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存风流画如生
在山西随便一处都是被千百年风霜磨砺得古香古韵的珍宝,难怪当年令中国建筑学的奠基人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惊喜不已。
这里有寻根觅祖的精神图腾,这里有深邃神秘的豪宅府邸,这里有气吞万象的自然景观,这里还有什么?
你猜猜这是哪里的壁画?
对,寺庙和石窟,千百年的精湛艺术和文化智慧凝聚于一身,使得体内的“古建、壁画、彩塑、石雕……”数量之多,工艺之精,内容之繁,构成了山西厚重文化之魂,让人眼花缭乱,可件件又如磁石,引人目不暇接。
“热闹”的背后却藏匿着“门道”——看古建,如大鸟低伏于麦田,神仙、戏台、碑刻、木构,你会被它们“逼疯”;看造像,泥胎石骨尽显喜怒哀乐,风格、布局、工艺、技法,你会被它们“震晕”;看壁画,壁存风流画如生,世俗、民情、审美、传承,你会被它们“缭乱”……
山西的文物古迹是“活”的,有血、有肉、有灵魂,难怪有人惊呼:“到山西旅游,要白天看庙,晚上看书!”你若不想遗憾连连,最好备足“文化功课”。
怎么样是不是很美?更美的还在下面!
山西寺观壁画绝对是中国壁画艺术的瑰宝,它以独特的气派与风格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灿烂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寺观壁画艺术堪称取之不尽的百科全书,是区域文化研究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
其风格既有传承亦有变化,不仅体现了各个不同时期的绘画特征,所以中国古代壁画最丰富的地域,不是敦煌,而在山西。大多地区的壁画常以点为胜,山西的却以面为冠,既有芮城的永乐宫、新绛的稷益庙、洪洞的广胜寺,又有高平的开化寺、平顺的大云院、繁峙的岩山寺,从南到北,遍地瑰宝,真是壁存风流画如生。
今天小编来盘点一下,来山西最值得看的古代壁画,友情提示一下内容,千万不要眨眼哦!
(一天兵天将正在捉拿妖魔。神将身着豹皮服,腰带紧束,正在躬身降服猴妖,猴妖的颈部还系着铁链。)
五台山·佛光寺年代:唐代
位置:忻州市五台县佛光村
佛光寺,藏于深山,安详宁谧,坐东朝西,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寺庙依山而建,三层院落,各种物件和殿堂历经千年风雨仍遗留着各代气息,有北魏的墓塔、唐代的经幢、宋代的壁画、金代的彩塑、元代的脊兽、明清的殿楼,古风古韵,艺术盛宴。寺区周围松柏苍劲,环境清幽。
东大殿是寺院的主殿,大殿构架由屋深柱网、铺作层和屋顶梁架三部分叠加而成,七铺作斗拱纵横恣肆,威压四方,是现存中国古建筑中斗拱挑出层数最多、距离最远的一个实例,也是我国集唐代建筑、彩塑、壁画、题记、经幢于一殿的孤例。
(五台山·佛光寺壁画)
据唐著《古清凉传》记载,北魏孝文帝看到一团佛光照射在此山,故下令在此建新寺院,遂命名为佛光寺。隋及唐长庆以前,寺名屡见于传记。寺有三层七开间,弥勒大阁高95尺,当时的佛光寺,香火缭绕,寺况极盛。后经唐会昌五年大毀招提兰若之灾难,全寺毁废。
东大殿中的《弥陀说法图》,以阿弥陀佛为中心,其结跏趺坐于仰莲佛坛上。两侧还绘有胁侍菩萨五尊,这些菩萨头戴花冠,脖子上带着璎珞,身姿微微向前曲着,飘带自两肩垂下,或捧物,或合十,神情安详。
(五台山·佛光寺壁画)
东大殿的前槽明间、南次间外侧栱眼壁内,各绘有一幅《圆光形佛像图》。每幅绘有8个圆光,每个圆光内绘有佛像十躯。南北内槽和后槽两梢间栱眼壁内绘有6幅《诸菩萨图》,每排菩萨错位排列。这些菩萨大都头戴花冠,身穿长衫,脚踩云气,两侧垂以飘带,色泽、式样各不相同。
(诸菩萨肌肉丰满,面相圆润。天王泰然自若,老者苍劲豪爽。神将勇猛威严。)
平顺·大云院年代:五代
位置:平顺县城西北23千米龙耳山中
大云院创建于五代晋天福三年,主殿大佛殿是山西保存下来的三座五代木构建筑之一。大佛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通面阔11.8米,明次间略同。总进深10.1米,山面次间约合当心间之半,平面接近方形。殿前无月台,前后檐当心间辟门,前檐次间安宜极直棂窗。
檐柱侧角生起显著,柱头上于栏额之上加施普柏枋一材,此为釆用普柏枋部件之始。柱上斗双抄五铺作,耍头为短促的下昂形。殿内后槽当心间用金柱两根,金柱上不施普柏枋,仍沿袭着唐制。梁架为“六架椽屋,四椽对乳用三柱”,上有驼峰、托脚承平梁,平梁上有驼峰、侏儒柱、大叉手、捧节令以承负脊。
