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时刻,虽然因为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导致社会后期受列强侵略,被迫走向社会近代化,但我们依然不能否认清王朝曾经的辉煌,康雍前三朝盛世也算是中国历史上的罕见局面。
其实在这三大朝代之中,乾隆皇帝总有些坐享其成的成分在其中,因为到他这一代时,老祖宗给他留下了丰富的国库和安定的社会,早在康熙时期,清王朝已经实现了天下大一统的局面,后续的雍正皇帝兢兢业业为其充实了国库,流传到乾隆时稳坐富饶的江山。
这一阶段不仅国家安定,同时也人才辈出,乾隆手下有不少文臣武将都流传千古,除了巧言善变的纪晓岚之外,刘墉也是十分难得的人才,乾隆念其有才,经常用一些现实性问题刁难他,例如曾经乾隆向刘墉询问,大清一年死多少人?生多少人?
面对这样的为难,刘墉给出了一个十分巧妙的答案。
大清名臣刘罗锅相比于刘墉本人,更多人知道的都是他“刘罗锅”的外号,也正是因为他长相方面的特点,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
到清朝全盛之时,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已然发展十分成熟,出于大清的颜面考虑,科举选拔不仅注重考生的个人能力,还提出了“身,言,书,判”等诸多标准,首先讲求容貌端庄,否则身入官府之中将难以立威,刘墉虽然是旗人出身,但在身体方面存在缺陷。
刘墉虽然不能算是残疾,但此人应当是个驼背,嘉庆皇帝也曾叫他“刘驼子”,但当时的刘墉已经是80岁高龄,弯腰驼背十分正常,但实际上,早在参加科举面见乾隆之时,刘墉就已经是驼背的状态,但最终还是凭借才华打动了乾隆。
刘墉出生在官宦世家,多数家人在朝廷中当官,先后出现了7位进士,24位举人,在这样的氛围中,刘墉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公元1751年,30岁的刘墉参加科举考试,并以殿试第一的优秀成绩被选入翰林院进行编修,从此踏上仕途。
乾隆20年时,因为父亲获罪牵连刘墉,与家中诸位兄弟集体被革职,但在第二年,刘墉就重新参加广西相识,不到40岁就成为省上的教育方面最高行政长官,乾隆听闻这个消息,亲自召见他并为他作诗一篇,足见帝王对其的超高评价。
不仅是文章,刘墉在书法方面也有超高的造诣,他笔下的小楷独具一格,甚至因为书法太好,被称为“浓墨宰相”,他的一生中书法有过多次变化,从早年的棱角分明到中年的笔力雄壮,再到晚年年的回归平淡,仿佛将刘墉的一生都融进了书法之中。
乾隆之所以十分看重刘墉,是因为二者有共同的爱好,乾隆本人也是个书法狂热者,不仅如此,刘墉还擅长水墨花卉,精通于古文辨析,这对于乾隆而言,简直是投其所好。
对于刘墉这个人,乾隆皇帝也能算是又爱又恨,最欣赏的就是他的个人品行方面,与其他贪污成性的官宦不同,刘墉清正廉明,从不阿谀奉承,对皇帝出现错误的地方都会直言劝谏。
但乾隆对不忿的地方也在此处,既然铁面无私,坚持真理,这就让刘墉有些固执,钻牛角尖,在皇帝面前依然自视清高,这是乾隆不能容忍的,也是后来多次找理由为难刘墉的主要原因。
乾隆乃是当朝天子,自视甚高,自认为在哪个方面都没有人能超越他,和珅和刘墉都知道如此,但前者只会一味地阿谀奉承,从各方面满足乾隆的虚荣心,自己时不时也会示弱于皇帝,谄媚之心昭然若揭,但乾隆却十分受用。
刘墉则不同,他从不在乎乾隆皇帝的身份,总是会冲撞于他,乾隆犯错之时,刘墉经常抓住不放据理力争,称一国之君应当起到表率作用,于天下之人罪己,对此乾隆皇帝异常愤怒,还曾命令刘墉回家自裁谢罪。
而刘墉对此丝毫没有恐惧,不仅没有低头认错,甚至对乾隆的所谓命令置之不理,对于这种现象,朝中同僚多有劝刘墉小心从事,但对方却举重若轻,丝毫不在意的样子,回家洗了个澡之后又返回朝廷面见乾隆,甚至还出言不逊阴阳怪气。
虽然语气不太正常,但刘墉所说全都是事实,乾隆偏偏对他没有丝毫办法,所以只能不再追究,但他可是皇帝,虽然明面上表示不再追究,但暗地里却时刻在想着追回自己的面子,所以刘墉此后的生活,几乎都是在乾隆的不断为难中度过。
也正是因为刘墉和乾隆的“互不相让”,让刘墉直到乾隆去世之后才提升为体人阁大学士,因为乾隆皇帝不在,刘永也只能奉旨回到山东查看黄河水道的治理问题,到嘉庆四年,刘墉办了平生最后一个大案子,和珅贪污案件,此后生活便逐渐回归平静。
相比于震惊全国的和珅贪污大案,更让人能记住的,是刘墉和乾隆之间的文学比拼,一个又一个的刁难,总是被刘墉一个接一个云淡风轻地化解。
来自皇帝的为难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是个非常喜欢微服私访的人,动不动就南巡,以体察民情为理由欣赏沿途风景,有一日,乾隆与刘墉二人来到河边,二人正在散步之间,听见了河中窸窸窣窣的青蛙叫声,乾隆当即出声询问刘墉,潭水之中是何物在叫?
