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真正的格局:顺境不惰,逆境不馁》

光辉遗爱 2024-10-25 16:40:48

高力士,唐初名将冯盎之后,本名冯元一。

十一岁时,因为家族卷入谋反漩涡,沦为奴仆,后被阉割,送入宫中更名为“力士”。

后来,武则天宠宦高延福将其收为义子,并引荐于武则天前,由此改姓高。

武则天对其深加重用,委任为宫闱丞,负责传达诏令,高力士开始在权力核心圈崭露头角。

公元705年,神龙政变后,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复位。

公元710年,唐中宗猝然离世,韦后趁机独揽大权,企图效仿武则天之路,意图除掉李唐皇室成员,尤其是相王李旦与太平公主。

此时,朝局大体分为了韦后一派、李旦太平公主一派,双方火并一触即发。

混乱是进步的阶梯。

对于时局中的每一个人而言,这既是危机四伏的深渊,也是攀登权力巅峰的绝佳机遇。

高力士在这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与决断力。

他凭借宫闱丞的独特地位,广泛结交朝臣,深入观察各方势力动向。

此时,投靠韦后虽能一时得意,但李唐皇族明显势大。

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李唐皇族,特别是那位虽不显山露水,却胆略非凡、沉稳内敛,颇具帝王之气的李旦三子——李隆基。

这一决定,不仅为高力士自己铺设了一条通往权力巅峰的道路,也深刻影响了唐朝的历史走向。

从此,高力士与李隆基的命运紧密相连,共同书写了一段传奇佳话。

公元710年,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一举铲除了权倾一时的韦后及其党羽,成功拥立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

公元713年,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及其亲信,逼迫太上皇让出权力,彻底巩固了自己的皇权地位。

在这两场惊心动魄的政变中,高力士巧妙利用自身的职权之便,为李隆基出谋划策、传递情报,严密监控韦后、李旦等关键人物。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高力士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冲锋陷阵,甚至亲手斩杀了岑羲和萧至忠两位宰相,其英勇决绝,令人叹为观止。

先天政变后,高力士因为功勋卓著,备受殊荣,玄宗皇帝擢升其为右监门卫将军,并兼知内侍省事之职,一时权倾内外。

唐代内侍省是皇权核心的枢纽,不仅负责宫廷事务管理,更负责皇帝诏令的传达。

高力士此番任命,无异于玄宗皇帝的左膀右臂。

此等殊荣,也体现了玄宗对高力士无与伦比的信任与依赖。

此刻,高力士的政治眼光与抉择,得到了最辉煌的验证。

时代风云变幻莫测,一时富贵不代表一世富贵。

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必须要善于深刻洞察时局,在复杂政治生态中寻求平衡。

面对顺境,要能做到不沉湎于安逸,且更加惕励自省,保持谦逊与务实。

高力士做到了。

唐玄宗对高力士信赖有加,常说:

“力士应承于前,我歇息则安稳。”

王公贵族对高力士更是竞相巴结。

未来的唐肃宗在储君之位时,尊称其为“二兄”,诸王公主亲昵地唤他为“阿翁”,驸马们则敬称为“爷”。

然而,高力士始终保持着难得的清醒与谦逊。

生活中,他简朴自持,少有外出,让那些企图攀附者无隙可乘。

工作中,他细心谨慎,从来没有大过失。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政治风云变幻莫测之际,即便面对亲近之人的危境,高力士也能坚守原则,绝不会利用身份地位左右朝局。

不仅如此,在重大历史关头,高力士也展示了卓越的远见与胆识。

开元中期,唐玄宗极度宠信武惠妃。

武惠妃则心怀叵测,意图将自己的儿子李瑁推上太子之位。

她暗中勾连奸相李林甫,想要用阴谋手段扳倒太子李瑛。

开元二十五年,武惠妃谎称皇宫里遭贼,诱骗太子李瑛和两位弟弟带兵救驾,随后反诬太子谋反。

唐玄宗一时被蒙蔽,想要废黜太子,找李林甫商量。

李林甫随声附和,于是无辜的太子被废,三位皇子也被连累处死。

此事震惊朝野,太子之冤,天理难容。

但即便是权倾一时的高力士,也深感无力,不能为太子昭雪冤情。

更可怕的还在后面,太子之位悬空,玄宗共有30个儿子,很有可能引发夺嫡之争。

李林甫极力推荐武惠妃的儿子李瑁,玄宗犹豫不决。

高力士敏锐捕捉到玄宗内心的犹疑后,不顾可能触怒武惠妃与李林甫的风险,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向玄宗进谏称:

“推长而立,谁敢复争?”