(平顺·大云院壁画)
驼峰较小,侏儒柱甚细,是此二构件初产生阶段的雏形。因无前槽金柱,纵断面前后槽结构不一致。梁架上驼峰尺寸、形制各异,多达八种。殿顶明清补葺过,已非原貌,但少量瓦件可看出非宋元以后之物。殿内斗、枋、替木等构件上还保存有一部分五代彩绘,是中国古建筑中稀有之例。
殿内四壁原满铺壁画,因康熙年间雨水浸泡,致使墙体倒坍,大部分壁面毁坏,今仅内东壁、北壁东隅、扇面墙正背面上残存五代壁画46平方米。东北两壁曾被后人以泥皮抹盖,长期不为人所知。1962年,因殿顶漏雨而进行勘察时, 发现泥皮下有色彩遗迹,随即对此进行了清理,发现壁画20多平方米。1993年,此殿落架大修时,又发现壁画20多平方米。这些画作,唐代画风犹存,是中国现存寺观中唯一的五代壁画遗作。整组壁画在绘制技法上承袭晚唐时写流行的“焦墨薄彩”风格,线条浓淡分明,转折有序,设色丰富,间施以沥粉贴金。
(平顺·大云院壁画)
位于扇面堆正面当心的壁画,从其边沿处残留的背光图案判断,应为原来殿内供奉的阿弥陀佛塑像背面的衬景。塑像现已不存,背光图案和两侧的著萨像,其分别是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皆弥陀佛胁侍。两尊善萨为立式,神态端庄安详,肌肉丰润饱满,花冠高竖,项佩璎珞,离约1.9米,下部残缺。其分别执莲花经卷和净瓶柳枝,体态丰满。
(平顺·大云院壁画)
维摩诘居于北侧,穿戴魏晋士服,手执拂尘,倚坐在设有帐幔的座榻上,躯体前倾,下肢半曲半伸,面向前方,开怀畅谈,神色悠然自得。可惜维摩诘面部已残损。文殊菩萨居于南侧,与维摩诘相对而坐,头戴花冠,胸佩璎珞,面相端庄,举止安详。其身后,各有菩萨、罗汉、天王、神将、侍从等。
(高平·开化寺壁画《祈安图》)
高平·开化寺年代:宋代
位置:高平市东北的舍利山麓
开化寺是一处典型的佛教寺院,初创于北齐武平二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寺中大雄宝殿东、西、北三面墙壁上的壁画,创作于北宋绍圣三年,是我国保存面积最大的宋代寺观壁画,三面壁画中,西壁壁画最为精美。众佛之外,还绘有渔翁、织女、官吏等各色人物及亭台楼阁等各种建筑。画面中的服饰、冠带、器皿、兵器、刑具等形象地反映了宋代的社会风貌。
壁画内容可看作是宋代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整个画面以大红大绿为主,在人物冠饰及画中建筑上,配以贴金,显得绚丽多彩,金碧辉煌。全画构严谨,笔力遒劲,人物众多,神情各异,却能形神兼备。
(高平·开化寺壁画《抢先见佛图》)
壁画布局,采用的是左中右式,或左右式。左右部分又以连环画式,表现故事画面内容。看上去满目珠玑,密而不乱,繁而不叠,错落有致。其场面宏阔,构图严谨,线条流畅而道劲,尤其是画面中用了沥粉贴金的特殊工艺,更显得金碧辉煌。画中对女性的描绘,精妙入微,妩媚秀丽,所绘人物冠带服饰都极为精美,是典型的宋代画风。
东壁和北壁的壁画因磨损模糊不清,西壁壁画分为3组,中间为《说法图》,描绘了转轮圣王遍访各处求佛法的情节。两侧为经文故事,描绘了华色比丘尼、善事太子本生经变故事的场景。关于华色比丘尼的故事最为精彩,主要有三幅,分别为《抢先见佛图》《恶徒盗贼图》及 《刑场图》。画面上,身穿绿袍,骑白马的官僚和一群狱吏,押着两个拴锁链、戴长枷的男女犯人奔赴刑场,实际上就是一幅宋代处决犯人的写实作品。
(高平·开化寺壁画《纺织图》)
描绘善事太子本生经变故事的壁画由10幅组成,其中有描绘太子巡游途中所见场景的《耕作图》《纺织图》《捕鱼图》和《屠沽图》4幅。《耕作图》画面中生动再现了宋代农民辛苦劳作的场景,画面中的农民驱牛扶犁耕地,鸦雀飞来啄食,生活气息浓郁。《纺织图》中的织女坐在织机尾部的长凳上正在织布,织机一侧插有木板,上面放置着一盏照明灯。
(高平·开化寺壁画《太子荣归图》)
《太子荣归图》描绘太子入海求珠遇难,双目失明,后得神医复明后荣归,国王和王后惊喜万分,文武群臣皆来祝贺。画面上宫殿楼阁高耸,群臣持笛于阶前恭贺,官娥彩女和仪卫分侍两侧。宋代宫吏的冠戴服饰典制与太原晋祠圣母殿内宋塑帝后侍女的装束几无二致,堪称宋代宫廷人物衣冠的缩影。
(朔州·崇福寺壁画《吉祥天女》)
朔州·崇福寺年代:金代
位置:朔州市朔城区旧城内东街北侧
朔州崇福寺为三大辽金佛寺之一,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由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敕建造。殿楼布局主次分明、严谨精巧、内涵大气,五进院落,坐北朝南,汇聚了北魏、辽、金、元、明、清等各代的建筑、彩塑、石雕、壁画许多艺术珍品。
