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遒劲挥洒,写下千古绝唱的四言佳篇;毛主席:大笔书写赠病人

无梦历史为安 2025-01-03 09:30:46

世人皆知毛主席爱读曹操的诗篇,却鲜有人知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毛主席曾多次以曹操的《龟虽寿》为"药方",赠予身边的重要同志。1961年,他将这首诗送给了因神经衰弱而请假的秘书胡乔木;1963年,他又将这首蕴含养生之道的千古名篇,郑重地推荐给了另一位重要人物。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渊源,让毛主席对这首诗如此青睐?

一、曹操与《龟虽寿》的诞生背景

建安十三年的春天,曹操刚刚平定了北方的最后一支势力。当时的天气还十分寒冷,河北的残雪尚未消融。

这一年,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他站在邺城的城楼上,北望乌桓故地,想起当年征战的艰辛。三个月前,他率军在白狼山大败蹋顿,彻底平定了塞外的威胁。如今,整个北方已经尽在掌握之中。

这时的曹操,已经走过了人生的大半段征程。从做一个小小的洛阳北部尉起步,到如今坐拥北方,统领百万雄师,这一路走来,实在不易。

就在这个时节,曹操收到了江南的战报。孙权联合刘备,在江南蠢蠢欲动。面对南方局势的变化,曹操召集众将商议南下之策。

一天夜里,曹操在灯下翻看典籍,看到了一段关于神龟的记载。相传神龟能活万年,却也逃不过生死轮回。这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处境,思绪万千。

当时的邺城,已经是一座繁华的都市。曹操将许多能工巧匠、文人墨客都迁到了这里。这天夜里,正值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府上做客。两人谈起人生,谈到生命的意义。

王粲说起当年曾在江南漂泊的经历,感慨人生如白驹过隙。曹操听后,不禁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在济南做县令时的往事。那时他才二十多岁,就立下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志向。

这一晚的长谈,激发了曹操创作的灵感。第二天一早,他提笔写下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这首四言诗的开篇。这首诗,一气呵成,字字珠玑。

写完这首诗后,曹操召集众将,宣布了南下的决定。在誊写诗稿时,他特意用了隶书体,笔画遒劲有力,显示出强大的气势。这份手稿,后来被他的幕僚档案官小心收藏。

从这首诗写就,到实际南下,中间还间隔了半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里,曹操一边准备军务,一边不断修改这首诗。每改一次,都让王粲过目,征求意见。

最终定稿时,曹操特意在诗的末尾加上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两句,既表达了自己此时的心情,也显示出对未来的期待。这首诗很快在邺城文人圈子里传开,许多人争相传抄,称赞其气魄恢宏。

二、《龟虽寿》的艺术特色解析

《龟虽寿》的四言体在当时可是一个大胆的创新。要知道,建安年间的文人大多喜欢用五言体,可曹操偏偏选择了这种古朴的四言形式。据说这还和当时的一件趣事有关。

话说在写这首诗的前几天,曹操正和王粲、陈琳等人在邺城的文人雅集上讨论诗歌。王粲提出五言诗来源于民间乐府,表达更为自然流畅。可曹操却说:"五言虽好,却不够凝练。你们可知《诗经》为何多用四言?"

在座的文人都竖起了耳朵。只听曹操接着说:"四言一句,字字千钧。你看'关关雎鸠','蒹葭苍苍',哪个不是言简意赅?"这番话让在座的文人都连连点头。

于是在创作《龟虽寿》时,曹操特意选用了四言体。他将"神龟"和"腾蛇"这两个意象并列在前两句,一个代表长寿,一个象征灵动,却都逃不过"竟时"和"土灰"的命运。这样的对比,让人不禁感叹万物生灭的规律。

在这首诗中,曹操还巧妙地用了"老骥"和"烈士"的形象。这可不是随意选的,据说当时曹操的马厩里就养着一匹年迈的千里马。这匹马虽然已经跑不动了,但只要听到战鼓声,还是会激动得直打响鼻。

当时的建安七子看到这两句,都赞叹不已。王粲说:"将军用老马来比喻壮心不已,这意象也太贴切了!"徐干也说:"这简直就是将军自己的写照啊!"

