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人与人的关系是相对的,不该如此

阳了了 2024-09-04 03:11:09

人与人相处,古今中外,似乎人人各有一套,我觉得放之四海皆准,百世以俟圣人不惑的,是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孟子所讲的“爱”、“敬”,合起来讲,也就是仁义道德的“仁”字。

试想人人如果能够凡事尽己,并推己及人,既能自爱,又能爱护别人;既知自重,又能敬重别人,彼此之间,还会有相处不好的道理吗?

忠、恕、爱、敬,发之于心,照常理来讲,人人都应做到,天下应该太平,何以事实并不如此?天下老是大乱?那是由于好些人心有所蔽,心理变态所致。那些人心目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他们只会要求别人对自己忠、恕、爱、敬,不知道也应该忠、恕、爱、敬别人。

他们实在应该多想想,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都是相对的,绝不该自私自利。如果没有夫,便不会有妇;没有妇,也不会有夫。没有父,既不会有子;没有子,也不会有父。没有老师,当然不会有学生;没有学生,谁又能称什么老师?凡此种种,都可以说明,没有别人,哪会有自己呢?

一人之所需,百工之所为备,世界上如果真正只有一个自己,没有了别人,那么自己也别想活了。因此,任何人都应具有“仁民爱物”的精神,尽量服务别人,贡献社会。

——《中国文化丛谈》

孔子所谓之忠恕,内本己心是忠,外推他心是恕。己和他同属人,换言之,则同是我。我心即人心,人心即我心。此种人心之同然处,即是人心之常然处。此种同然与常然之心,中国人则名之曰性。我之为我,不在我身与人有别,而在我之心性与人有同。并不是有了我此身,即算是有我,应该是具有了我之此心性,才始成为我。此种我则并非西方个人主义者之超绝的理想我,而是中国人伦观中所得出的中庸的实际我。

——《人生十论》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