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菲被称为中国“天才少女”。
她的父母文化水平较高,都从事文学方面的工作,而她自小就接触了不少文坛学者。
受家庭和周围环境影响,她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自小便喜爱文学。
自4岁起开始写诗后,她的人生仿佛开挂一般,诗歌接连被报纸刊登,出版个人诗集,13岁就被北大录取。
大学时期的作品,还被归纳到初中语文课目内。
但谁能想到,这位被大众看好的“天才”,在考入哈佛后,入籍美国,并枉顾父母的恳求,与53岁的导师展开了一段忘年师生恋。
锦瑟年华的她为何要入籍美国,跟53岁的老外结婚?
难道真如外界猜测,是为了美国绿卡吗?
天才少女的成长之路田晓菲是哈尔滨人,她家境优越,父母和长辈们将她视为掌中之宝。
虽然家庭情况较好,但她始终不骄不躁,从未松懈过。
受父母影响,她的学习成绩一直拔尖,每次考试几乎都是全校第一,是老师们都喜欢的优等生。
当同龄孩子还在享受童年时光的时候,她最爱做的事,却是独自一人看书。
在她看来,看书这件事情,远比“玩泥巴”来的有趣,她并没有觉得枯燥。
因自身足够努力,加之父母的培养,田晓菲自小时候起,便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素养,她考试所写的作文,总是会被老师拿出来当范文念给同学们听。
此时的田晓菲也仅仅是喜欢阅读和学习而已。
直到4岁这年,她被接到天津,找到了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梦想,开启了自己的文学之旅。
跟随父亲在文联大院的日子里,田晓菲对诗词产生了炽热的情愫,字还没有认全的她,开始尝试写“诗”。
有一次,田父无意间发现了她写的“诗”,虽然语句简单,但竟然很有深意,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实属不容易。
在一次聚会上,田父高兴的拿出女儿写的诗,向好友们展示。
好友看后建议,可以把这篇诗歌投稿给报社,说不定会被刊登,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鼓励。
田父是个非常注重女儿教育的人,随即便试着将女儿的诗歌进行了投稿。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这篇诗歌,竟真的被《天津日报》发表刊登!
“写得好!你比爸爸强!”
田父喜出望外。
在父亲的鼓励下,田晓菲开始明白诗词的含义,更加醉心于诗词编撰。
为了让女儿有一个好的“创作”环境,田晓菲的父母都参与了进来,用做游戏等方法让她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文学。
父母的教导,成为了打开田晓菲文学之路的钥匙。
因为父亲的关系,她开始逐渐接触圈内的文学大家。有的文学大家认为,她是个极具文学天赋的孩子,如果坚持下去,未来可期。
谁也没想到,还是个孩子的田晓菲,竟还能与这些大家成为忘年之交。
天津著名作家柳溪,便是她的“好友”之一。
在柳溪等作家以及父母的教导下,她随后写出了多篇优秀诗歌,并连续被报刊发表。
随着文学造诣的逐步精进,年仅10岁的田晓菲又先后印发了5本个人诗集,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少女诗人”。
进入天津13中学学习后,田晓菲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小学时,她就自学读完了初中的课程,所以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可谓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没有课业压力的她,更加专注于文学研究。
在中学时期,她便获得了一些相关荣誉,加之其诗歌接连出版,便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12岁那年,田晓菲到青岛参加夏令营,在过程中表现十分出色,并在夏令营表达了对北京大学的敬仰之情。
凭借出色的文学修养,田晓菲很快被一些名校注意到,这其中就包含了她向往已久的北京大学。
很快,北京大学西语系便给她寄来了录取通知书,她被免考录取了。
那时,田晓菲只有13岁。
她被破格招录,从中学直接升入北大的事情很快传的沸沸扬扬,各大媒体也紧跟热点争相报道。
就这样,田晓菲被大家冠上了“天才少女”的称号。
只不过这次,她的名气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人们对这位小天才,都寄予了深切的厚望,大家一致认为,田晓菲长大后必定会成为国之栋梁。
进入北大后,田晓菲非但没有任何优越感,反而事事勤恳。
她认为,能够进北大学习,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爱读书的习惯,自小到大,她都从未变过。大学期间,除忙学业和诗歌研究外,她待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
用她的话讲:北大图书馆有几百万藏书,而她所学的还不及万分之一。
她爱文学,也爱阅读。大学期间,为了表达对母校的挚爱,她还特意创作了名为《十三岁的机遇》的文章,作为送给母校的周年礼物。
而这份“礼物”,在后来被收录进了初中教材之中,被学生们学习,这也是她少年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天才往往都是有些孤寂的,虽然田晓菲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业和创作之路一直顺风顺水,但与周围同学的年龄差以及“天才少女”的称号,让她并没有能相处得来的好朋友。
直到有一日,她接触到了海子——一个在创作领域有名气的现代诗人。
这个人的出现,间接导致了她出国留学。
倘若当时没有出国,便不会遇见那位跟自己父亲一般大的导师,不会发生那段忘年之恋,也不会发生后面的事情...
