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子阿炳,是一个无锡的流浪艺人,他一生穷困潦倒,出身卑贱。甚至在好好年纪沾染了许多恶习,抽大烟、逛窑子、败光父亲留下的所有家产,他那双眼睛更是因为染上梅毒而瞎。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放任自己堕落的败家子,却被称为中国版“贝多芬”。
那么,他究竟有什么才华能与贝多芬比肩?他又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来的作品?
悲惨的儿时阿炳,这位身世坎坷却充满传奇色彩的音乐家生于1893年。
然而,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是,他从一出生就不被世俗所看好,甚至可以说是备受冷眼和唾骂。
那时,阿炳的母亲吴阿芬刚结婚不久,但是不幸的是,丈夫身染恶疾,驾鹤西去,可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家中的很多人都认为是吴阿芬克死了丈夫,所以备受大家冷眼。
在家中举办超度法事时,吴阿芬和道士华清和,也就是阿炳的父亲相遇了。
在华清和的世界里,他见惯了世间的悲欢离合,对于世俗的偏见和指责早已习以为常。当知道吴阿芬的遭遇后,华清和选择了用温暖的话语安慰她,这让她对华清和的好感倍增。
而相处之间,华清和的心也被吴阿芬深深触动,两人之间的感情逐渐升温,他们的关系不能被人发现,更不可能得到世俗的祝福。
然而,令两个人措手不及的是,吴阿芬怀孕了,于是1893年,阿炳就在崇安寺雷尊殿旁的一个简陋的房间里呱呱降生了。
自然,阿炳的到来没有给两人带来丝毫的喜悦,反而成为了不祥之兆和灾祸的源头。毕竟吴阿芬是寡妇,尤其在被人数落克夫之后又莫名其妙生了孩子,她成为了很多人唾弃和辱骂的对象。
吴阿芬无法承受外界压力,她忍受不了克夫、荡妇这样的羞辱和指指点点的词汇。最终,在生下阿炳不到三年,最终自行了断,含恨离世。
虽然阿炳有亲生父亲,但是他的生活照样悲惨艰苦,他不能留在父亲身边,因为华清和所在的道门规矩森严,按常理他们不能娶妻生子。
否则按照规矩,华清和不仅要受惩罚还会被逐出师门,所以阿炳自始至终都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
于是,孤苦伶仃的阿炳只能被送到老家,交由婶母抚养。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但是大家都知道他是个没有爹妈的孩子。
好在,阿炳年仅八岁的时候,命运出现了转折。
人生迎来一丝阳光当时正逢龙虎山的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下山到民间巡游。在那时,华清和跟随师傅也在随行人员之中。
当一行人到达无锡时,华清和便巧妙地以“收徒”之名,将被寄养的阿炳收入门下,带回雷尊殿自己的身边,还恳请天师张恩溥赐予阿炳道名“华彦钧”。
自此,阿炳终于不用寄人篱下,他开始以龙虎山小道士的身份,留在了华清和的身边学习生活。
尽管华清和终于想尽办法将亲生的儿子接到自己身边,但考虑道门规矩,他仍然不敢公开他们的父子关系,也没有向阿炳有过任何透露,两人一直是以师徒相称。
对于阿炳来说,当时的他丝毫不敢想象,眼前这位看似慈祥的老道士,竟是他真正的亲生父亲。
华清和对阿炳的疼爱无微不至,却也伴随着一份深深的严格。
言传身教华清和,这位精通音律的大师,以“铁手琵琶”的美名远近闻名,尽管他门下弟子众多,但刚刚拜到师门的阿炳总是能享受到一种别人无法得到的特别关照。
对于阿炳来说,最喜欢的乐器就是二胡,阿炳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毅力去练习。
但是尽管阿炳很是努力练习,可师傅的要求依旧非常严格,其他学生练习乐曲至十遍,阿炳却往往要重复二十遍甚至更多,有时候都累的抬不起胳膊,琴弦上常常沾满血迹,他才得以稍作休息。
这样的严格要求,让阿炳的很是苦恼,但是他心里知道:是师傅特别看好自己,关照自己。
他的师兄弟们经常为他抱不平,认为师傅对他的要求过于苛刻,毕竟他还只是个孩子。然而,华清和心中自有分寸,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将自己毕生的技艺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阿炳。
毫无疑问,华清和的这种教育方式,锤炼了阿炳的技艺。
阿炳时刻铭记师傅的教诲,并将其融入自己每一个音符的演绎之中。更令华清和欣慰的是,除了对乐器的精湛技艺,阿炳的嗓音也清亮悦耳,能完美地诠释曲调中的每一个细节。
华清和逐渐发现了阿炳身上那份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态度,将音乐视为阿炳赖以生存的重要技能。
师徒二人,一个愿意毫无保留地传授,一个则怀着满腔热爱努力练习。华清和将自己毕生的音乐知识和经验都传授给了儿子。也因此,使得阿炳在乐师中脱颖而出,每次演出都能以精湛的技艺惊艳四座,令人赞叹不已。
然而,眼看着日子慢慢好了起来,却被一个意外打破了……
成为孤儿在阿炳21岁那年,华清和突然病重,卧床不起,生命垂危。
在华清和的生命之火燃烧至尽头时,阿炳被叫到床前,他的心情复杂而沉重,他深知师傅的病情已经恶化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而此刻的召唤,可能意味着将有重大的事情发生。
阿炳走到床边,华清和用尽最后的力气,将阿炳拉近自己,声音微弱而颤抖地开始讲述阿炳的身世:那个深藏多年的秘密,终于在这个时刻被揭开。
阿炳听着,心中的震撼无法用言语形容,他从未想过,自己跟随多年的师傅,竟然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这个突如其来的真相,让他感到一阵眩晕,内心却如同翻江倒海,五味杂陈的滋味涌上心头。