特别是弥陀殿的琉璃脊饰、雕花门窗、巨幅匾额、彩塑佛像、镂空背光、大幅壁画等集中了金代文化与艺术的精华,被誉为“金代五绝一宝”,虽经历代风雨寒暑,至今仍光泽灿烂。弥陀殿是崇福寺主殿,气势恢宏,古朴雄厚,摄人魂魄,保存了初建时的建筑与壁画,是一个富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古代文化宝库。
(朔州·崇福寺壁画)
为单檐歇山顶,弥陀殿内的塑像,分布在长跨四间的大佛坛上,主像结跏叠坐,中为弥陀佛,左为观世音善萨,右为大势至善萨,佛教称为“西方三圣”。主像两侧塑胁侍菩萨四尊,身式微曲;台前两角有两金刚侍立,威严雄健,怒目圆睁,好像在履行各自的护法职守。
殿内四壁满绘金代壁画,以题材为说法图,人物衣着华丽,姿态各异,线条细腻,静坐壁上观看凡间缘起尘落,上方为飞天,翱翔于五彩祥云之间。东西两壁和后墙以十躯高大的佛像构图,南壁以三佛三菩萨和千手千眼观音为主题。画像中佛和菩萨面目清秀,但嘴角却留有两撇小胡,引人遐想。
(朔州·崇福寺壁画壁画)
南壁西尽间画千手千眼十一面观世音菩萨像,高4.68米,几乎布满整壁。观世音面相圆润慈祥,除头部两侧置有佛像,顶上五层佛头叠如花冠。此像披帛伏背,璎珞如织,腰系罗裙,展带从腹前垂于膝下打结,流畅而自然。
头上云气之中置莲台一座,弥陀佛结跏跌坐于其中,呈西方圣主之庄严。观世音众多的手臂处理得条理井然,耐人寻味。胸前六臂拱手呈合掌状,腹前十八双手臂,除了托钵者,多数垂于两侧,各式各样,无一雷同。
(朔州·崇福寺壁画)
身后手臂叠置,形成一个庞大的圆形扇面,手内各置一眼,或圈睁、或欲合、或竖向、或横卧,皆作视人之意,每手都擎法器,星辰日月,龙楼宝盘,刀戈剑戟,琴棋书画等应有尽有,千变万化。整体彩绘好似一幅佛境的立体画卷。
(应县·佛宫寺壁画)
应县·佛宫寺年代:辽代
位置:应县城内西北隅
佛宫寺最初建于五代晋天福年间,是辽代萧氏家族的家庙,后来成为皇家寺院,是先有寺后有塔,应县木塔就在寺内。寺院的布局简单,主轴线依次有牌坊、山门殿、释迦塔、第一景等建筑。寺院的木制牌坊古色古香,建于清代,四柱三门,斗拱密致,楼头脊端雕有瑞兽,中门上悬“浮屠宝刹”的匾额。
应县木塔,又被称为“天柱”,是一座位于应县城西北隅的佛宫寺内的木塔。它高达67.31米,引人注目,拔地擎天,蔚为壮观。应县木塔不仅是一座塔,更是一座塔楼,底层直径有30.27米,几乎是高度的一半。
(应县·佛宫寺壁画)
应县木塔以“佛宫寺释迦塔”之名闻名于世,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也是世界上最古高的楼阁式木塔,被誉为“天下第一塔”。应县木塔的历史悠久,是辽兴宗仁露皇后为了彰显“一门三后、一家三王”的累世功勋并为亲人析福而建,同时也可用于军事守望。它由田和尚于辽清宁二年奉救募建,金明晶四年曾予增修,元延祐七年由荣禄大夫平章政事阿里伯奉敕监修,之后的明正德三年、清康熙六十一年、清同治五年均有修缮。
应县木塔内各明层内都有塑像,共计26尊。其中一层回廊内佛坛上有一座高约11米的释迦牟尼金身塑像,保存完好,塑像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塔内壁画也是木塔的亮点之一。
(应县·佛宫寺壁画)
其中第一层塔内的泥塑释迦佛像周围及内槽南北门两侧的壁画面积就达304.65平方米,高12米的塑像四周还绘有6尊高达8米的坐佛,顶部的两侧还绘有飞天,南北门两侧绘制的是金代四天王像,威武雄壮。门楣迎风板上还各绘有3幅《供养天女》,极具风采。
应县木塔的价值不仅在于其雄伟壮观的建筑和精美的艺术作品,更在于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式结构塔,结构奇妙、造型独特,而且塔内保存了一批世所罕见的奇珍,壁画、彩塑和匾额都堪称稀有。历经岁月洗礼,应县木塔仍屹立不倒,成为世界奇迹,展现了中国古建筑的魅力与智慧。
(此图所绘为释迦太子降生的场景。太子脚踏莲花,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周围金光笼罩)
繁峙·岩山寺年代:金代
位置:繁峙县城南峪口五台山北麓天岩村
岩山寺原名“灵岩寺”,创建于金代年间,元、明、清各代屡有修葺。岩山寺坐北朝南,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寺内正殿已毁,现存建筑主要有文殊殿、伽蓝殿、地藏殿、马王殿等。其中,文殊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
