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拥有960万国土,最该感谢他,没有他可能连800万都没有!

温读pro 2024-03-22 21:03:51

1949年,王震将军率领10万官兵,浩浩荡荡开进新疆。

他的身后,是一路成荫、绿意盎然的“左公柳”,连绵千里,不曾断绝。

这些柳树顽强地生长于荒凉的西北大漠,给了无人烟的塞北增添了许多生气。

当年植下绿柳的那个人,已经故去六十余年,可是他的名字却永远镌刻在了大西北深沉广袤的土地之上。

那⼀年,⼭河破碎,群狼环伺,⼀位60多岁的湖南⽼⼈步履蹒跚的⾛在河⻄⾛廊通往⻄域的道路上。

这是两千年前冠军侯霍去病曾经⾛过的路,跟在他身后的,是⼀副漆⿊棺材。

落⽇余晖在,⻩沙漫卷天。

这个人,就是左宗棠。

新疆告急

1755年,清军平定了新疆准噶尔叛乱,又消灭阿睦尔撒纳势力,西域重新安定。

乾隆皇帝把这片土地命名为“新疆”,意为“故土新归”。

之后,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全境。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新疆各级官吏贪婪腐败的本性逐渐显露,当地百姓开始怨声载道。

此后,各族人民的反抗事件不断发生。

到了19世纪60年代,伴随着清政府的衰弱,中央逐渐失去对新疆的控制。

1865年,毗邻新疆的浩罕小国趁机派有“中亚屠夫”之称的军官阿古柏入入南疆,先后攻占喀什噶尔、库车等地。

1867年年底,阿古柏宣布成立“哲德沙尔汗国”伪政权,自称“巴达乌勒汗”,开始了他长达十余年的反动统治。

所谓汗,即“可汗”的简称,是最高统治者的意思。

为了实现称霸新疆的野心,阿古柏勾结沙俄、英国,企图寻求支持。

他恬不知耻地在向英国女王示好:女王就像太阳……从伦敦到这里,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往来。

英国从来都是唯恐天下不乱,看到阿古柏主动投诚,自然大喜过望。维多利亚女王还亲笔写信给阿古柏,表达诚意。

有“洋大人”撑腰,阿古柏的胆子更大了。

他于1870年出兵攻占了乌鲁木齐,对新疆各族实施残暴统治。

另一边,沙俄帝国趁火打劫,借口阿古柏势力威胁到俄国安全,打着保护的旗号,公然出兵占领伊犁。

从此,大清失去了对这160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实际控制力。新疆面临着从中国版图上永久消失的危险。

那么,此刻的清政府是什么反应呢?

“海防”与“塞防”之争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可谓千疮百孔、伤痕累累。

两次鸦片战争带来了深重的民族耻辱,巨额赔款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西方帝国主义虎视眈眈,东邻日本正在悄悄崛起,东南海防面临着严峻的压力。

而此时的清政府早已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大厦将倾摇摇欲坠。有限的国力使得清廷顾头不顾尾,只能集中力量堵住一个漏洞。

可无论是东南沿海还是西南边陲,都是中国至关重要的门户。

在这僵持不下之时,朝廷分成了两个派别——“海防”与“塞防”。

晚清重臣、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就是著名的“海防派”人士。

他一门心思扑在东南沿海,认为新疆土地瘠薄,人烟稀少,夺回来花费的成本很高,后续维护这方疆土的成本更高,但不能获得多少收益,这种亏本的买卖在国家兴盛之时尚可维持,可如今晚清内忧外患,实在是不应该在新疆投入太多人力和银两。

李鸿章在给慈禧太后上奏的折子中说: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

此论点一出,不少实力派大员纷纷高声呼应,福建巡抚丁日昌、两江总督沈葆桢都站到了李鸿章这边。

一时间,“海防论”占了上风,“弃新疆”的论调甚嚣尘上。

新疆,似乎马上就要成为弃儿,走到这个关头,有一个60多岁的湖南老头,不同意。

那个人的名字,叫左宗棠。

湘江夜话

左宗棠出身贫寒,但是自幼志向远大。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这是他少年时代立下的志向,终身不忘。

左宗棠15岁考中秀才,21岁考中举人,此后三次赴京科考,屡试不第。他虽然科场坎坷,但饱读诗书,秉性刚毅,因此声名远播。

1850年,林则徐年老多病,告老还乡,从云南出发回到福建原籍。

途经湖南之时,林则徐的官船停在朱张渡口,特地派人赶往湘阴柳庄,请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左宗棠一叙。

