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起你,我的丑脸就泛起微笑”
这是王小波,在给李银河写情书时,写下的一句话,由于语句的朴实有趣,公开后就被广泛流传。
同时,在大众熟知的情诗中,要数王小波的最多,也被传播的最广泛。
在包容开放的今天,王小波的文学作品,被人人追捧,大众才刚刚明白王小波是一个多么有才气的作家。
王小波与李银河的故事,更是被大众广为流传,二人究竟有着怎样的爱情故事?李银河又在王小波离世后的第三个月,找到了新的爱人,这是为什么?
奇怪的小孩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这句话,能在王小波的身上完美地印证,对于孤独,王小波总是可以完美地享受它,并为之感到快乐。
1952年,王小波出生在北京,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家教良好。
这样的家庭条件,王小波本该过的是意气风发的人生,但却因为身体孱弱,让他的性格也变得十分奇怪。
王小波常常会想出异于常人的鬼点子,十分受小朋友们的欢迎,但他却更喜欢自己独处。
1959年,正值饥荒年代。
虽然,王小波的家庭条件还算不错,但在全国人民都缺粮食的情况下,王小波也不能幸免,本就瘦弱的他,身体变得更加不堪一击,嘴唇青紫,身体佝偻。
直到1961年,饥饿的情况才有所缓解,王小波也开始上了小学,刚开始读书写字的王小波,对父亲的书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王小波并不专心于上课,更愿意在父亲的书房中,看一些西方著作,有了文学的基础,王小波的学习成绩,也显得无功无过。
1968年,王小波来到了云南插队,感受到了更多的风土人情。
在云南生活的日子,不仅劳动辛苦,王小波还更多地感受到了人性可悲的那一面,也正是世界多元的一面,让王小波积累了更多的素材,以供日后写作。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就是王小波在下乡时期的杂文,文章简短有趣,讲述了王小波在下乡时期,遇见了一头无视规则的猪。
故事中这只特立独行的猪,通过文字展现得十分有魅力,让读者感受到一只猪的潇洒。
虽然,这篇文章不知道是否是编撰的,但是,通过王小波的这篇文章,读者和大众就可以感受到,王小波对于对于生活规则,他人的生活设置等等一切的厌恶。
王小波羡慕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或者说,他也是他人眼里那只“特立独行的猪”。
下乡的生活,非常辛苦,在其他下乡知青都在叫苦不迭的时候,王小波却一声不吭,不是因为他不累,而是他将心绪都放在了写作上。
这样特别的行为,也引得城市来的知青和在乡下的村民,都不喜欢这样一个独特的人,王小波对于不合群这一件事,不是很在乎。
王小波经常在几个知青在一块休息聊天的时候,跑去观察云南的山水,感受世间大自然的馈赠,更多的时间,还是依然在写作。
此时的王小波,并没有想过出版图书等问题,仅仅只当写作是一个爱好,文章也只是朋友之间的传阅。
但是,王小波一直有一个大学梦,希望那个下乡结束后,可以考取一个大学,继续完成他的学习。
1974年,历经波折的王小波终于回到了北京。
王小波在北京,一性格古怪二没学历,只能在一个不怎么样的工厂内,做一个最普通的工人,在做工人的时候,也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绿毛水怪》,作品经过传阅,在文学圈也引起了不小的火爆,李银河也正因为此事,结识了王小波。
直白的爱情“他拥有我,我也拥有他。”
李银河在看过王小波的小说后,就彻底地将心交给了这个没见过一面的陌生人,她欣赏仰慕王小波的才华。
但是,李银河是一个清秀漂亮的姑娘,她的初恋男友,也是一个高大帅气的男人,所以李银桥在幻想中,也不自觉地认为王小波是一个长相标志的男人。
等到李银河鼓起勇气,询问到王小波的住址,见到他时,才给了李银河当头一棒。
站在李银河面前的王小波,眼皮耷拉在眼睛上,只睁开了一条细长的缝,鼻子大大的,鼻孔也暴露无遗,嘴唇又厚又大。
王小波的长相,基本上是所有缺点都占了去,这让李银河不免想要退缩。
简单地聊过天后,李银河就告别了王小波。
王小波却对李银河一见钟情,没过几天,就借口还书,在李银河的单位找到了她。王小波直接询问李银河:“你有男朋友吗?”