殿内保存有金代彩塑水月观音、胁侍、天王和文殊坐骑等。水月观音面额丰腴,衣带飘洒,若乘风翩翩欲飞。寺内青松郁郁,古殿峻峨,仿佛镶嵌于山野的璀璨明珠。其中文殊殿建于金大定七年,其殿的台基、柱子、墙壁、栏额、普柏枋、门窗及佛坛、塑像仍是金代原物。
(繁峙·岩山寺壁画)
岩山寺文殊殿的壁画内容以佛教经传故事为主题。西壁所绘为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东壁描绘了养生太子割肉孝敬父母的故事;北壁绘制了一组塔寺和五百商人航海遇难,罗刹女营救他们的故事;南壁绘有楼阁人物和供养人像。
画面中,有头戴冠冕、身着长袍的王子,焚香祈祷的王后;有嬉戏玩耍的儿童,酒楼市井里的说唱卖艺者;还有撑伞的、捧鸟笼的凡夫俗子,嫣然一幅幅生动的古代宫廷生活图、古代市井图。
(繁峙·岩山寺壁画)
豪华宫殿、楼阁、古塔、作坊、民居各类建筑应有尽有,无不体现出画师高超的技艺。反映了当时皇室君臣之间唯命是从、等级悬殊的社会现实。另外,帝后生活的奢侈、侍女昼夜不停忙碌、宫中饮食歌舞的情景都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刻画。
南隅上的酒楼市井图,酒楼高85厘米,外侧酒帘高悬。其位于净饭王宫城南门外,古松曲伸,河水淡流,周饰勾栏,四面敞廊,形如方亭。楼内备有桌,门外挂有招幡,上书“野花钻地出,村酒透瓶香”,用以招揽过路游客。
(繁峙·岩山寺壁画)
在楼内品茶饮酒、说唱卖艺、凭栏赏景者甚众,其中一女子居于楼内中心,乌发卷曲,身体微向前倾。正在演唱,酒楼门外为商贩云集的市场,正在叫卖的众多小贩布满街头,或推车,或挑担,或手提,或摆摊。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有的在为妇孺斟食,有的在为顾客伏案切肉,有的提着两条大鱼回家,有的为主人撑着伞,有的手提鸟笼,有的头顶盛着食物的罐子。另外,还有盲人、官贵、婴儿、僧侣等。这种世俗场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永济·永乐宫壁画)
永济·永乐宫年代:元代
位置: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
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原在山西永济县永乐镇,相传为道教祖师之一吕洞宾的故宅,唐时将其建为吕公祠,宋金改祠为观。元中统二年毁于大火,后又在原址上新建了纯阳万寿宫,通称万寿宫。1959 年,因黄河水利工程全部建筑和壁画整体迁移到芮城县龙泉村五里庙附近。
永乐宫的魂魄在壁画。永乐宫的四座殿宇内,绘有精湛优美的元代壁画,面积达960平方米,这些壁绘画技高超,题材丰富,是珍贵的艺术遗产。
(永济·永乐宫壁画)
纯阳殿描绘吕洞宾降生的壁画中有两重院落,中心部位表现吕洞宾降生后于盐中洗浴,周围五彩缤纷,天空一对白鹤翱翔于祥云间,门外行人仰天惊诧。据《道统录》云:帝君姓吕名岩,字洞宾,唐河中府永乐县人士。祖为礼部侍郎。
生四子:温、恭、俭、让,帝君让之子。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巳时,众见有一白鹤白天飞入房中,母正梦,亦惊觉。即时帝君降生,异香满室,经日不散。长大有道骨仙风,不婚娶,常慕清虚,不好花饰,幼有仙道志矣。
(永济·永乐宫壁画)
纯阳殿的整面以52幅连环画的形式,将吕洞宾自降生到成仙的故事悉数展现,称《纯阳帝君仙游显化图》。壁面于元至正十八年绘制,面积达193平方米。画面山水相间,云雾为隔,树石互限,画面有亭台楼阁、山野村舍、圆林茶馆、宫殿庙宇、酒肆旅店、医馆私塾等,人物有达官显贵、学士商贾、农丁走卒、饿夫乞儿等。
可以说是一幅公元13-14世纪中国社会生活的缩影。壁画人物下笔奔放,墨色淋漓,以极洗练的线条,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神态、内心活动。景物中的山水树林,虽为隔为限,为阻为截,却将各故事情节上下前后贯穿联结,毫无生硬拼凑之感。
(永济·永乐宫壁画)
纯阳殿壁画中题有画工张遵礼、李弘宜、田德新、曹德敏、王士彦、王椿、张秀实、卫德等八位画工的姓名,他们同为禽昌(今山西襄汾)朱好古门人。
《诞生成阳》在重阳殿东壁。绘王重阳诞生故事,画面上方五色光芒照耀,真实反映了婴儿诞生的各种活动,充满生活情趣。画中除少许神化的描绘外,具体地描写了产妇临产前后,喜气洋洋中洗婴、备汤浆,贺客临门等情景。面面中除却屋顶祥光外,又加了送子后驾云归去的仙女一组三人。
