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东北易帜-国民政府的名义统一

鹏举谈历史 2024-10-24 21:00:34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事件如星星之火,燎原而至,改变了整个时代的面貌。1928年6月4日,日本关东军在皇姑屯站以东,设下阴险的圈套,炸死了中华民国的陆海军大元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此事如同一声惊雷,震动了整个东北。

时光飞逝,到了1928年12月29日,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做出了一个震撼全国的决定。他通过电报宣布,愿意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并将东北各省的五色旗换成青天白日旗,这一举动被后人称为“东北易帜”。这不仅是一次旗帜的更换,更是历史的转折点,犹如春风化雨,吹醒了沉睡的土地。

自父亲被日本人杀害后,张学良心中燃起了复仇的火焰。他深知,眼下的东北军面临着外有敌人、内有困扰的困境。关外的国民革命军如狼似虎,随时可能趁机而入,奉军若不借助日本之势,恐怕难以抵挡。

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决定不与日本合作,而是立志为父报仇。他的决定如同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此时,蒋介石也不甘示弱,因担心东北的局势会与日本发生冲突,便向张学良抛出了橄榄枝,承诺只要他归顺中央政府,便可以给予海陆空副总司令的官职。

经过深思熟虑,张学良最终决定通过易帜来报仇雪恨,同时保全奉军的有生力量。然而,奉军内部并非一片和气,反对声此起彼伏。许多元老重臣认为,听命于南京政府无异于自毁长城,纷纷劝诫张学良:“换了旗就等于失去了自主,得听别人指挥;不换旗,拥兵关外,战守自主!”不仅如此,张作霖的老部下和亲日派势力也在暗中施压。

面对重重压力,张学良却没有选择妥协,而是坚定了易帜的立场。他采取了雷霆手段,巩固自己的地位,震慑其他大员。与此同时,他不断阐释易帜的必要性,逐渐获得了大多数军政要员的支持。

在张学良通电全国时,他表示绝不妨碍南北统一,并与南京国民政府展开磋商。然而,就在他准备顺利推进易帜时,日本侵略者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般,开始了明目张胆的威胁和阻挠。日本一直将东北视为自己的殖民地,易帜后,英美等西方列强势必会借机渗透,这让日本感到如坐针毡。

日本首相田中义一急忙发出训令,坚决阻止东三省政府与南方合作。驻奉天的日本领事和关东军司令也纷纷向张学良施压,甚至指责他:“张作霖在这十几年间,都是因为我们的提携才坐稳了东北王的地位,如今你父亲尚未下葬,作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你有什么脸面屈服于敌人?”如此赤裸裸的威胁,令张学良心中一阵愤怒。

他决定将正式易帜的时间延至父亲葬礼之后,并致电蒋介石解释了暂缓的原因。然而,日本人并不甘心,他们的威胁不断升级,甚至以武力相逼,试图扶持亲日政权。驻扎奉天的日军开始频繁进行军事演习,以示威胁。

面对如此高压,张学良不得不审时度势,宣布易帜延迟三个月。但他心中明白,易帜的步伐绝不能停下。于是,他决定利用欧美各国对日本施加压力,迫使日本人意识到,想独霸东北的企图绝不会得逞。

张学良首先找到了美国。美国驻华公使马克谟表示愿意为实现东北换旗付出努力。随后,英、法等国也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支持东北易帜,向日本施加压力。国内的抵制日货运动如火如荼,激起了民众的愤慨,导致日本的外贸受到重创,国内在野党也借此机会不断抨击田中内阁。

在多重压力下,田中内阁终于顶不住了,无奈承认东北易帜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只要不侵犯日本的利益,便不会干涉。由此,东北易帜顺利进行,中国实现了名义上的统一。

1929年夏,作为陆海空副总司令的张学良为了建立功勋,赢取民心,决定收回苏联在中东路的一切特权,最终导致了与苏联的局部战争,虽以东北军战败告终。

东北易帜的成功,不仅粉碎了日本试图分裂中国的险恶计划,更使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增强了抵御外敌的力量,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东北易帜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成为那段波澜壮阔历史中的一抹亮色。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