海外求学遇真爱海子原名叫查海生,有着跟田晓菲相似的经历,15岁那年,他顺利考上了北大的法律系,也是一位“神童”。
但他却在大学期间,阴差阳错地喜欢上了与法律八竿子打不着的诗歌,并对此痴迷若狂。
因为痴迷创作,他起了笔名“海子”。
在短短7年时间里,海子创作出版了诸多作品,我们经常说的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便是他其中的一首抒情诗。
作为海子的诗迷,田晓菲得知导师与海子相识,便在导师的引荐之下,与其见了一面。
当时,海子在中国政法大学当老师。
两人年龄虽然相差较大,但因为有着类似的人生经历,同为年少求学,同样喜欢诗歌,两人见面后一拍即合,更将彼此视为知己。
两人十分欣赏彼此的作品,还经常互相捧着作品探讨。
海子的世界是矛盾且复杂的,他有着凡·高为创作疯狂的气质,又有着对世间的眷恋浪漫。
这种为诗所狂的性格,深深的吸引着田晓菲,对她来说,海子亦师亦友。
“如果你可以一直坚持下去,那么将来一定会有所成就。”
有了海子的激励,田晓菲觉得,诗歌是具有力量的,是美好的,是可以一直坚持下去的事情。
在她以为可以一直与海子在诗歌的世界畅游的时候,海子出事了。
是的,海子自杀了。
年仅25岁的海子,以卧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不得而知,海子自杀的真正原因,但可能他曾提及过的“倾心死亡”,是他对艺术的一种终极理解。
得知此消息后,田晓菲几近崩溃,原本对于文学坚定又充满期望的心开始迷茫和动摇。
此后的两年,田晓菲对写诗一事失去了信心,性格也沉稳了许多,她放下笔,继而选择了求学的道路。
后来,她远赴美国进修,考入哈佛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
期间,她邂逅了那个打乱了自己所有计划的男人——斯蒂芬·欧文,美国著名汉学家。
起初,对于这位53岁的导师,田晓菲只有敬重,却从未想过两人会发展成恋人。
欧文一直对诗歌比较感兴趣,并对此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看法,他还给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宇文所安。
1972年,欧文从耶鲁大学毕业,取得东亚系博士学位,并留校教学。
后来,他又到哈佛大学任职,在东亚系、比较文学系任教。
在哈佛大学,他以导师的身份,与田晓菲邂逅。
欧文认为,田晓菲就是他诗词中的东方女孩,他对她一见钟情。
在第一次见到这位东方女孩的时候,欧文就被深深吸引,此后便时常主动邀请她探讨文学创作内容。
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下,田晓菲逐渐放下了心中关于海子事件带给她的执念,重新拾起了笔创作。
读博期间,她接连出版了几本自己的书籍,译著了多部海外作品。
对于才华横溢的田晓菲,欧文则越来越喜欢,甚至产生了想与她结婚的念头。
但考虑到两个人的师生关系,他怕自己的唐突会吓到田晓菲,所以一直隐藏着自己的情感,直到田晓菲毕业。
欧文怕毕业后再也见不到心爱的女孩,便开始寻找机会向田晓菲求婚。
对于跟自己父亲年龄相仿的欧文,田晓菲一直都把他当做一个有共同语言、让自己敬重的老师。
所以,当欧文约她爬山的时候,她以为这就是自己毕业的一场告别仪式,没多想便答应了。
他们一路交谈,好不容易从山底爬到了山顶,在田晓菲大口呼吸着山顶的新鲜空气时,却不知,自己的导师正深情地看着自己。
下山的时候,欧文终于大胆的将自己一直隐藏的感情表达了出来。但奈何田晓菲只顾着下山,根本没在意他说了什么。
下山回到车里后,欧文见田晓菲对刚才自己的求婚只字未提,便有些气闷。
“你为什么不理睬我郑重的求婚?”
欧文有些生气的问道。
田晓菲这才明白,原来他约自己爬山是为了求婚。
其实,田晓菲身边一直都有众多的追求者,但结婚不能儿戏,何况还是比自己大那么多的导师。
一向理性的欧文对待感情,却用错了方式,他拿出自己分析数据的那套,跟田晓菲分析了自己与其他追求者的优势,试图让田晓菲认为自己是最好的选择。
田晓菲对于这种表白方式非常反感,随即丝毫不留情面的回绝了他。
欧文知道,这次的事情被自己搞砸了,从田晓菲的反应可以看出,她并不喜欢自己。
不过,欧文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在田晓菲毕业后,开始想方设法追求她。
他开始频繁联系田晓菲,找机会与她切磋学问。
虽然田晓菲并不想与他过多的接触,但面对学识渊博、总能解答自己问题的欧文,又很难克制不与他探讨。
渐渐地,田晓菲发现了欧文的可爱之处,并对他产生了感情。
虽然对方比自己大25岁,但对方却比自己成熟;他虽然是美国人,但他深爱中国文化,两人有聊不完的共同话题。
每当她看到欧文笨拙的说中文的样子,总是会觉得,这真是个可爱的男人。
虽然感情的事情两人都心照不宣,但最终让田晓菲答应求婚的契机,是欧文改编了一首诗词。
田晓菲被欧文诚恳的情感打动,很快两人便确定了关系。
为了表达情义,她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叫宇文秋水,为的就是跟欧文的名字相配。
坠入爱河后的两人,哪还会考虑什么国籍、年龄问题,相处之后,两人便有了结婚的打算。
要结婚自然要跟父母分享,但结果可想而知。
在得知女儿要入美籍,与一位比他大25岁,且离过两次婚的美国人结婚的时候,父母坚决反对了这门婚事:
“请不要草率的结婚。”
面对父母的担心,田晓菲不以为然。
她认为,结婚后自己会过得很幸福,父母看到自己幸福的样子,肯定会改变想法,慢慢释怀的。
毕业不到一年,田晓菲坚决的加入美籍,跟随欧文在美国生活,并在纽约举行了婚礼。
两人婚后的生活,真如田晓菲想象的那样吗?