(稷山·青龙寺壁画)
稷山·青龙寺年代:元代
位置:稷山县城西四千米马村西隅
青龙寺由工部尚书王政奉敕而建,始建年代为唐龙朔二年,翌年改名。元、明、清各代多次重建、修葺和补绘。青龙寺坐北向南,沿中轴线的建筑依次为山门,腰殿,同时又分为前院和后院。前院东侧有十王殿。腰殿两面三刀侧有祖师殿和无名殿;后院有东西厢房,北殿两侧的伽蓝殿和护法殿。
腰殿是整个青龙寺内壁画中的精华,腰殿130余平方米的四壁墙面上,汇聚了300多个人物形象,佛、菩萨、梵天帝释、天王金刚、紫微大帝、阎王判官、帝王将相、贤臣烈女等三界众多神祇人物,按尊卑排列组合,安排在“天地人”三段世界里,画面布局考究、人物形象刻画精细,构成了一幅宏大的水陆壁画。
(稷山·青龙寺壁画)
腰殿塑画总体的布局错落有致,分为上中下三层,下层神像高不足一米,位置与常人视线持平。人物虽多,却繁而不乱,人体比例适度,造型优美,形象生动,衣饰飘然,栩栩如生。无论是高大的佛、菩萨,还是奇异怪诞的明王,微小可笑的侏儒以及阴曹鬼卒,都表现得含蓄流畅。
刚柔相济,线条劲健有力,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洋溢着鲜明的节奏,古朴典雅。人物编排,多是以三五人为一组,每组人物面部和服饰的色彩富于节奏感。人物面部的色彩处理中,以红、白、黑、绿为基调。画面中祥云与火焰的描经,线条迂回,盘旋流畅,动态十足,有飘逸感。
(稷山·青龙寺壁画)
殿内西壁人物分层依次排列,上为三世佛和礼佛图,下为道教万神图;北壁上为十八罗汉,下为十殿阎君、六道轮回、天龙八部等;东墙壁画因年久失落,难以辨别。壁画上的人物标注得十分清楚,三界诸神,头戴各种冠冕的帝王、文武大臣及皇后、女官等像,个个神态生动,不得不让人惊叹画匠功力之深。
(洪洞·广胜寺水神庙壁画)
洪洞·广胜寺水神庙年代:元代
位置:洪洞县城东北17千米处的霍山南麓
广胜寺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初名俱卢舍寺,唐大历四年五月二十七日,汾阳王郭子仪奏请在旧寺故址重建寺院,并改名广胜寺。所调“广胜”,即“广大于元,名胜于世”之意。元大德七年地震毁坏后重建。明清两代又予补葺,始成现状。
全寺分上下两寺和水神庙三处。上寺在霍山之巅,下寺在霍山之麓,水神庙位于下寺西侧。上寺为一长方形院落,沿中轴线往北由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毗卢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厢房、廊庑组成。
(洪洞·广胜寺水神庙壁画)
下寺大佛殿,亦称后大殿,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全殿满绘壁画。1929年,寺僧贞达勾结当地豪绅李宗钊以价款修葺寺院为名,将两山壁画以1600元银洋的价格盗卖出国,仅残存的东墙壁上部有16平方米的画面,名为《观音菩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画工精细,场面广阔,人物左顺右盼,栩栩如生,为建殿时所作。1971年修复时已从壁间揭下,藏于广胜寺文物库内。
水神庙便是祭祀霍泉神的风俗祭祀庙宇。庙分前后两院,由明应王殿、山门、仪门和厢房组成。水神庙初创于唐,现存建筑为元延祐六年重建。从现存金贞元元年《董村重修太上佛神庙志》碑文记载可知,广胜寺下寺在宋金时期曾为道教庙字,以后逐渐演变为佛寺,因而水神庙虽为道教庙宇,却一直由下寺佛僧管理。
(洪洞·广胜寺水神庙壁画)
壁画内容丰富,是我国民间信仰、神话、戏剧、世俗生活方面的杰作。西壁与东壁正中部分的《祈雨图》和《行雨图》是殿内的两幅主题画。《祈雨图》中,明应王居中,头戴通天冠,身着绛纱袍,腰系玉带,足蹬乌履,端坐于龙椅之上。两侧文武官吏恭立,宫妃贵后窃窃私语,神兵鬼卒,青面獠牙,殿阶之下一官员手捧祈雨文跪于其下,祈求明应王恩赐润苗之雨的降临。
《行雨图》描绘行雨之后,大功告成,班师回朝,水神明应王归位,前有瑞禽悠闲地理翅,后有祥云缭绕,尽显祥瑞。树枝摇曳,大雨天降,连远处的广胜寺上寺的十三层宝塔和庙宇也宝光四射,随行人员惊诧、喜悦、不解和钦佩之情溢于言表。
(洪洞·广胜寺水神庙壁画)
北壁东壁为《王宫尚食图》。画膳房一隅,中置条案,有侍女九。六捧盒执壶送食品,一手持鹤羽而立,二调理火炉,其中一人蹲地,一人左手提壶,右平举襟遮盖头脸,以防止炉灰扑面,虽在宫廷,却是家户小趣。人物发簪、衣饰,承袭宋风。