一个是封疆大吏,一个是布衣秀才。

二人一见如故,泛舟湘江,谈古论今,整整谈了一个通宵,直至东方既白,史称“湘江夜话”(也称“星沙夜话”)。

在这次谈话中,林则徐把久藏胸中的西北边防大事,郑重地托付给了左宗棠。

林则徐说: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非君莫属。

湘江夜谈,是林则徐与左宗棠唯一一次见面,对左宗棠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朗朗星空下,林则徐怀着“托孤”的心情,把自己搜集的有关新疆的材料全部交给左宗棠。

在左宗棠看来,平定西北,是忘年之交的毕生心愿,也是前辈留下的“政治遗命”。

二十余年后,他独排众议,力主西征的时候,一定没有忘记那一夜,林则徐在湘江小舟上留下的那副对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西定新疆,从此成了刻在左宗棠心中的使命。

在与太平天国作战中,左宗棠开始显露过人的才能,一生的功名从此开始。他逐步成为湘军的重要将领,先后任道台、巡抚、总督等职。

力挽狂澜

左宗棠并非仕途出身,可是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赫赫战功,被慈禧一步步提拔,成为晚清重臣。

新疆告急之时,左宗棠正担任陕甘总督的职务,坐镇西北,对于大清朝的国防形势了如指掌。

他的观点是主要有三点:

一、塞防和海防同等重要:

二、新疆是中国西北的屏藩,坚决不能放弃;

三、海防不需要挪用塞防的经费,只要“剿抚兼施”,新疆完全可以收复。

面对“海防派”提出的“新疆无用论”,左宗棠做了严厉的驳斥:天山南北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煤、铁、金、银、藏量丰富。看似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

那些认为收复新疆得不偿失的人,实在是目光短浅的“败家子”,外敌入侵,如果“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冠进尺”。

所以当下只有一种选择——为捍卫国家的根本利益而战。

面对占大多数的“海防派”,左宗棠毅然上奏朝廷,提出坚决收复新疆的强硬主张。

在这场决定新疆命运的大辩论中,左宗棠是“少数派”。

但真理往往是站在少数人这一边的。

左宗棠的真知灼见,充满着对国家的赤胆忠心,也富有远大的战略眼光,最终成就了他晚年的辉煌。

有了左宗棠振臂一呼,“海防”和“塞防”的争论出现了形势逆转。

湖南巡抚王文韶、山东巡抚丁宝桢、军机大臣文祥纷纷发言支持左宗棠。

全国上下一心,主张收复新疆,舆论促使清政府下定了最后的决心。

一战封神

1875年5月,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负责收复新疆。

他离京是在晚上,无人送行,只有清风明月相伴。

这个刚毅坚忍、雄心未老的湖南汉子,面对着内忧外患,兵疲粮乏的烂摊子,怀着衰年报国的一腔热血,走向了新疆。

这一年,左宗棠已经是64岁、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本打算告老还乡,安度晚年,却不曾想肩上又落下了一幅千斤重担。

此去新疆,生死难料。

可是倘若一枪不发,将万里河山拱手让给他人,势必会沦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国家有难,百姓有危,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就是左宗棠的信念。

左宗棠的确是个军事天才。他在分析了局势后,采取了两项策略——“先北后南”和“缓进急战”。

“先北后南”是指当时阿古柏的势力集中在南疆,所以清军先平定了伊犁外围地区,最后再收复伊犁;

“缓进急战”就是先治军,增强部队战斗力,再进兵作战。

当时的清军积弊重重,繁官冗员,战斗力很弱。左宗棠整顿军队,裁汰冗员,训练出50多个营的精兵作为主力军。

由于准备充分,战略战术运用得当,至1878年1月,西征军先后攻克库尔勒、库车、阿克苏、乌什、喀什噶尔等地,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

1878年1月,西征军收复和阗,盘踞新疆12年之久的阿古柏匪帮终于被全歼,新疆回到了祖国怀抱。

清军在道路交通和补给等各种困难条件下,进展如此神速,真可谓“势如破竹”。

英国历史学家包罗杰曾评价:“从一个多世纪前的乾隆时代以来,这是一支由中国人领导的中国军队所曾取得的最光辉的成就。”