在最后一组对句中,曹操写道"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两句可有意思了。当时有个叫华佗的神医,经常给曹操看病。华佗总说生死有命,可曹操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人的寿命不完全由天定,适当调养也很重要。

这个观点在当时可是很新颖的。要知道,建安年间的人们大多信奉天命。曹操这首诗,算是第一次把养生的道理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诗的结构也很有特点。前六句用比喻,中间四句说道理,最后两句抒发感情。这样由形象到哲理再到情感的层层递进,让整首诗气势磅礴,又不失细腻。

这首诗传出后,在邺城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有人说这是曹操对生命的思考,也有人说这是他对即将南下的一种预示。但不管怎样,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来的建安文学开创了一个新的范式。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据说是曹操在准备南下前一天晚上加上的。当时他正在整理行装,突然想起白天检阅的三万精兵,心中感慨万千,就提笔写下了这个结尾。这两句看似简单,却将全诗的气势推向了高潮。

三、建安风骨的开创之功

《龟虽寿》这首诗的影响可不是一般地大。在建安十三年的冬天,当这首诗传到许都时,引起了轰动。建安七子中的孔融第一个拍案叫绝:"魏公这首诗,开创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新风骨啊!"

说起建安七子,可有一段趣事。当年曹操在邺城设家宴,特意请来了王粲、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和孔融。席间,曹操说起自己的这首新作,七个人争相品评,竟然讨论到了三更天。

王粲当场就吟诵起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他说这句话虽短,却蕴含着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孔融接着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句更妙,把将军的雄心写得多么传神啊!"

这次雅集之后,建安七子纷纷创作和《龟虽寿》相呼应的诗作。王粲写了《登楼赋》,徐干写了《室思赋》,一时间文风大振。

有意思的是,曹操和这些文人的交往并不拘于官场礼节。据说有一次,陈琳喝醉了酒,当着曹操的面就说:"将军的《龟虽寿》写得是好,但比起古人的《击壤歌》还差了些。"谁知曹操不但不生气,反而让人把《击壤歌》找来,当场和陈琳研究起来。

曹操和文人们的书信往来也很有意思。有一次,他给王粲写信,专门讨论了四言诗的格律问题。他在信中说:"四言虽古朴,但要写出新意。"这封信后来在文人圈子里传为佳话。

建安文学的特色,就是在这样的交流中逐渐形成的。曹操提倡"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常常在军营里召开诗会。那场面很是壮观:将军们放下佩刀,文人们提起笔墨,大家围坐在一起,品茗论诗。

在这种氛围下,诗歌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不再局限于歌功颂德,而是开始关注现实,抒发真情。据说曹操最欣赏的就是这种直抒胸臆的作品。

有一次,曹操率军经过濮阳,看到战火过后的残垣断壁,当场就吟诵起《龟虽寿》中的"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随行的王粲受到感染,也写下了感人的诗句。

这种建安风骨,影响了整个魏晋时期的文学创作。后来的文人常说:"要学诗,就学建安体。"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建安末年,曹操还特意在邺城建了一座文学馆,收藏各家诗文。他经常和文人们在这里切磋,讨论创作心得。这座文学馆,见证了建安文学的兴盛,也成为后人追忆的一段佳话。

四、毛主席与《龟虽寿》的深厚渊源

说起毛主席和《龟虽寿》的缘分,还得从他少年时代说起。1911年,年仅18岁的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就把这首诗抄录在了自己的笔记本上。那本笔记本如今还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馆里,笔迹遒劲有力。

当时的毛泽东,住在一间不到十平米的宿舍里。晚上,他常常点着煤油灯,翻看《三国志》和曹操的诗集。舍友杨昌济曾经问他:"你怎么这么喜欢看曹操的诗?"毛泽东拿起笔记本,指着《龟虽寿》说:"你看这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写得多么气壮!"