(浑源·永安禅寺壁画)
浑源·永安禅寺年代:明代
位置:大同市浑源县东北鼓楼北巷
永安寺,又称永安禅寺,俗称大寺,坐落在恒山脚下的浑源县城里,始建于金代,历经多次重修,其主殿传法正宗殿为元代建筑,其余皆为明清补建。永安寺院落平坦,布局严整,殿宇巍峨,古朴壮观,坐北面南,呈长方形,原有规模宏大,现后部已毁。全寺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布置。现存山门、护法天王服、传法正宗殿及配殿。
传法正宗殿于元延祐二年在金代大殿基础上重建,面阔五间,进深六橡,单檐庑殿顶。梁架用材、斗拱制作皆仿金代规范。殿内明间增设天花和藻井,制造精巧。殿内四壁绘满水陆画,总面积有164平方米。北壁一字排开画十大明王,其余三壁分上中下分层布列“人神行进图”,诸神皆以组列队,工整有序。全寺壁画计有儒、释、道等各类人物共882个。
(浑源·永安禅寺壁画)
天界诸神、人间帝王、百姓与十八层地狱厉鬼在这里的壁画上都有体现,永安寺略有斑驳的墙壁上有细腻、精美而诡异的壁画。有神态凶恶,奇形怪状的十大明王画像和东西两侧墙上和殿门两旁则画着佛道合一的诸神画像。
据说明王为使世人醒悟痴迷,常以狰狞面目出现,以使人迷途知返。在传法正宗之殿内正北面北壁上可看到一明王,蓝颜赤发,面目狰狞,但其双手做揭开自己面皮状,显示撕开面皮后露出的是一副大慈大悲的神容。
(浑源·永安禅寺壁画)
东壁和东南壁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是天界四天王和日、月、金、木、水、火、土诸神;中层是天干、地支,二十八宿及北斗诸君神像。
下层是人间帝王,文官武将,黎民百姓、僧道,以及先贤烈女、孝子贤孙等。西壁和西南壁的上层为五岳帝君,四海龙王,以及五湖百川,风、雷、雨、电诸神;中层是十殿阎君,以及阴曹地府诸官;下层是十八层地狱及人间因天灾人祸而横死的厉鬼群像。
(阳高·云林寺壁画)
阳高·云林寺年代:明代
位置:阳高县城内西门南侧
云林寺又名云林禅寺,俗称西寺,座落在阳高城内西门南侧。建于明代,由皇帝下诏而建。该寺本身的价值在主殿三面殿墙的壁画,至今保存完好。大殿正面明间和次间十二扇隔扇一字排开,阁心窗棂图案纹饰繁复不雷同,雕工技艺高超,也是难得的古代木雕精品。
现存大雄宝殿、天王殿和配殿。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平面呈长方形,单檐庑殿顶,坡度较陡,用材断面合理,纵横构件连接牢固,巧妙地把力学与美学结合起来。殿内柱同配列为金箱斗底槽的变体,殿堂和厅堂混合结构形式。对柱网的排列习用了移柱减柱法,突出了佛坛的位置。
(阳高·云林寺壁画)
大雄宝殿三面殿墙满绘壁画,计123组,共120平方米,为水陆壁画图式,以北水陆仪轨进行绘制,但正位神祇的位置并未按一般水陆壁画样式进行正面呈现,而是根据建筑的布局融入整体画面当中。线条遒劲有力,转折舒展之间将人物、服饰、器物、花鸟走兽进行了准确的表达。
画面人物众多,形态各异,有的慈眉善目,有的狰狞可怖,有的端庄娴静,有的顾盼应答,栩栩如生。壁画构图严谨,工精细致,每幅作品线条粗细有致,浓淡分明,笔力道劲,婉转自如。色彩沉稳大方,朱红石绿,重彩平涂,立粉贴金,金碧辉煌,整墙青绿色基调折射出宋元壁画之遗风。是晋北寺观壁画中的精品,同时也是明代壁画的典范之作。
(阳高·云林寺壁画)
大殿北墙的壁画由大殿北门隔开,分东西两侧,每侧分上中下三层,以佛、菩萨、十大明王为主题,对称构图,左右依次排开。大殿南壁也就是主佛像的后壁,墙上的壁画为《四海龙王礼圣容》。
画面中央是观音菩萨坐像,丹凤眼微微睁开,身着墨绿色绫罗纱衣,下身着朱红色裤子,端坐于莲花中,姿态悠闲。观音菩萨两侧分别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还绘有狮子和白象。此外,还绘有两位龙王,一位为络腮胡、丹凤眼,另一位眉头紧锁、双目圆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阳高·云林寺壁画)
东西壁为规模宏大的水陆壁画,同样分上中下三层绘制,堪称众多神祇的“大合照”。画面中,神祇脚下的颜色为石绿,他们宛如行走在绿意盎然的草地之上,而头部则是青蓝色,天空的纯净蔚蓝立即遁入眼中。
云林寺壁画运笔细致,佛的庄重肃穆、菩萨的端庄慈悲、明王的愤怒威猛、帝王将相名儒高僧的智慧豁达及孝子贤孙的谦恭礼让,都被描绘得入木三分、恰到好处。此外,花卉竹石等线条洗练,尤其是梅花、竹石作为单幅画面出现,是极为罕见的画法。
(新绛·稷益庙壁画)
新绛·稷益庙年代:明代
位置:运城市新绛县阳王镇