刘墉并没有过多犹豫,当即解释道,此乃水中学子歌唱之声,乾隆也没有丝毫停留,当即指示刘墉说“你可去将他们尽数唤来,朕有话要问”,这些突如其来的命令让刘墉十分为难,河里青蛙无数,又怎么一个一个叫上岸来?
正当乾隆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之时,有一条乌龟爬上了岸,刘墉立刻将其捉住并呈了上去,乾隆见状便下意识询问这是为何,刘墉解答说,学生皆已散学返回,此为他们的老师,看着乌龟滑板爬行的样子,乾隆又问,既为师者,为何伏拜于地,不站起来行走?
刘墉似乎早就意识到乾隆有如此疑问,当即应答说,“它见皇上在此,乃是跪天子也”,刘墉的回答滴水不漏,乾隆纵使百般刁难,这事也无话可说了,但这口气依然没出,所以只能寻找其他机会。
关于大清朝的人口问题有一日朝廷之上,大臣正在向乾隆皇帝禀报九门提督的工作情况和管理功劳,此时的乾隆又一次动了“小心思”,他看着繁华的大清盛世,以及京城之中九门车水马龙的繁华局面,再次看向站在一旁的刘墉,随后出声询问到,“朝廷九门之中,每天进去几人出来几人呢”?
在场大臣都被乾隆的这个问题吓了一跳,要知道当时大清的都城,是全国最繁华的地方,不仅有本地商人来来往往贸易,甚至还有些前来朝拜上贡的外国使臣。要深究其每日进出的数量,简直是天方夜谭,众人都知道这是乾隆在故意为难刘墉。
当意识到这一点时,在场之人都用一种看戏的态度看着刘墉,并不是担心乾隆会把他怎样,而是想看他下不来台的窘迫模样,只有少数人期待刘墉可以给出一个满意的回答。
再看一旁的刘墉在听到这个问题时,虽然略显错愕,但很快就冷静下来,稍作思考后回答乾隆说。偌大的九门,每日进出不过只有两人尔?
乾隆仿佛听到了什么笑话一般忍俊不禁,刘墉也不着急,等朝堂的笑声逐渐平息才不紧不慢地解释起来。
每日九门之中来往之人甚多,但不外乎男人和女人两种,所以只能说是两人,乾隆得意的笑容很快凝固在的脸上,这样的答案似乎无懈可击,并且无法反驳,但乾隆还不甘心,随即再次追问,那我大清盛世,每年出生多少人,死亡多少人呢?
对于这个问题,刘墉甚至没有丝毫考虑和犹豫就做出了回答,他表示我大清每年出生1人,死亡12人,乾隆听说这个答案后露出一丝冷笑,随即质问刘墉,若按爱卿所说,我大清每年死亡人数乃出生人数的12倍,那么有朝一日,国家岂不是会变为空城一座?
刘墉紧接着解释道,人生人死,天道轮回,都难逃十二地支之变幻,所谓生12人,正好对应十二属相,并无一人超出其外,死1人,也一定是十二属相之一,不可能出现两个,听到刘墉这样的解释,乾隆也不得不佩服他口中的大道轮回之说。
刘墉就是这样凭借自己的能言善辩和巧舌如簧,在复杂的观察中独善其身,到80岁高龄时依然双目有神,精神矍铄,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美谈。
参考文献
[1]郝金红,.刘墉的宽恕[J].少年月刊,2023,(Z3):1.
[2]李嘉辉,.论豫剧中的刘墉形象及其来源——兼谈民间文艺对理想清官的构想[J].传媒与艺术研究,2023,(01):9.
[3]巧儿,.刘墉巧辩乾隆帝[J].(null),2019,(Z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