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娃”现象

许攸阅览生活 2024-11-26 15:18:49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小孩上学安排了“接送”环节,最早的这样一代人目前状态已经大学毕业了,而在其之后一代接一代,前赴后继。

中国教育的故事很多,在我们这个民族当中,文化力量是巨大的,传统文化延续了几千年,说她已经在国人当中刻入了骨髓、润进了血液、浸透了灵魂是不为过的。

几千年以来, 国人重视教育,修身、齐家、平天下,还有东林书院的那句名言,都描述了读书的重要性。更不用说提倡的“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在浩瀚书海和金戈铁马中做到双向奔赴的也不在少数。

宣传思想的儒家、道家、法家、纵横家等等,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越是在一个朝代兴盛和危难之际,越是能出现一批治国安邦之能人。无论隐身世外还是高居庙堂,大家都乐于展现读书的力量。

我们说读书是一种方式,是成长的源泉。国人重视教育毋庸赘述,很多家庭现在开始孕前教育,美名曰“胎教”,还有配合肢体动作,为的就是诞下一个“好苗子”,一声啼哭之后,教育更是紧跟其后。学前班、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等,经历一番寒彻骨,成长为国家栋梁,成长为具备“成家立业”的顶天立地。

特别在提倡独生子女之后,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可以说是举全家之力。奶奶负责做饭给孩子吃,爷爷负责接送,每天想来想去,这顿吃什么,下顿吃什么,不能饿了孩子,更不能让孩子吃不健康的食物。书包里也比以前的学生要重很多,较之以前的语文、数学、思想政治、自然科学、美术、音乐这几门书籍,现在的书本也多了起来,还有教辅资料,小学的书包都快要比孩子重,对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来说,必然选择接送了,大人背着书包、小孩拿着吃的一起去上学成为一个阶段大街小巷的风景。

我们说读书是一种精神,是发展的力量。国人崇尚读书在世界上都是走在前列的,而因为读书也让东方这个国度成为世界文明史的佼佼者,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东方这个国度一直处在世界的顶端。读书成为国人的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气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我们一直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吸收着他们的智慧,也创造着新鲜的血液,发展的力量在书本知识的推动下,一直闪耀着光芒。打开历史的纸张,我们看到智慧的流淌,几千年没有中断的是也证明了我们文化的重要性,在学校里,我们顶礼膜拜的名人众多;在典故里,我们感同身受历练的精髓,读书的真正意义无非两条:要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勇往直前;要么踩在先辈的脚印里奋发向上。

我们说读书是一种希望,是幸福的期盼。读书可以改变生活,这在无数个古代圣贤榜样身上我们可以轻松的感受到。古代的教育制度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风声雨声里的读书声就是为了担起天下事,“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是读书教会我们的起码道德准则、行事规则、人生目标。而也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身份,从田间地头走向朝堂议事或者倥偬戎马。感受更深的应该是高考制度,在90年代之前,中专分配工作、大专和本科更不用说,读书是一个跳板,读书是一个跃升,一个人养活一家人的工作那个年代是很不容易的,但是“考上了”就是一种幸福,随之而来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善,也是身份角色的改变。

“接娃”现象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在历史发展时空里是新鲜事物。我们接受与否或者不屑一顾什么的都好,他存在着就是合理的,我们适应它或者改变它都无所谓,我们这样做或者不愿意这样做也随意,有人说需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己小时候就是路再远也是一个人去上学,特别上了高中离家远的时候,还要背米带菜,照样成为今天的模样。话说回来,之所以出现“接娃”现象,归根结底还是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还是学校教材的多样化,天下父母心,每个家庭的孩子只要有条件可以安排“接送”,毕竟孩子承载着全家的希望,记录着全家的幸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