稷益庙,坐北向南,创建年代不详,据碑刻记载,元至元年间重修,明弘治年间、正德年间均有扩建和重修。现存主体建筑为明清遗构。一进院落布局,轴线上原由南向北依次建有戏台、献殿、正殿,东西两侧建有翌室及廊房,现仅存戏台、献殿基址及正殿。正殿,明弘治十五年重建,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梁架局部尚存元代规制。
现存舞台、正殿为明代建筑,舞台五间,单檐歇山顶,周檐大额枋,台口近十米,梢间空间较大。正殿五间,三彩琉璃瓦顶。殿内东南西三面满布壁画,面积130平方米,墅画保存完好,东西两壁以台阶式布局,整个壁画绘有人神四百余。
(新绛·稷益庙壁画)
殿内东、西、南三壁上壁画为“朝圣图”,画面内容依据中国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描绘了三皇、大禹、后稷、伯益等征服自然、造福人民,受百官朝拜、万民敬仰及各方神祗,内塑像已毁。人物山水画以工笔重彩绘制,着色以青、绿、红、白为主调,南壁稍间上方有明正德二年画师题记;戏台为清代建筑,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梁架为五架梁前后用三柱。
壁画祭祀主体为“三圣”。东壁“三圣”为黄帝、伏羲、神农,西壁“三圣”为大禹、后稷、伯益。环绕主体神,兼绘文武百官、农民朝圣、稷益传说、烧荒狩猎、伐木耕获、山川园林等故事,是画在墙壁上的一部农业史。
(新绛·稷益庙壁画)
稷益庙壁画为明代所给,色彩方面继承元代壁画遗风,以墨线勾勒人物服饰,多使用朱砂着色,间配石绿、石青、白色、黄色,注重人物冷暖色彩搭配、对比和映衬,寻求变化,鲜艳而不失协调,随类敷彩,体现了强烈的质感。
为加强画面的主次关系构成节奏变化,又在青绿色块上穿插白、黄、朱、金,以及三青、四绿等小亮色,使画面充满跳动感,增加了立体感和装饰感。在线描方面,继承了元代壁画风格,笔力雄健,结构紧凑,长于写实,爽畅流动,圆润光滑,墨色统一。线条的粗细多变化,布局安排具有层次。
(新绛·稷益庙壁画)
正殿东壁下禹,描绘伯益亲临山中,授民烧荒符猎。山上正放火烧荒打猎,山下一吏正向伯益报告。山间火光冲天,鹿奔蛇窜,受惊野兽跃下山崖,涉水过河,已过河岸的两只麋鹿正回头张望。远处山涧几只猴子,正惊恐观察。对面山林一对猛虎受困,一猛士正拉弓欲射,众武士则手执刀剑相呼应。
还有一群行进在朝圣队伍中的农民,牢牢捆缚着一只蝗虫作为朝圣祭品,多种类型的面部表情与动态的精彩刻画,使农民对害虫的痛恨之情跃然而生;而对“蝗虫精”的表现,则采用拟人化手法,对其丑思形象作了大胆绝妙的艺术夸张,令人望而生畏。而蝗虫被捉后恐慌之态的淋漓尽致表现,则显示了民间画师非凡的想象力。
(繁峙·公主寺壁画)
繁峙·公主寺年代:明代
位置:五台山北灌繁峙县杏园乡公主村
公主寺系五台山北台外九寺之一,据《清凉山志》载:魏文帝的四女儿信诚公主曾在此出家修行,且兴建佛殿讲堂。因此,公主寺最早为皇家敕建寺院,同时也是五台山建造最早的寺院之一。但在以后的年代里,屡遭战乱,多次被毁。至明代,公主寺从原址山寺村迁于今址。清初,成为五台山塔院寺的下院。
公主寺有山门、过殿、大雄宝殿、后殿等建筑,每个小院都各建有一座戏台。过殿内正中有释迦牟尼坐像,左右各是帝释天像与大梵天像,背后是观音菩萨像。过殿四周还塑有文殊、普贤菩萨像及十八罗汉像。塑像上方皆为悬塑,有山水人物、亭台楼榭,形态逼真、色彩鲜明。如今的公主寺旁边还有一座附马庙,传说是公主的丈夫出家修行的地方。
(繁峙·公主寺壁画)
公主寺内现存珍贵的明代彩塑、大面积壁画和悬雕,皆是明代中期的艺术瑰宝。所有塑像的彩绘和壁画的珠冠、法器、盔甲、兵器、衣褶等均采用沥粉贴金,使满堂彩塑、壁画精致华丽。尤其是水陆壁画,保存完好、造型特异、笔意双绝,堪称“山西明代寺院壁画的顶峰之作”。
公主寺大雄宝殿内后壁和两面山墙上,绘有水陆画一堂,为明代作品。壁画内容为儒、释、道三教神祇、民间信仰神及历史人物,可分成90多组,绘制了480多位神、鬼、人,造型严谨,设色艳丽,极富装饰性。
(繁峙·公主寺壁画)
壁上各色人物三五成群、疏密相间,既自成体系,又彼此联系,将儒释道三教融为一体,构成了诸仙礼佛、众神赴会的宏大场面。东壁以卢舍那佛为中心,四大菩萨分列左右,周围环绕天王、金刚、帝释梵天等神祇形象。
西壁画面呈“凸”字形,上方第一和第二层的前半部分,属于华严体系中的诸多菩萨。第二层后半部分,佛左侧以地藏菩萨为首,引领十八典狱众,还有第三层后半部分的地狱道鬼神、亡魂等赴会。墙壁两侧还绘有星宿神、三官神等道教神祇赴会。整个大雄宝殿内的壁画人物,服饰、样貌、神情、动作皆各有千秋,而又不失互相联动,整个画面富有灵动性和故事感。
