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深秋,我还记得那天东北的风刮得特别大,五姨拖着两个半大的孩子,风尘仆仆地出现在我家门口。我叫刘承启,家住黑龙江省双城县的一个小村子,那时候我才十二岁。
"哎呀,这不是我五姨吗?"娘一见到门口的人影,激动得差点摔了手里的擀面杖。五姨是娘的小姨,比娘小十岁,在山东老家一直是村里有名的美人,谁知道这次来,瘦得跟麻秆似的。
"嫂子,我...我实在是没办法了。"五姨说着,眼泪就掉了下来。两个孩子紧紧抱着她的腿,怯生生地望着我们。娘赶紧把他们让进屋,爹也从地里回来了,忙着烧炕。
原来,五姨在山东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她男人是个跑长途的货车司机,去年出了车祸,留下她们娘仨和一堆债务。左邻右舍都不敢借钱给她,实在走投无路,这才想起我娘这个远在东北的姐姐。
"嫂子,我就是想在这边找个活干,能养活孩子就行。"五姨搓着手说,声音里带着哭腔。
"这还用说啥?咱是亲姨妹,你就安心住下。"娘一边给五姨盛玉米粥,一边安慰道,"你看看这俩孩子,瘦得跟麻雀似的,得好好养养。"
就这样,五姨一家在我们家住了下来。那时候虽说是人民公社,但我爹在生产队是副队长,家里条件还算可以。五姨来了没几天,就主动帮着干活,地里、家里的活都抢着干。她那双手,不到半个月就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五姨,你别老是这么拼命干活。"我看她半夜还在做活,心疼地说。
"承启啊,姨知道,但你看看你爹娘,把我们娘仨养在家里,我不多干点,心里过意不去。"五姨摸着我的头,眼里闪着泪光。
那年冬天特别冷,五姨愣是跟着生产队的人去开荒。她说东北的黑土地肥沃,一定要在这里扎根。我娘看她这么能干,心里也高兴,经常夸她:"这妮子,比当年在老家还能干了。"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五姨的两个孩子渐渐适应了东北的生活,说话也带上了东北味。大的叫建国,小的叫建军,都跟我很亲。我们经常一起去地里帮忙,一起在田埂上抓蚂蚱。
转眼到了1961年春天,生产队分了一块地给五姨。那天,我看见她跪在刚开垦的黑土地上,抓起一把土,紧紧攥在手心里。"这是咱们的希望啊!"她说这话时,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娘站在旁边,欣慰地点点头:"妹子,你放心,有我和你姐夫在,就是你们的靠山。这东北地广人稀,只要肯干,就饿不着。"说着,还指了指远处的青黛田野,"瞧见没,明年开春,那片地也给你整出来。"
转眼三十年过去,五姨在东北真的扎下了根。她靠着一双手和倔强的性子,不仅把两个孩子拉扯大,还在村里盖起了青砖大瓦房。建国、建军也都成家立业,在县城和村里都有了自己的营生。
可是,1990年的那个秋天,我却发现五姨总是心不在焉,经常独自坐在院子里发呆。
"五姨,你这是咋了?"我问她。她摆摆手,叹了口气:"承启啊,这心里头总惦记老家,这些年,连爹娘的坟都没去看看。"
这话让我心里一惊。是啊,这么多年了,她就没回过山东老家。那时候交通不便,加上要养家糊口,哪有余钱回去看看?如今孩子们都成人了,她这思乡的心思也就按捺不住了。
"妈,要不咱们回老家看看?"建国看出了母亲的心思,主动提议。五姨的眼睛一下子亮了,但很快又暗淡下来:"这东北的家业咋办?"
建军拍着胸脯说:"妈,你就放心回去吧,这边有我照看着。再说了,现在交通这么方便,想回东北看看,随时都成。"
我娘听说五姨要回山东,心里头不是滋味,但还是支持她:"妹子,这么多年了,你也该回去看看了。"说这话时,娘的声音有些哽咽。
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五姨这一回老家,就再也不想回来了。她说家乡的一切都变了,可空气里还飘着记忆中的味道。更让她意外的是,当年借钱不还的那些人,如今纷纷找上门来还钱,还带着歉意。
"承启,我和孩子们商量好了,要在老家那边重新置办点家业。"五姨给我打来电话,"你帮我劝劝你娘,别为我难过。"
东北的房子很快卖了,建国辞了县城的工作,举家搬去了山东。建军虽然留在东北,但也总惦记着去山东。我娘一开始还强装没事,可没过多久,就病倒了。
"你五姨,这是要闪死我啊!"娘躺在炕上,眼泪直往下掉,"三十年啊,我把她当亲妹妹看待,可她说走就走,连个商量都没有。"
我去看五姨最后一面时,她拉着我的手说:"承启,姨对不住你娘。这些年,她待我如亲生妹妹,可我这心里,始终放不下老家那块地。你要好好照顾你娘,就当是姨求你。"
看着五姨坐上南去的火车,我心里五味杂陈。她来时,是个带着两个孩子的可怜寡妇;走时,是个功成名就的东北老太太。三十年的东北岁月,让她学会了坚强,也改变了她的口音,可是骨子里,她还是那个思乡的山东姑娘。
"娘,你别太难过了。"我搀着娘往家走,"人各有志,五姨也是无奈。"
娘擦了擦眼泪,看着远处的火车站说:"我知道,可这心里头就是难受。当年要不是咱们家收留她,她能有今天?这一走,可真把我闪得不轻啊!"
确实,亲情有时就是这样,即便付出再多,也留不住一颗思乡的心。娘常说,人就像种子,早晚要回到自己的土地。或许,这就是五姨不得不走的原因吧。
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文章不代表编者和平台观点,无恶意和不良导向,请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图片源自网络,如侵权请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