这对忘年师生恋,得到了大家的祝福了吗?
婚后的诟病与成就两人结婚后,外界质问的声音此起彼伏:
“国家栽培你,你有所成就后为何不归国,反而改了国籍?”
“这个美国老外跟你父亲一般大,你跟他在一起,是不是为了拿到绿卡?”
外界议论纷纷,但这些声音似乎并没有对夫妇二人造成任何影响,面对众多质问,田晓菲的回答是:
在深爱中国文化的同时,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伴侣最为重要。
婚后,两人生活十分甜蜜,除了会探讨一日三餐家长里短外,两人还会坐下来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工作的问题。
有时候,欧文看妻子一天到晚都在工作,十分心疼,便专门学习了中国的家常菜做给她吃。
为了让妻子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欧文还特意将书房隔成了两间。
不久之后,田晓菲又做了一个让外界争议深大的事情。
欧文当时在波士顿哈佛大学任职,而田晓菲在纽约州的康奈尔大学任职,两人长期分隔两地,无论在生活还是学术交流上都比较麻烦。
为了离得丈夫近一些,她从现有工作学校离职,并拒绝了普林斯顿大学终身副教授的职称和诱人的薪资。
2005年,她受邀到哈佛东南亚系,担任了讲师职位。如此一来,便可以和丈夫在一起了。
与之前的助理教授职位相比,这算是降低身份了。
外界对此议论颇多,人们都觉得,“天才少女”在结婚后变成恋爱脑了吗?
这段婚姻,让田晓菲人设可谓崩的一塌糊涂。
其实,她这样做也不全是因为丈夫,更重要的是,她认为能在国际著名学府内传扬中国文化,是一件特别值得做的事情。
田晓菲也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在哈佛从教没几年,她就被晋升为终身教授。
婚后,夫妻二人还在共同研究的领域,发表了大量的著作。
在欧文的支持下,田晓菲先后译著出版了《毛主席的孩子们:红卫兵一代的成长与经历》等众多书籍,深受大众喜爱,在学术界引发广泛讨论。
而欧文也出版了相关翻译作品,如《盛唐诗》、《中国文论》等。
2016年,二人载誉归国,出席某个活动,众人见到她时发现,田晓菲竟已头生银发,显得分外苍老。
那时,她也不过才45岁。
人们将田晓菲的苍老归结到了欧文身上,他们想:
看吧,那么坚决的与外国老头结婚,婚后生活果然不幸。
为了避免众人误会自己的丈夫,田晓菲解释道:
“我的生活很乏味,一天到晚都在工作,是欧文照顾我,承担了大部分家务,还专门为我学习了中国菜,他让我能够专心做学问。”
人们这才知道,田晓菲的衰老,与她日夜钻研学问、劳神费力有直接的关系。
2019年,欧文受邀到台湾省某所大学演讲,凭借着对中国唐诗的了解和研究,受到了众人的追捧。
但可能国人对于她的这段跨国姻缘有太多的不满,不知何时,竟有人开始质疑田晓菲的文学素质。
有人认为,她的文学理论,有一部分其实是出自欧文,两人的婚姻是交易。
对此,她在自己的一本文章中提道:小时候别人说我的诗出自父亲,现在,他们说我的著作是丈夫完成的,事实上,这些都是我自己写的。
其实,如果细细研究就会发现,他们二人虽然共同研究中国文化,但却方向不同。田晓菲钟情南朝,而欧文则喜欢研究盛唐。
不过,无论外界如何议论,他们夫妇二人依旧风月常新,依旧在为推广中华文化而努力。
田晓菲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将中国文化带到世界,带给各国学生,这也是她在国外一直坚守的意义。
小结田晓菲认为,宣传中国文化不一定非要在国内,在国外更可以将我们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作为学者,她与丈夫的一生,一直在为更好地宣扬中国文化而努力,并愿意为此奉献一生。
不可否认,在学术上,田晓菲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作为妻子,想留在丈夫的身边,似乎也不是多么难以理解的事情。
田晓菲并没有媚外求荣,也没有失了文人风骨,结婚后,她与丈夫两人依旧在努力传播中国文化,她的丈夫是美国人,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