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时年96岁的梁漱溟在回忆起建国初期和毛主席那次著名的争论时,感慨地说道:
1953年9月,由于我的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全不顾毛主席作为领袖人物的威信,当众与他顶撞,促使他在气头上说了若干过火的话。如果说当时意气用事,言语失控,那么也是有我的顶撞在先,才有毛主席对我的批判在后。”
梁漱溟与毛主席很早就见过面了,当年青年毛主席在北京短暂游学,曾旁听过梁漱溟的课。空闲时间,他经常到老师杨昌济家中做客,杨昌济和梁漱溟是忘年之交(梁漱溟与毛主席同岁),所以两人也能时常照面,只不过当时梁漱溟对这位来自湖南的年轻人并无太深的印象。
1938年,梁漱溟作为国民政府特邀的参议员到延安拜访,毛主席在一间瓦房里专门接待了他。当天晚上,毛主席说起两人当初在北京几次碰面的事情,梁漱溟连声赞叹:“好记性。”
当时,全面内战刚刚爆发一年,国内抗战的局面不容乐观,梁漱溟对此忧心忡忡,感到悲观。毛主席将尚未出版的《论持久战》的基本思路向梁漱溟做了介绍,重点分析了国内国外、敌我友等方面的力量对比和战争发生的阶段。听完毛主席的介绍,梁漱溟听后大喜,说自抗战以来,还没有人能作出如此令他信服的谈话,您的话真是令我“豁然开朗,精神振奋”。
这次谈话从下午6点一直惊醒到次日凌晨,过了后半夜,主席见梁漱溟已显倦意,才起身礼送他出门。临走前,梁漱溟拿出一本自己最近所著的《乡村建设理论》送给毛主席,请他多加指点。
第二天,梁漱溟再次前来做客,他和主席的谈话就是根据他的这本小册子开展的。毛主席直言不讳地对梁漱溟说了自己读后的观感:书中有不少独到的见解,但总的来说是改良主义的思路,而非革命的思路。而中国的问题,是改良主义无法解决的。毛主席认为,梁漱溟对农村问题的理解过于理想和温情,未来中国要想进步,一定会重走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不得已的办法。
两人的这次谈话一直进行到第二天天亮,最后毛主席笑着对梁漱溟说:我们谁也没有说服谁,怎么办呢?让以后的事实来做裁判吧!这次争论
毛主席的大度恢宏令梁漱溟深感钦佩,他学识渊博,态度谦虚,谈吐幽默,待人接物诚恳,这些都不是蒋介石所能比拟的。此后,梁漱溟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观了延安的很多地方,这次延安之旅虽然短暂,但他却明白了一个道理,未来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属于共产党。
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主席当初在《论持久战》中的预言已经兑现,梁漱溟于是找到我方代表,提出想再去延安一次,我方表示热烈欢迎。当时梁漱溟是民盟的秘书长。来到延安后,毛主席立刻接见了他,这次谈话主要讲的是日寇投降后中国应该如何的建设、发展的问题。
令梁漱溟没有想到的是,他这次离开延安回到重庆后不久,停战协议就被蒋介石单方面撕碎了,随后就是全面的内战。同样令梁漱溟没有想到的是,共产党只用了短短3年的时间,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把蒋介石赶下了台。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梁漱溟应毛主席邀请来到了北京,不过这次他暂时没有见到毛主席,因为主席率领代表团去莫斯科访问了。不过临行前,毛主席特意吩咐接待单位,梁先生到北京后,一定要好好招待他。
1950年3月,毛主席结束了他3个月的苏联之旅,返回了北京。当时在北京的重要领导都去火车站相迎,还包括一些党外人士,负责接待的同志知道毛主席对梁漱溟十分重视,特地把他安排在党外人士中的第一个。毛主席下火车见到梁漱溟后,与他握手说道:“我们又见面了,改日到我家做客,再长谈一个通宵也可以!”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梁漱溟作为一个关心研究农村建设的学者,和毛主席说了不少农村的问题。毛主席建议他可以去东北、华北的老解放区去看看,自己可以让李维汉等人安排。此后,梁漱溟对新中国的农村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并对党领导的土地改革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1953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开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作为全国政协常委的梁漱溟参与到了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讨论中。
1953年9月11日,梁漱溟在会上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讲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他最关心的当然还是农民问题或者农村问题。梁漱溟认为,中国的革命之所以能够获得胜利,离不开农民和农村的支持,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们的工作重心渐渐转入城市,不免造成了农村空虚的情况。城市生活水平提高快,农村生活水平却还是很苦,所以农村人都涌向城市,而城市又不能容他,所以形成矛盾。
梁漱溟在讲话中还引用了当时的一种说法:“如今工人生活在九天,农民生活在九地。”他认为应该对农民和农村的问题给予重视。
毛主席对梁漱溟的看法并不认同,他认为我们搞了几十年的农民运动,是了解农民的,农民和工人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要求我们发展重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迅速提升国家总体实力尤其是工业能力,这是“大仁政”;而把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提升农业水平,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先进生产力的论断,这只是“小仁政”。我们当然要重视农村和农业,但全国的工作重心,还是应该在城市和工业,不能只施小仁政不施大仁政,这样便是帮了帝国主义。
在听到毛主席不点名的批评后,梁漱溟感到有些委屈,便写信给毛主席解释,说他并不反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也没有破坏工农联盟,只是希望中央能重视这个问题。但毛主席认为:“你的话是与总路线不同的。”
在9月16日的大会发言中,梁漱溟向大家复述了他在11日的发言,再次提到了令人感到颇为刺耳的“九天九地论”,同时他强调自己并不反对总路线,相反是热烈拥护的。
9月17日,毛主席在发言中作了一段著名的讲话,其中重点反驳了梁漱溟的“九天九地说”:
梁漱溟说,工人在“九天之上”,农民在“九地之下”。事实如何呢?差别是有,工人的收入是比农民多一些,但是土地改革后,农民有地,有房子,生活正在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有些农民比工人的生活还要好些。有些工人的生活也还有困难。用什么办法来让农民多得一些呢?你梁漱溟有办法吗?你的意思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照你的办法去做,不是依靠农民自己劳动生产来增加他们的收入,而是把工人的工资同农民的收入平均一下,拿一部分给农民,那不是要毁灭中国的工业吗?
梁漱溟说,我们进了城市,“忘掉”了农村,农村“空虚”了。这是挑拨。过去三年,我们的主要力量是放在农村工作方面。今年,大批的主要干部才开始转到城市工作方面来,但是,大多数干部还是在县、区、乡工作。怎么能说我们忘掉了农村呢!
梁漱溟在随后的发言中坚持自己的观点,引发台下争锋相对的指责,甚至要他滚下来,毛主席则以和缓的语气说:“梁先生还是要当政协委员……梁的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不是敌我矛盾。”实际上保护了梁漱溟。
会议结束后,梁漱溟便给毛主席写信,请求休假闭门思过,自此之后几十年,他再也没有公开露面。
晚年梁漱溟回忆起此事时说道:
“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寂寞……”
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病逝于北京市协和医院。在葬礼上,友人冯友兰为其撰挽联道:
“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