玄宗这才醒悟,遂于开元二十六年立长子李玙为皇太子。

朝局再次平稳,国家重归安宁。

高力士的直言进谏,更在无形中遏制了奸相李林甫势力的进一步膨胀。

考验人性的,不仅是顺境之下的坚守,更在于逆境之中的坚韧。

唐玄宗晚年沉溺于声色犬马,竟欲将政权轻易托付于李林甫、安禄山等辈,自享安逸。

高力士心忧如焚:一旦边将做大,轻则战乱四起,重则国破家亡。

开宝三年,玄宗对高力士说:

“朕不出长安城已将近十年,天下没有让人忧愁的大事,朕想高居在上,不管大事,把政事都委托给李林甫他们处理,你以为如何?”

高力士进言:

“国家的大权,不能随便托给旁人。

如果托给旁人,威势形成以后,谁还敢议论他!”

此时的玄宗与当年心境完全不同,听完高力士的谏言,他一脸怒色。

高力士后背一阵发凉,赶紧跪下说:

“臣狂疾,发妄言,罪当死。”

玄宗念旧情,拉他起来,安抚着给他倒了一杯酒。

高力士喝下这杯酒,从此以后,再也不敢乱说话了。

朝政崩坏也就再也不能逆转了。

天宝十四年,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爆发。

唐玄宗狼狈逃出长安,三军将士哗变,杀死杨国忠,逼迫玄宗勒死杨贵妃。

唐玄宗深感悔恨,对着高力士哀叹道:

“悔不听卿言,致有今日之祸!”

事已至此,高力士闻言,也只有堕泪而已。

玄宗逃到蜀地,太子李亨私自脱离他到灵武称帝,并尊玄宗为太上皇。

时局剧变,众叛亲离,高力士却不想背离旧主。

众人都跑到灵武向新君献忠心,只有高力士留在玄宗身边。

玄宗返回长安后,被肃宗安置在兴庆宫。

可此时肃宗也很忧虑,太上皇民望还在,会不会借机复辟?

于是,他授意心腹宦官李辅国将太上皇迁到太极宫。

李辅国带着一队持刀肃立的卫士催促李隆基迁宫,威胁意味相当明显。

如此阵仗,李隆基很害怕,好几次掉下马来。

正当此时,高力士骑马来到李辅国面前,大声呵斥:

“太上皇是五十年的太平天子,李辅国你也是老臣了,怎么敢如此无礼,你给我下马!”

又对着卫士们喊道:

“将士们应该忠于职守。”

在高力士的威压下,李辅国不得不下马,卫士们也把刀放回了刀鞘内。

高力士大声说:

“李辅国来牵马。”

李辅国不敢违抗,亲自牵马,和兵士们一齐护送太上皇平安到了太极宫。

李辅国领众人退出后,李隆基哭着拉住高力士的手说:

“多亏你呀!

不然我已成刀下鬼了。”

故事到此还没有结束。

上元元年,高力士还是被贬到黔中道。

五十年君臣就此别过,而这一别就成永别。

两年后,唐玄宗病逝于长安太极宫神龙殿。

同年,唐肃宗、诗仙李白相继陨落,大唐盛世从此成为绝响。

消息传来,高力士北望号啕痛哭,最终因哀伤过度而呕血而亡。

新帝唐代宗李豫因高力士是耆宿长辈,曾护卫先帝,追赠他扬州大都督,陪葬于泰陵。

高力士墓也是唐玄宗泰陵唯一的陪葬墓。

回望一生,出身名门,却惨遭阉割,高力士并没有沉沦。

他精准挑选了“潜力股”李隆基,为自己传奇的一生揭开了帷幕;

玄宗对他宠信有加时,他清醒谦逊,帮助玄宗稳定朝局;

玄宗倦怠政事时,他甘冒风险进谏,尽一己之力;

玄宗落魄遭难时,他不离不弃,一直忠心侍奉到生命尽头。

顺境不惰、逆境不馁,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风雨交加,他都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坚定地走好每一步,无怪乎被称为“千古第一贤宦”!

“贤”字何其难得,普通人的一生,也少不得风雨一程。

能在风雨中坚守,在荣耀时清醒,更是难上加难。

却唯有如此,才能行稳致远,走过不愧于心的一生。

来源:有书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