他刮掉胡子、洗净脸庞时,整个人都散发着一股纯净的气质,就像一个未经世事的少年。他抬起眼睛望向他人时,那股奸邪之气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纯良的气息。

他是一个罪大恶极的角色,但却让人不禁心生怜悯。

阮经天的演技真的厉害,仅靠胡子和帽子的加减法,就成功把陈桂林从街头混混转型为悲情英雄。打戏精准利落,感情戏饱满真挚,吃个饭都能成为教科书级别的示范。

这部剧的演技确实出色,确实令人满意。

要说演员吃盒饭的戏,在影视圈真的是有不少经典场面。虽然这些戏看似简单,但要演得逼真自然,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以周星驰的作品为例,《咖喱辣椒》中的一幕,边吃盒饭边抽烟的场景,看着随意,实际上是在抱怨被背叛的郁闷。而且,烟头还故意被“喂”进垃圾桶,以增强角色的个人情感。

电影《长江七号》中有一场坐在高楼边缘吃自制盒饭的戏,一口隔夜饭一口糠咽菜,没有强烈情感的表演,却将农民工的艰辛生活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电影《无间道》里,曾志伟饰演的琛哥,吃盒饭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他把几个盒饭吃得满嘴流油、大快朵颐,然而却突然听到噩耗,面如死灰地放下筷子,愤怒地扫掉所有的盒饭。

这段精彩的表演让人回味无穷。

《心居》中,海清出色地扮演了一位背负重担的苦命妇人。为了糊口,她工作多份,忙碌不已,却还要抽空填饱肚子。她把酸甜苦辣咸,各类滋味通通塞入口中,只要能填饱肚子,没有什么不能忍受。

常常含着泪,泪水落入口中,只能硬着头皮喝下去。

看似在认真吃饭,实则心思全都在手机的屏幕上难以自拔。

虽然现在的演员们并不是全部都能捕捉到生活质感,但是刘涛的表现让我印象深刻。在一个场景中,她用筷子扎饭盒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好,但咀嚼动作过于生硬和浮夸,让人感觉她在演戏,一下子就把生活感给抹去了。

现在的演员,有的人是真的在吃却演得像假吃,有的人却是假吃却演得像在嚼空气。说白了,这都是形象包袱压着他们,没能让他们完全放开。

要么所有心思全放在吃上,整得像没有情感一样,全靠背景音乐烘托氛围;要么就是数着米粒往嘴里送,摆拍的痕迹明显得很。

盒饭戏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其中的学问可不少。演员能否演好这种生活气息浓郁的戏,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他们的真功夫。

在吃戏背后,蕴含着演员的真谛。

首先,吃戏是一个演员形象、气质和情感的体现。在台上,演员通过吃戏传达自己的个性、情感和心理状态。吃得美味、自然、真实,能够带观众更好的代入角色情感,因而能够使角色更有真实感。

其次,吃戏需要演员的体能和技巧。吃得好吃,需要演员有深厚的体能作为基础。虽然吃戏只是一个几个镜头的事情,但需要演员对自己的身体有较好的控制力和灵活性。

同时,吃得好看、优雅,也需要演员有一定的技巧演员需要掌握正确的咀嚼、吞咽、表情和姿态等技巧,做到自然、流畅。

最后,吃戏是一个演员思想和品质的体现。演员通过吃戏,传达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吃得有品位、有格调,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演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总之,吃戏是演员展现演技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吃戏,演员可以传达角色的情感、心理、个性、气质、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等多种信息。

只有在真正理解吃戏的背后含义,才能更好的展现出演员的演技真谛。

都说演技稳的演员吃相更真实,看看阮经天在《周处除三害》里的演绎就明白了。

说实话,现在影视圈里的吃戏很少能真的引起观众的兴趣。有人说,不就吃个盒饭吗?往嘴里送就是了。然而,就这个“送”字,却难倒了很多演员。

真吃和假吃其实都是一门学问。真吃的时候要掌握好力道,不能真的把自己噎着;假吃的时候,得让观众看起来像是真的在吃。

最关键的是要演出来生活感。

很多演员在这里栽了个跟头。但为何会如此?答案就在那个他们舍不得放下的"形象包袱"上。心里害怕吃相不够优雅,镜头一旦捕捉到丑陋的样子就会影响形象,于是他们就拼命想要展现出完美的一面,结果却恰巧弄巧成拙,显得更加虚假。

再次审视阮经天,他从开场的狼吞虎咽到结尾的细嚼慢咽,展现出两顿饭所吃出的截然不同的人生况味。他并没有故意做作,只是最普通的吃饭动作,但每一口都在述说着故事,每一个咀嚼动作都藏着丰富的情绪。

演技,说白了,其实就是把看似简单的事情搞复杂,再把复杂的表演变得简单化。就仿佛是吃的事,看起来是件小事,演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

一个演员是否敢于在镜头前真实地展现自己,从某个角度上可以反映出他的表演能力。

阮经天通过两场吃戏,给当代演员上了一课:演员不应该只是想着如何去演,更应该理解并真实地活在角色里面。这就是真正的演技。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