1920年,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文化书社。书社里除了马列著作,还特意收藏了一本宋版的《魏武帝集》。这本书里收录了曹操的全部诗作,其中就有《龟虽寿》。每当有同志来访,毛泽东就会拿出这本书,和大家一起品读讨论。

有趣的是,毛主席的私人藏书中,有一本特别的《曹操诗集》。这本书是1936年在延安油印的,只印了100册。毛主席的这本上面,还有他用红笔做的批注。在《龟虽寿》这首诗旁边,他写道:"善于抒发志向,文字精练。"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主席专门提到了曹操的诗歌风格。他说:"曹操的诗,最见功力的就是直抒胸臆,像《龟虽寿》这样的作品,读来令人热血沸腾。"

更有意思的是,1944年冬天,毛主席在延安窑洞里收到了一本珍贵的礼物。这是一位老乡从西安带来的清代拓本,上面就有曹操的《龟虽寿》。毛主席当即提笔,在拓本旁边写下了评语:"此诗气势如虹,不愧为建安之杰作。"

1953年,当《毛泽东选集》第一次出版时,编辑们发现,书中多处引用了曹操的诗句。其中《龟虽寿》中的"盈缩之期,不但在天"这句话,就被毛主席用在了一篇重要文章里。

在延安时期,毛主席还经常和周恩来、朱德讨论曹操的诗。有一次,几个人围坐在窑洞里,谈到《龟虽寿》这首诗。朱德说这首诗写得好,毛主席接着说:"这首诗不但写得好,而且对我们现在的革命事业也很有启发意义。"

后来,这首诗成了毛主席最常引用的古诗之一。每当同志们遇到困难时,他就会提起这首诗,特别是"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句话,被他用来劝慰过不少同志。

五、特殊年代里的诗歌馈赠

1961年的夏天,北京异常闷热。这一天,毛主席的秘书胡乔木写了一封请假信,说自己因为神经衰弱需要休养。当时的胡乔木,已经连续工作了很长时间,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八天后,毛主席给胡乔木回了信。在信中,毛主席不仅同意了他的请假,还特意引用了曹操的《龟虽寿》中的四句诗:"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毛主席还特别叮嘱他:"要好好休息,不要想着工作的事。"

这封回信在中南海里传为佳话。当时的警卫员回忆说,毛主席写这封信时,特意用了很漂亮的字体,显得格外郑重。

两年后的1963年,又一封包含《龟虽寿》的信从中南海发出。这一次,收信的是林彪。12月5日,林彪给毛主席写信,谈到了自己对"前十条"和"后十条"两个文件的看法。

九天后,毛主席给林彪回信。在信的末尾,毛主席特意提到了《龟虽寿》这首诗,并建议林彪找来读一读。这封信后来被存入了中央档案馆,成为了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

有意思的是,这两封信虽然都提到了《龟虽寿》,但用意却各有不同。给胡乔木的信,重在劝他好好休养;给林彪的信,则更多地强调了这首诗中蕴含的哲理。

在这个特殊的年代里,毛主席还给其他同志写过类似的信。每次提到《龟虽寿》,他都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这首诗中不同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关怀。

1964年春天,一位老同志身体不适,毛主席去看望他时,又一次提到了这首诗。他说:"你看曹操这首诗写得多好,'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就是告诉我们要懂得调养。"

这些年间,《龟虽寿》这首诗在中南海里广为流传。许多工作人员都把这首诗抄在本子上,视为毛主席对同志们的殷切关怀。

现在中南海的资料室里,还保存着当年毛主席手书的《龟虽寿》。那遒劲有力的笔迹,似乎还在诉说着那个特殊年代里的故事。每一次提笔写下这首诗,毛主席都是带着对同志们的深切关怀。

在那些收到过毛主席亲笔信的同志中,不少人都把这些信和诗句珍藏至今。这些泛黄的信纸上,不仅记录着一个领袖对同志的关心,更展现了中国古典诗词在特殊年代里所承载的深远意义。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