王小波在听到李银河的否认后,又进一步询问:“那你看我行不?”这样单刀直入的讲话风格,逗笑了李银河,但还是拒绝了王小波。
为了追到“女神”李银河,王小波可是下了苦功夫,给李银河的情书数不胜数,每一篇后悔相处新的表达方式。
李银河其实也特别爱看王小波的情书,这不仅是王小波在表达爱意,更是能通过文字,展现他有趣的灵魂。
渐渐地,李银河打开了心扉,正式地和王小波成为情侣关系。
此时的王小波,只是一个初中都没上完的工厂工人,而李银河,则是知名报社《光明日报》的编辑,两人的身份可谓是云泥之别。
1978年,王小波参加了高考,考进了人民大学的经贸商品系。
1980年,相恋三年的王小波和李银河终于领证结婚,两人约定好不要小孩,希望自己的生命中只有彼此。
1982年,李银河去往美国留学,王小波则使毕业后在人民大学任教,但如此需要彼此的两人,怎么能受得了异国恋。
为了每天都能和爱人在一起,王小波辞去了稳定体面的工作,只身一人来到美国,找到李银河来陪她读书。
1984年,相隔万里的两人终于相见,更幸运的是,王小波遇见了许倬云教授,通过许倬云教授的引荐下,王小波也在美国进入了大学学习,还攻读了硕士学位。
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生活十分拮据,但两人都十分满足,物质上的贫瘠没有打倒两人,因为他们在精神上十分富有。
等到王小波攒够了钱,就带着李银河游遍了欧洲。
1988年,王小波夫妇学成归国,王小波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任教,李银河也成为了副教授,两人的生活水平也直线升高。
李银河是王小波最忠实的读者,即使王小波的社会地位不高,挣不来钱,李银河也心甘情愿供养王小波。
1992年,李银河支持王小波辞去教师的职务,专心在家做一名自由撰稿人,那时候,王小波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书籍被大众喜欢。
王小波最后得偿所愿了吗?他的书籍出名了吗?
离开了王小波的日子1992年,王小波的小说《黄金年代》,获得了巨大的反响。
从那以后,王小波就成为了职业的撰稿人,教师的工作也辞去了,这样的生活虽然远不如做教师的时候稳定,但胜在王小波的精神世界得以满足。
李银河对于王小波的决定,也非常支持,虽然两个人的前半生,王小波的作品一直都反响平平,但是身为妻子的李银河,是了解丈夫文学底蕴的。
李银河也一直相信,王小波的才华会被世人看到。
1997年,王小波在家中,夜晚心脏病突发去世,一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被邻居们发现,远在海外的李银河,急忙赶到家中,才知道丈夫已经无力回天。
王小波刚刚以作家的身份生活五年,就已经离世。
也正是这一年,王小波的才华,也才展露在世人面前,他的《东宫西宫》还入围了戛纳国际电影节。
这样一个十分具有才华的人,就这样突然地离世,带给世人的还有一本未完结的书。
王小波的才华在他的思想和身体中,仅仅做了五年的作家,很多人都认为,如果能再多给他一些时间,他会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作家,留给世界的宝贵文化财富,也会更多一分。
王小波的视线度的,是被大多数人所熟知的,王小波对于女性的思考,更是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
在《我是那一种女性主义者》中,王小波曾写过这样一句话,他认为,一个知识分子,如果不尊重女权的,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知识分子。
王小波总是可以设身处地,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去了解当代女性所面临的困境,深度探究社会的男女平等,到底是哪一种平等。
王小波的文字,给了更多男性思考的空间,让更多女性更加自信从容,从何促进男女之间的和谐共处。
在王小波去世后,李银河一度悲痛欲绝。
但这样特别的王小波,妻子也一定不会是个普通的女子。
在王小波去世的第三个月,李银河就和一位跨性别者,名叫大侠的人,重新走在了一起。
这并不能够代表,李银河对王小波的遗忘,而是对于失去王小波的抚慰,大侠是一名出租车司机,虽然性别为女,但心理上却认为自己是男性。
在大侠的陪伴下,李银河逐渐走出伤痛。
时至今日,李银河和大侠还幸福地生活在一块儿。
2017年,王小波给李银河的书信等文字,被李银河整理并发表成一本书,《爱你就像爱生命》,不仅如此,王小波的多数作品,都是在他去世后,李银河整理发表的,即使王小波去世多年,李银河依然是他的“最佳观众”。
李银河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王小波这个作家,也让王小波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结语在李银河与大侠的感情,被世人了解到后,很多人都为王小波抱不平,认为李银河是否太过绝情。
但这样的言论还是站少数,了解王小波的读者,都能够明白,王小波对于李银河的爱,早就超过了世俗的感情,王小波的爱包容无私。
换句话来说,王小波是那种,即使看到李银河和别人在一起,也不愿意看到她伤心难过。
可对于李银河的指责,远不止这一种,有人还认为她是否过度消费王小波,但是如果没有李银河,王小波的才华,也许就会被埋没,被遗忘。
是李银河的不遗忘,才造就了现在王小波文学作品的火爆,而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爱情,一直都是世人所羡慕的,大家身边有这样伉俪情深的情侣吗,他们之间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作者:梁子编辑:梁子参考文献:张荣茹.流变的身体权力:王小波文学中的女性身体[J].西部学刊,2023,(22):169-172. DOI:10.16721/j.cnki.cn61-1487/c.2023.22.031.郎文畅.王小波年谱的编撰——从一封不被关注的分手信谈起[J].名作欣赏,2022,(23):5-7+11.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