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淘金”,残本也能“活”起来

元白评文化 2024-09-29 21:42:50

云南围棋界有一位少年凭借高超的棋艺跻身业余六段的行列。传说他的围棋启蒙老师非人,是一本残破的围棋古籍。传说是否事实,不得而知,但古籍中亦可“淘金”却逐渐成为不少学者与收藏者的共识。

近年来随着藏家们收藏理念的成熟和理性化,古籍残本的收藏开始受到关注,一些珍稀古籍残本频繁出现在拍卖场上,并有不俗的市场表现,此为“淘金”方式之一——市场价值;其二为从古籍中发现遗漏的知识技巧与历史证据等,为“淘金”方式之二——发掘文化。

时间回到前几年,古籍收藏,特别是古籍中的残本并没有受到重视。其时,无论官刻、民刻,收藏讲究的是完整无缺(无缺卷、缺页)。如果出现残损,其价值立即大打折扣。因此,残损古籍通因为市场价值低,通常只会出现在古玩临摊上,与伪劣做旧物件为伴,令人叹息。其实,作为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残损的古籍虽然给人们带来不少的遗憾,但这些古代文明的碎片,亦能折射出中国悠久文化的丰富内涵。

这两年,随着收藏者认为古籍中也有“黄金”可淘的认知,古籍收藏开始升温,这些昔日地摊上的残破纸片凭借它们记载的知识咸鱼翻身。目前市场上至少有这么几类残损古籍值得藏家关注:

明版书的残本零册。宋元版本古籍价值早已人所共知,即使是残本零页,也早已被搜罗殆尽。在“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说法在古籍藏界家喻户晓,现在想要收藏到宋元残本近乎奢望。但出版时段紧随宋元后的明版书,在历史上没有经过大规模的发掘收藏,现今各地旧书市场上还时不时有明版零册残卷现身且索价不高,极富收藏投资机会。

其二是各种类书的残本零册。所谓类书,就是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依内容或字、韵分门别类编排便于寻检征引的工具书,著名的明《永乐大典》就是一部大型类书。除官刻大型类书外,历史上还有过一些民间私人编撰的小型类书。类书为什么之前不被看好呢,因为其很容易零散,一套几十数百本,在历史的长河中容易失散,一旦失散身价即暴跌。

但是类书中具有最多失传的技艺和历史证据。收藏类书零册常常会有惊人发现,如明代某类书零册,辑有已失传的古代牌戏《宣和牌谱》。之前我们说到那个棋艺超群的少年家传的棋谱也有可能是类书中的一册。

其三是不仅内容值得收藏,印刷工艺也有历史价值的古籍。比如明清版画(刻本)的残本零册。明清版画类古籍集中体现了古代线描画和版刻艺术的完美结合,自古以来深受历代藏书者的喜爱。由于存世量极少,早在上个世纪初其收藏价值就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文字类古籍。此种图书如果发现,哪怕是残破零散也值得倾力收集研究。

最后再说一个大家较少注意到的关键,就是收书当收第一卷。古代做学问的人,特别重视卷首(第一册),一套书的灵魂精华在卷首中往往能得到具体体现。所以我们收藏者在古籍残本的收藏中,也要特别重视卷首(第一册)的收藏。卷首上通常有书牌、序跋、全书回目、版画集锦、历史上重要藏家的印鉴,汇聚了这部古籍最核心、最主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其文化价值远比其后的册、卷要高。

除了从古籍残本中学习技艺的少年,我也认识一位报社退休的友人,常年致力于从残本中收集一些早被遗忘的文字,重新编译成现代的白话文。最近屡屡见其译出有趣的故事,也许用不了多久,他把这些少人知晓的文章整理出辑了。

由此可见,古籍残本收藏蕴藏了不少机会和财富在等待收藏者去认识、去发掘,用你的方式去淘金。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