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处暑,“不怕处暑晴,就怕处暑雨”,为何怕下雨?农谚有说法

甜妈努力记录生活 2024-08-22 18:04:52

北京时间8月22日22时55分将迎来处暑节气,这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就是出暑的意思,在夏季有三暑,分别是指小暑、大暑和处暑。而处暑是在出伏前后,这个时候最热的三伏天往往快结束,或者是已经结束了。

关于今年的处暑,在民间也有说法,就是很多人说它不一般。一方面是今年的处暑是在出伏前,而在民间有“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的说。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今年的处暑是在晚上,而老祖宗也留下了“处暑白天凉飕飕,处暑晚上热死牛”的说法。即处暑节气后,还会热上一阵子。

但实际上大多数年份都是如此,处暑后不会马上就降温了,还会因为秋老虎的原因,继续热一阵。这也就是农谚所说的“大暑小暑不算暑,立秋处暑正当暑”。

那处暑节气就到了,老话说“不怕处暑晴,就怕处暑雨”,为何怕处暑节气当天下雨呢?农谚有说法,一起来看看吧!

“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

处暑作为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缓缓拉开序幕。然而,在这个季节交替的敏感时刻,降雨的话对后面天气的影响也很大,古人就观察发现,在处暑节气当天下雨了,这往往预示着后面的降雨比较多,甚至大江大河都会涨水,形容雨水很大。

而处暑节气当天是晴天没有下雨,这往往预示着后面的降雨很少,甚至还可能会出现秋旱,一些地方甚至会严重缺水,从而导致“干断江”的说法。

“处暑有雨秋来早,大寒无雪春来迟”。

这句谚语则是以处暑节气有无下雨,来预测后面秋季来的早或者迟。根据古人的经验,在处暑节气当天下雨了,这样秋季就来得早,即降温比较早。相反,如果处暑节气当天是晴天,那么降温就晚一些,自然是“秋来迟”。

而且古人还发现了,大寒节气的时候,如果没有下雪了,预示着第二年春天开春暖的迟,相反大寒节气下雪了,那么春天就来得早。

古人这些说法,也是有一定依据的。因为处暑节气依据是立秋之后了,而在秋季降雨多的话,往往就意味着降温比较快。在民间就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的说法。而处暑节气下雨,就往往预示着秋后的降雨多。

然而,对于农民而言,这并不总是好消息。秋季是作物成熟的关键时期,若此时雨水过多,不仅会导致作物贪青晚熟,影响品质与产量,还可能引发病虫害的滋生,增加管理难度和成本。

正如“处暑天若雨,纵然结实也难留”所言,过多的雨水可能使即将成熟的果实受损,一年的辛勤劳动付诸东流。

“处暑下雨万人愁,立秋有雨万人乐”。

这句谚语,就表明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立秋、处暑两个节气下雨的不同态度。其中如果在处暑节气下雨了,农民都会发愁。相反,在立秋节气下雨了,农民却很高兴。

这是因为在民间把立秋节气下雨,称之为“顺秋”。立秋之后,作物进入生长后期,需水量虽有所减少,但适量的雨水仍是保证作物正常成熟、提高产量的重要因素。

而处暑节气若下雨,这个时候已经是农作物成熟的关键期,甚至都已经成熟了。持续的降雨,不仅影响作物灌浆充实,还可能导致农作物倒伏,也不利于其采收、晾晒等,因此对于农民而言,处暑下雨就会发愁,认为这不是好兆头。

“不怕处暑晴天,就怕处暑下雨”

这句农谚不仅仅是农民对天气变化的直观感受,更是千百年来农耕文化的智慧结晶。它就指出了农民对于处暑节气的态度,即哪怕处暑节气是再大的太阳也不用担忧,但是处暑节气下雨的话,才是最让人担忧的。

一方面是农民担忧后面的降雨多,这样对农业不利,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另外一方面是处暑节气后降雨多,这样会导致农作物的减产。并且降雨多,也不利于农作物收割、晾晒等。

古人的这句“不怕处暑晴天,就怕处暑下雨”,作为古人的经验之谈。它告诉我们,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农民必须根据天时地利的变化,灵活调整耕作策略,以求得最大的收益。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应更加重视气象预报、灌溉技术等科技手段的应用,以科学的方法应对自然灾害,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