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什么样的文物才能称得上“镇国之宝”?或许是像金缕玉衣那样,用玉片和金丝精巧缠绕,展现出极致的奢华与精美;又或者是像越王勾践剑那般,历经千年,剑刃依然寒光凛冽,削铁如泥……
然而,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有一件被誉为“镇国之宝”的文物,初看之下却显得格外普通,甚至有些粗糙。与那些造型精美、体积庞大的青铜器相比,眼前这件被称为“第一青铜器”的“西周利簋”,体积还不到其他器物的三分之一。
那么,是什么让这件看似平平无奇的青铜器被视为如此重要?仅凭器身上刻着的三十三个铭文,它就被称为“第一青铜器”?利簋的身上到底藏着怎样的玄机?
一、西周第一青铜器簋,这种器物的形制十分独特,内圆外方,口部呈圆形,底座则多为方形,器身上还带有两只或四只耳朵。在商周时期,簋常多作为祭祀的礼器来使用,装着祭祀时所用的五谷,常常与装着肉食的鼎相配对。
商周祭祀之时,天子的礼制为九鼎八簋,诸侯用八鼎七簋,而地位较低的士大夫则只能使用三鼎二簋。作为祭祀中不可或缺的礼器,青铜簋在出土的文物中并不少见。曾侯乙大墓中就出土过一整套青铜簋。
相比于其他的青铜簋,利簋就和它的出土一样,显得如此平平无奇。
1976年的陕西临潼,在一个装满青铜器的地窖之中,有一件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簋被考古人员从泥土中一点点挖出。青铜簋通体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是一件体积较小的青铜器,大概只和一张A4纸差不多大。
它的造型古朴庄重:圆口垂腹,两边有兽形重耳,圈足下有方形底座。腹部和圈足以大片的云雷纹为底,两面正中又分别装饰兽面纹和夔纹,看起来古朴肃穆又森严恐怖。
起初,这件青铜簋并未引起太多注意。因为它的造型与其他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相比没有特别之处,甚至因其体积较小,还显得有些局促。而与它一同出土的,还有一件较大的簋和两件百车父壶,另外还有十三枚编钟、各种铜制的兵器、车马饰和铜饼等,都是来自西周晚期。
最初的时候,人们认为这件簋只不过是西周晚期的普通礼器,与其他出土物一样,属于那个时代某个家族,只是一件象征着地位的普通礼器。但当拂去它底座之上的泥土后,一串遒劲有力的文字,被静静的镌刻在身上。
没有人知道,这件看起来并不起眼的青铜器身上,那短短的三十三个文字,却足以改写一段流传了数千年的历史。
二、三十三字铭文的秘密数千年来,那些早已远去的历史正是通过史学家笔下的一字一句,才得以流传下来,逐渐拼凑成一个完整的中国历史。而武王伐纣,无疑是这些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对整个天下来说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那场决定西岐与商朝命运的牧野之战中,武王姬发大败商朝,纣王兵败自焚于宫中,商朝灭亡,八百年的周天下由此开始。
然而,这场发生在三千多年前的战争,由于缺乏考古证据,长久以来一直依赖后世史书中的只言片语。没有任何实物可以印证这一段历史,牧野之战究竟是否真实发生,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
我国有明确纪年记载的历史开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此前的历史,虽然有一些零散的记载,却没有明确的时间标注,导致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年份和真伪都难以确定。
最早试图推算武王伐纣年份的是西汉晚期的刘歆,他利用当时的天文知识,推算出牧野之战应发生在公元前1122年。然而,近代学者梁启超认为应该是公元前1027年,日本天文学家则提出是在公元前1066年。
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各种学者对武王伐纣的时间至少有44种猜测,最早的为公元前1130年,最晚的则是公元前1018年,时间跨度竟然长达112年。
这个谜团一直到利簋的出土才开始有了线索。1976年,陕西临潼的一处地窖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件看似不起眼的青铜簋,经过清理后,底座上的三十三个铭文出现在人们眼前。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开头的“征商”二字。仅仅这简单的三个字,就足以让整个考古界为之震动。
铭文中的“珷”字,读音与“武”相同,虽然只是一个字,但它实际上代表的是“武王”两个字的合文。早在商代,商人就习惯于将商王的名字合为一个字,写成铭文;而在周代的青铜器中,“珷”字也多次出现,代表的正是周武王姬发。
“武王征商”,短短四个字,成为了牧野之战最直接、最有力的实物证据。这是迄今为止,第一次在西周青铜器上发现关于武王伐纣的铭文,这无疑说明至少在数千年前,那场武王伐商的战争确实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
经过分析与测定,这件利簋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制作时间大约在武王初年。也就是说,这件青铜器,很可能见证过当年最终奠定天下的那次牧野之战。
而利簋上接下来的铭文,更是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
三、揭开武王伐纣的秘密“(唯)甲子朝,岁鼎。”
在利簋铭文的第二段中,记录征战时间的铭文,这些文字犹如一声惊雷,轰然打破了一个笼罩千年的谜团。
《史记·周本纪》曾记载:“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
司马迁的记载表明,牧野之战的发生时间是二月的甲子日。而利簋铭文中的“甲子”正好与此相符,"朝"则指清晨。也就是说,这场改变天下的牧野之战,确实如史书记载的那样,发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
而“岁鼎”中的“岁”指的是木星。《国语·周语下》里提到:“昔武王伐封,岁在鹑火。”根据周人的传说,木星当空,适宜征伐。而武王伐纣的当天,就是木星处于恰当的位置,与传说相对应。
结合铭文中的记载,牧野之战当天正值甲子日的早晨,木星当空,天时地利,这一切都与传说中的吉兆不谋而合。
铭文透露出的另一个关键信息是,战争在甲子日后的第八天,也就是辛未,这天战争早已结束,曾经的商朝天下改名换姓为周。武王此时还驻扎于阑这个地方,为了奖赏在大战中有功的“利”,才赐下了这尊簋。
由于簋的主人是利,因此,这件簋也被称为“利簋”。因为利簋的出土,1996年,国家正式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
除了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外,天文学和物理学家们也共同合作,通过分析研究流传下来的史料记载,以及根据天文现象推算和相关遗址的碳14测定后,终于得出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代应该是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而这一天,正好是甲子日,与利簋铭文上的记载完美吻合,真正确定了牧野之战的具体时间。
因为西周利簋的出土,才使得曾经对于武王伐纣的众多推测真正成为了现实,而利簋因为其铭文在商周断代中的重大作用,且是迄今为止的发现的记载武王伐纣的唯一文物,又被称为是“周代天灭簋”。
结语三十三字的铭文,揭开了一段深藏三千多年的过去。而利簋也因为其对于中国历史的特殊性,被列入了永久禁止出国展览的六十四件文物中的其中一件。
作为一件足以能够改变历史的文物,利簋能够被称为是“镇国之宝”,真正是名副其实了。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文创—2022-01-04—馆藏国宝 | 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牧野之战的唯一见证利簋
中国知网《利簋:西周第一青铜器》——杨曙明
中国知网《《利簋》铭文细绎》——时雨若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