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的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对于自己的养父来说,又要怎样回报呢?
1979年46岁的内蒙古光棍董栋小收养了一个仅2个月大的弃婴。
接下来的数十年里,他倾其所有供养孩子,含辛茹苦将其抚育成人,为了这个孩子他也没有再娶续弦。
被收养的婴儿也不负众望,经过多年的奋斗成长为了一位光荣的军队上校。
那么这个昔日的婴儿又是如何报答自己的养父的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夺走了董栋小挚爱的妻子和两个孩子的生命。
幸福的家庭瞬间被无情摧毁,留下董栋小孤身一人。
一直到了1979年,一天,他听闻邻村一户人家打算将仅两个月大的男婴送出,这个消息也让他重燃生活的希望。
于是,他将这个男婴抱回了家,即便自己的家庭一贫如洗,养育一个婴儿无疑是雪上加霜。
为了让孩子有口饭吃,他卖掉了家中所剩无几的粮食和唯一的母猪,换来孩子八个月的奶水。
这个婴儿,他取名为“永在”,寓意着“永远在身边”,为这个破碎的家庭带来了新的生命。
周围的人纷纷劝告董栋小,贫穷的家庭难以养育孩子,但董栋小却下定决心,哪怕日夜颠倒,也要将孩子抚养成人。
贫穷的现实让生活充满艰辛,但董栋小的脚步从未停歇。
当董永在到了上学的年纪,董栋小告诉他,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改变贫穷,改变他们的命运。
为了凑足学费,他节衣缩食,日以继夜地劳作,尽管生活艰苦,董永在的成绩却一直优异。
初中时,董永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镇上最好的中学,但学费的负担让董栋小很是难,无法支付伙食费和住宿费。
懂事的董永在,每天步行六公里上学,不愿让父亲为难。
为了儿子的未来,董栋小同样早出晚归,劳作不息。
看着父亲满头白发,董永在暗下决心,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亲过上好日子。
高三那年,董永在成为了理科班中唯一的保送生,这份荣誉为他铺开了通向内蒙古师范大学的道路。
当录取通知书抵达家中,董栋小和董永在父子二人喜极而泣。
多年的辛勤付出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回报,喜悦之情让他们暂时忘却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进入大学后,董永在没有丝毫松懈,他一边埋头苦读,一边通过勤工俭学减轻家庭负担。
在图书馆,他是整理书籍的志愿者;在食堂,他是忙碌的帮厨。
他的身影,成为了校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001年,怀抱军人梦的董永在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了特招入伍,加入了武警部队。
军营生活的严苛并未让他退缩,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坚定的上进心。
在繁重的军事任务之余,董永在开始了新的求学之路,凭借超凡的毅力,他成功考取了吉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面对学习与工作的双重挑战,他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不畏艰难。
2007年,董永在再次向自我挑战,成功考取了国防大学的博士学位,专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这一系列的学历提升,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知识体系,也为他的军旅生涯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
机会总是青睐于有准备之人,当武警指挥学院招生之际,董永在凭借卓越的表现脱颖而出。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与磨砺,32岁的他已经晋升至上校军衔,在天津安家立业。
然而,成功并未让他忘却初心,当父亲年迈需要照顾时,他毫不犹豫地将父亲接到身边。
从内蒙古到天津,再到北京,无论工作如何变迁,董永在始终将父亲的福祉置于首位,铭记着父亲的养育之恩。
2011年,董栋小看着儿子的辉煌成就,心中满是欣慰。
当初收养这个孩子时,他只期望孩子能健康长大,未曾料想,儿子不仅事业有成,更始终坚守孝道。
从内蒙古的偏远乡村到繁华的都市,董栋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生活变迁。
当董永在工作调动至北京,面对与父亲分离的艰难选择,他毅然决定要更多地陪伴父亲。
他利用每一个闲暇时刻,带着父亲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
从颐和园的长廊到故宫的太和殿,从天安门广场到长城的壮丽。
他耐心地为父亲讲述着历史的故事,让父亲在欢笑中感受到儿子的陪伴与孝心。
“我养你小,你养我老。”这也许就是对董永在和董栋小这对父子关系最好的诠释。
孝顺是一种责任,是对父母养育之恩最直接地回报,我们也能从中收获内心的宁静与成长。
最后,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像董永一样,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