华清和也感受到了阿炳的震惊与迷茫,然而,华清和并没有给阿炳多说的机会,这个刚认的父亲华清和便离开了人世,阿炳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哀伤与思念。
阿炳作为雷尊殿道士的一员,虽然身份不高,但琴艺高超,在外每场法事他也是重要角色,生活上颇为安逸。
可是尽管生活无忧,阿炳的内心却始终无法平静。他始终无法接受自己是私生子的身份,这个秘密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让他感到苦闷和自卑。
而且身世之谜,像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将他与周围的人隔开,让他无法真正地融入这个世界。
开始沉沦、放纵自我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下,阿炳开始放纵自己,沉溺于放荡不羁的生活中,阿炳开始沾染各种恶习,他沉迷于酒色之中,享受着短暂的欢愉与刺激。
然而,这些并不能填补他内心的空虚和孤独,他感到自己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牵引,不断沉沦在黑暗之中。
大烟的使他沉迷于那种虚幻的快感中,无法自拔。并且在狐朋狗友的带领下,阿炳开始穿梭在花街柳巷,寻花问柳。
不节制的生活和大烟的摧残,让阿炳很快就堕落下去,他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而且在放纵的欢愉之后,他染上了梅毒,最终眼部感染,导致逐渐失明。
他的生活从此彻底崩溃,再次被人们视为不详的人,依据道门规矩,阿炳被赶了出来,朋友以及道友对他避之不及,他成了街头的流浪者,孤独而凄凉。
风餐露宿的他每天食不果腹,成了一个瘦骨嶙峋的瞎子,让人们都避而远之,但是这时的阿炳不过才26岁,正值青春年华
于是,阿炳反思自己的生活,回想起师傅曾经的教诲和期望,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悔意。
被誉为“贝多芬”此后,阿炳坐在街头,用二胡诉说着自己的故事,他的曲子中充满了伤感与悲凉,每一个音符都像是他心中的泪水,流淌着无尽的哀伤。
每当阿炳在街头拉起二胡,那动人的旋律便如磁石般吸引着过往的路人。
不一会儿,他的周围便围满了人,大家都驻足聆听,尤其是曲调中蕴含的真实的情感,让他的音乐更加打动人心。
一曲作罢,无数人为之动容。他们被阿炳的音乐所感染,仿佛看到了他心中的世界。
阿炳在黑暗中找到了一束光,他的音乐传遍了大街小巷,每一个音符都像是他生命中的一段经历,或喜或悲,都凝聚在这悠扬的旋律之中。
他的曲子仿佛不再只是简单的旋律,而是他情感的宣泄,是他对生活的呐喊。听过他音乐的仿佛都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以及他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
瞎子阿炳的名字再次被人们提起,他不再被人称为不详,而是一个音乐能人,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家。
在阿炳四十岁那年,他的生活终于迎来了一丝温暖的曙光。
那一年,他结识了一位名叫董催弟的寡妇,并与她结为连理。她的出现,如同一缕春风,吹散了阿炳心头的阴霾,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新的色彩。
自从与董催弟结婚后,让阿炳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和关爱,也激发了他更多的创作灵感。
在董催弟的陪伴下,阿炳的音乐才华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他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神曲,如《二泉映月》、《听松》等。
这些曲目旋律优美动听,情感深沉真挚,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命运的不屈抗争,这些作品不仅成为了民间音乐的经典之作,更让阿炳的名字传遍了千家万户。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对阿炳不公,好不容易生活有了些许稳定,之前落下的肺病却再次袭来。
阿炳身体虚弱不堪,咳嗽不断,双手也控制不住的抖了起来,阿炳再也无法像从前那样流畅地拉动二胡。
好在他还会修乐器,能勉强维持他的生活,不过,生活的困苦和病痛的折磨让这位大师病情不断加重,最终离开了人世间。
阿炳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磨难,但他却用音乐诠释了自己的人生。
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才华,更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不屈抗争。
他的故事和音乐不仅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更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和生命的价值。
他的一生虽然短暂而艰辛,但他的音乐却永远流传了下来,成为了民间音乐的瑰宝。他的音乐却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即便如今,每当人们听到阿炳的音乐作品时,都会想起他那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音乐的执着追求。被称为中国的贝多芬,他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