而称霸一时的阿古柏集团早已分崩离析、众叛亲离,内部的矛盾不断激化。早在清军南下之时,阿古柏就于1877年5月死于喀拉沙尔。

阿古柏死后,余党土崩瓦解、如鸟兽散。

胜利似乎近在眼前,然而新疆的战事远远没有结束。

抬棺出塞

在左宗棠出征之前,沙俄国原本以为衰朽的清廷不会出兵新疆,即使出兵也无法取胜,所以放话:只要中国从阿古柏手中收回领土,他们就把伊犁还给中国。

等到阿古柏死后,清政府派大臣崇厚去和沙俄谈判,要回伊犁。

崇厚胆小懦弱,在俄国威逼利诱下,竟然擅自和俄国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

这是一份明显的不平等条约,沙俄同意归还伊犁,但要割走伊犁北、西、南边的三面领土,还要索取大笔军费。

这就意味着,清政府费尽心力打了一场战,却丧失了伊犁地区的大片领土,还要以赔偿沙俄500万卢布的代价“收回”几座空城外。

消息传回清廷,朝野一片哗然,舆论沸腾。

左宗棠更是暴跳如雷:仗都白打了吗?这次谈判不作数,必须重谈!如果谈不好,就重新开打!

这一年,左宗棠已近古稀之年。

他经略西北多年,四处征战,透支了所有的精力,早已重疾缠身,甚至出现了咳血的症状。在新疆打战的时候,由于水土不服,全身长满风湿疹子,奇痒不止,夜里难以入睡。

作为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左宗棠其实已经不适合再征战沙场。

但想要夺回伊犁,只有他亲自远征,一旦谈判破裂,和俄国的战事就是一触即发。

可是出了玉门关,能否活着回来就不好说了。

衰年报国,心力交瘁,然而他没有退路。

1880年,清政府派曾纪泽出使沙俄谈判。

左宗棠兵分三路向伊犁方向挺进,为曾纪泽的谈判增加军事筹码。

他让人抬着一口的棺材,跟在自己身后,带着“风萧萧兮一去不复返”的决绝,踏上了平生最壮烈的征程。

《清史稿》中对于这次军事行动的记载很简短:左宗棠舆榇发肃州。

短短几字,概括了一个老人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一段波澜壮阔的西征史,一具血红棺材,将左宗棠的血性与倔强抬到了世人面前。

他的身后,是旌旗卷起的漫天黄沙。

出发先,左宗棠留下一封家书:西事艰阻万分,人人望而却步,我独一力承当,亦是欲受尽苦楚,留点福泽与儿孙,留点榜样在人世耳……

千古奇功

沙俄知道左宗棠是块硬骨头,整个谈判拉拉扯扯了一年,左宗棠就在边疆驻扎了一年。

1881年,一直盼着左宗棠病死的沙俄,终于没有耐心耗下去,退步了,与清廷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

在当时背景下,条约虽然也有割地、赔款等内容,带有不平等的色彩,但中国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一带,在领事等问题上也收回一些权力。

就连西方媒体,都对孱弱的清政府在此次条约中争取到的权力感到不可思议:他迫使大俄帝国把已经吞进口里的土地又吐了出来。这是俄国立国以来不曾有过的事情。

1882年的3月,春风浩荡,拂过玉门关。

伊犁将军金顺率清军进驻伊犁,结束了俄国长达11年的殖民统治。

至此,新疆全境收复。

收复新疆,收回伊犁,是晚清的对外战争中唯一的一次胜仗。

这意味着即使是在王朝末世,中国人也从未放弃过维护领土完整。

从此,新疆成为祖国身躯上的一部分,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将它分离出去。

在满目疮痍的中国近代史上,找寻国人如流星划过般的自豪与勇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左宗棠做到了。

历史书上对他的功绩评价只有短短四个字:收复新疆。

只有四字,却字字千钧,这背后,是千言万语都难以概括的深远意义。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并没有停下脚步。

他发展生产,恢复经济,整治水利,修筑道路,为稳定新疆的局势,恢复新疆的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其中,最伟大的一项成就,就是“左公柳”。

左宗棠从小生活在湘江畔,对绿树有着特殊偏爱。

他来到西北大漠后,深感气候干燥,毫无生气,遂命将士在大道沿途遍栽柳、杨、沙枣。

清军过境之处,人人随身带着树苗,一路走一路栽。

在左公的倡导和督促下,竟然形成“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东起陕西潼关,西至南疆北疆,种出了一幅壮丽宏伟的绿色图画。

左宗棠来时,西北“土地芜废,黄沙白骨,不似人间光景”;左宗棠离开时,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奇迹般地出现了一条绿色长廊,为西北灰蒙蒙的天空带来了一笔重重的新绿。

