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套规则就是要“以和为贵,不搞窝里斗”,靠打架解决矛盾,那就是打赢的人进牢房,打输的人住院房。在清朝封建社会,情况就不一样了,很多连字都识不清的大老粗们,解决问题不讲有理没理,全靠拳头硬不硬。如此彪悍的民风使得械斗事件频频发生,尤其是清末时期的“土客械斗”,两个不同的民系打了一场涉及到上百万人死伤的残暴械斗,场面十分火爆,堪比战争,这两个民系的手段之残忍,战斗之凶猛,堪称“战斗民族”。
“土客械斗”,从广义上来看是本土的“主”与后到的“客”的斗争,而从狭义上看,则主要是广府人和客家人的激斗。广府人和客家人都属汉族,在古代都是从北边南迁广东的移民,先到广东的流民在与当地土著融合后,成了广东的“土人”,也就是广府人。相对于土人,后来迁徙而来的的流民则被称为“客民”,也就是后来的客家人。
广东山多平原少,主要平原都分布在沿海一带,其中早早来到的广府居民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平原及粤西等地,而后到的客家人则只能无奈选择耕地更少的粤东山区,随着明清时期人口越来越多,两个不同的民系围绕着“土地”的生存矛盾也越来越激烈。
明清时期,土客之间因土地资源而产生的械斗就已经数不胜数了,双方犹如冤家一般,直到清朝末期,他们的愤怒彻底的爆发了。1854年,广西起义的太平天国起义军已经北上攻下了南京,远在广东的天地会也群起响应,发动了“洪兵起义”,一时间攻破了广东数个城池。为了镇压起义,清政府用官衔为诱饵,在广东境内大范围招募乡勇,其中客家人组织的“客勇”就是成了当时剿匪的主力军。
由于当时起义的洪兵多与土人有关联,客家人借此把斗争矛盾从“匪”转移到土民身上,他们以剿匪为名,屠杀土人村落,没收钱财,抢占适宜生存的地方。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原先区域性的小规模械斗开始逐渐转变成大规模的全民械斗,以四邑(江门)地区为主战场,土客双方你来我往,刀枪土炮尽皆上场,村村老少兵戎相见。土人一开始处于劣势,但更有钱的他们开始购买洋枪,成立“土民团练局”的战斗部队,依靠着东道主优势,逆转了局势,客家人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不得不在土人的分布区中占地据守。
一言不合就“铲家”
土客双方都是宗族观念极强的狂热群体,双方打起来丝毫不讲“武德”,大有灭族绝家之意。当时流行着一种“铲村”的做法,即是杀光屠尽一整村人。正是这种残忍的械斗方式,每次激斗之后,战败一方的老人、妇女、儿童都要死于胜方的屠杀之下,这也使得土客械斗的伤亡人数达到了百万级别。
保护家园建“碉堡”
由于械斗的残忍,双方为了保护家族内的妇女老少,各自建起了一座座“防卫建筑”。
在客家人分布的地方,流行着一种建筑——围龙屋,也叫土楼。这种楼或圆或方,远看就像一座高冷的城池,而围墙之内却充满着一族人抱团而居的人间烟火气。围龙屋的存在,很大原因是由于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防御贼匪而生的一种建筑,在土客械斗之际,这种建筑盛行开来,起到了重大的防御作用。
与此同时,最先走出海外的土人也带回了一种中西结合的建筑—碉楼,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开平碉楼。这种碉楼像是高耸的小型城堡,看似充满艺术气息,但在防御外来侵害的时候却如铜墙铁壁,不少土人就是在这兼具艺术与防御价值的碉楼上守卫家园。
一场医闹引起的械斗?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同是一国人的两个群体为何如此深仇大恨?关于这次土客械斗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是某个土人医生医死了一客家人地主的儿子,遂而被屠尽一家,由此引起了族群矛盾,展开了大大小小的械斗。
然而,如果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土客械斗的起因,并非由一次特殊事件所引起,而是普遍的矛盾所造成。清末不稳定的社会环境,来自北边的居民不断南迁到远离战乱的广东,使得广东人口呈现爆炸性增长。由于那时的生产方式多是落后的男耕女织形式,本就多山的广东无法再满足过量的耕地需求,尤其是依山而居的客家人不得不在面临资源危机的时候再度迁徙,而在迁徙找地盘抢资源的过程中,不避免的要和土人抢到一起。土人本着先来后到的地利,也对这些外来的客家人十分歧视,这更加深了两者的矛盾,加上清政府的错误管理方式,土客之间的矛盾只能靠械斗解决了。
十余年的械斗惊动了清朝皇帝,清政府派遣军队前来解决危机。清政府一开始误认客人为起义“起义的红巾军”,遂而联合土人一起围剿客人。客人坚守新宁一带,久攻不下的镇压部队的首领蒋益澧本着同民族大义,劝导客家人放下武器,最终土客双方和谈,结束了这场形同战争的大规模械斗。在这之后,土人依然留在了自己土生土长的平原上,客家人则被迫开始了新的流浪,他们有的被驱逐回原籍地,有的则走向了广西、四川、台湾及海外,寻找他们新的立足之地。
今天,广府、客家、潮汕构成了广东的三大民系,曾经的广府人已成了珠三角收租的房东,客家人则在自己的生态大本营安居乐业,越来越多的外地而来的“客人”也渐渐成为“土人”,他们不再因不同族群而冲突,不再为土地资源而厮杀,他们都已经成为爱吃爱养生的广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