(太原·多福寺壁画)
太原·多福寺年代:明代
位置:太原市西北崛围山之巅
多福寺,建于唐代贞元二年,原名崛围教寺,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之一。宋末毁于战火,明洪武年间重建,为晋王宗室的重要礼佛之所,弘治年间改名多福寺。后多次重修,现存山门、钟楼、大雄宝殿、文殊阁、藏经楼、东西垛殿等殿字七处。
大雄宝殿为主殿,规模宏伟,并有壁画84幅,为明代遗物。壁画完工于明天顺二年,所绘为释迦牟尼本行经变故事。是释迦出生、成长、出家、修道、醒悟、成正觉、度化世人,直至涅槃等一生经历和行为的叙述。
(太原·多福寺壁画)
整体布局以连环画形式自东向西逆时针环布,画面人物,除帝王、皇后、宫娥、侍女外,尚有文官、武将、天王、力士、金刚、鬼卒等。其神情姿态或喜、或怒、或善、或恶、或慈祥、或沉静、或凝神、或开朗,皆随本行经变情节而变化。
画面上人物形象因身世、地位、经变情节的演化而各具特色。帝王权高位显,气势威严。摩耶夫人身为皇后,衣着冠戴富丽豪华,神态持重安详,举止大方,喜怒含而不露。
(太原·多福寺壁画)
宫娥侍女或持宫扇,或捧月斧,或扛羽帚,或引太子沐浴,或扶皇后就坐,小心翼翼,恭谦微谨,窈窕的身材、舒展的情态给人以感染力和亲切感。许多官宦臣宰衣着规范,神情持重,举止瑞庄。以工笔重彩形式绘制,采用沥粉贴金工艺,设色浓丽。画面以青绿格调为主,兼施朱、赭、黄、白等色。
结束语山西寺观壁画,千年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从唐初到民国,壁画内容多样,涵盖儒、释、道及地方民俗,展现着古代生活的图景。这些壁画作品,将地域的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高度融合,呈现出灵动鲜活的魅力。
壁画中的珍品,如五台山佛光寺的唐代壁画、平顺大云院的五代壁画、应县木塔的辽代壁画、高平开化寺的宋代壁画、朔州祟福寺和繁峙岩山寺的金代壁画,都是中国壁画宝库中的艺术奇葩。
其中高平开化寺壁画面积大、画工精美、内容丰富,应县木塔底层迎风板上的供养人画作为契丹高手所画,是辽代绘画中的罕见精品。繁峙岩山寺金代壁画则由68岁的宫廷画家所画,画工考究、精湛,可与卷轴画媲美,被专家誉为“墙壁上的清明上河图”。朔州崇福寺的千手千眼观音构图巧妙、笔法流畅,手臂多达900多只,为寺观壁画中的孤例。
元代壁画以永乐宫壁画为代表,稷山青龙寺、洪洞广胜寺水神庙的元代壁画也是珍品。即使在明清以后,壁画创作开始走向衰落,但在山西寺观壁画中仍留下了许多精品,如新绛稷益庙、汾阳圣母庙、繁峙公主寺的明代壁画和霍州圣母庙的清代壁画,为明清壁画画上了辉煌的句号。
总的来说,山西寺观壁画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为我们了解历史、文化和宗教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些珍贵的壁画作品,是中华文明千年来积累的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值得我们去珍视和传承。
星说旅游,一个“披挂上阵”的“旅游人”。
旅行并不是急行军,有时要学会放慢脚步,细细体会这里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味道。这种味道是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漫步在街头巷尾,去学习、去体悟。
旅行不仅仅是看景、释放压力,更多的是要有所收获、有所感悟。也许你还在为繁忙的工作而抱怨,也许还在为生活琐事、感情纠结而烦闷,此时,不妨想一想:生活中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吗?
生活中的每个人,不论是谁,如果想要获得就要付出努力,就像勤劳的石匠与其妻巧手绣娘一样。换句话说,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一个人不想付出,那就不可能有收获。因此,少一些抱怨,少一些烦躁;多一些感恩,多一些理解,生活的路自然越走越宽阔,而你也会得到更多的快乐。
内容仅为个人见解,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期待各位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