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将这些柳树称为“左公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句唐朝诗人王之涣留下的脍炙人口的名句,形象地描写了边塞荒凉寂寞的景象,千百年来为人所传颂。

一千多年后,左宗棠的部下杨昌浚去新疆的途中,也留下了一首诗:

⼤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满天⼭,新栽杨柳三千⾥,引得春⻛度⽟关。

这两首含义截然不同的诗,反映了历史的巨大变迁。

向来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项羽烧秦宫、黄巢烧长安,前朝文明尽毁于一旦。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才会在漫天战火中播撒建设的种子。

随着时间流逝,硝烟退散,在荒芜中呈现出生命的绿色。

左宗棠,就是这样的政治家。

三千里新栽的杨柳,是他驱除外寇、光复国土、巩固边陲的最好见证。

帝国主义侵略者早就对新疆垂涎三尺,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从经济价值上来看,英国对新疆的南部的控制和占有,背后都有巨大的利益可寻。

这不仅可以阻止俄国向东南扩张,达到所谓“屏障印度”的目的,同时也能为大英帝国开辟一个进攻中亚和中国腹地的门户。

新疆地域辽阔,横跨千里,是一个天然屏障。若新疆一失,则蒙古、甘肃难保,中原也会危在旦夕。

这是一连串的连锁反映。

收复新疆,会无形中给外侵者渗入我内地造成一个很难愈越的障碍。

左宗棠的军事战略眼光,比李鸿章之流不知要高明多少。

时至今日,国人能挺着胸膛喊出那句“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左宗棠功不可没。

而且,新疆各族人民从此摆脱了阿古柏惨无人道的统治。

阿古柏入侵后,对新疆人民进行了残暴统治。

他在各地实行封建军事采邑制,各族人沦为农奴,承担着非常繁重的摇役和租税,生活处于绝望的境地。

据记载,在当时喀什噶尔奴隶市场上,一个男奴的售价只有四十个银币,许多人被卖到中亚土耳其等地,客死异乡。

一个俄国游历者曾在游记中记载:“阿古柏政权在当地完全不得人心,只靠军事恐怖手段来维持统治……没有真理,也没有讲理的地方……不论是谁,凡是有点好东西,都被搜括殆尽,比如粮食、牲畜,甚至是妻子、女儿。”

当时南疆各族人民都盼望着汉人快点回来,解救他们于苦难之中。

清军后来在南疆一路势如破竹,与当地人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大厦将倾

1885年7月27日,一代名臣左宗棠在福州钦差行辕去世,终年74岁。

这个拥有二等恪靖侯、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两江总督等多个头衔的男人,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接到奏折的那一刻,慈禧太后的心情是很复杂的。

“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言犹在耳,可是这个男人走了。

在那个受尽屈辱又奋起抗争的时代,左宗棠是中流砥柱,是民族脊梁。

从青年郁不得志,到中年戎马倥偬,再到花甲之年率师西征,逐沙俄,规复新疆,立下不朽功勋。

他的死亡,宣告着一个时代强音走向终结。

栋梁倒塌,大厦将倾,清帝国也即将寿终正寝了。

据说,左宗棠去世的时候,福州电闪雷鸣,暴雨如注,东南角城墙被雷击中后倒塌。当地老百姓人心惶惶,流言四起:“左宗棠死了,此乃天意要毁我长城。”

作为晚清公认的最后一块“硬骨头”,左宗棠的离去,带走了晚清最后一丝余辉。

那个列强瓜分华夏的时代,若非他一身孤勇,抬棺西行,如今的中国版图也许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单就这一点,他就无愧于梁启超口中所赞誉的“中国五百年来第一伟人”。

左公千古。

参考资料

[1]陈忠海.左宗棠“衰年报国”收复新疆.文史天地,2021,(02)

[1]邵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功绩.实事求是,2019,(06)

13 阅读:4194
评论列表
  • 2024-03-25 23:29

    左公千古!

  • 2024-03-25 23:47

    左公干古!

  • 2024-04-20 18:04

    左公[点赞][点赞][点赞]

  • 2024-04-06 14:11

    左公英武!中华血性将军,时代楷模!

  • 2024-04-04 21:55

    虽然不喜欢清朝,但是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国土面积基本是在清朝奠定的。[抠鼻]

    用户10xxx81 回复:
    占的多丢的也不少,我华夏只有清朝和中华民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