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的国花,许多人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牡丹花。但是,中国本来就没有国花,没有任何官方机构说中国的国花是什么。目前“国花是牡丹花”的说法,基本上都是一些媒体在造势。曾经《中国国家地理》曾经统计了国民对国花的支持程度,结果牡丹领先,随后是梅花、兰花、杜鹃花、月季、菊花、桂花、荷花等。
但是,牡丹的支持率虽然很高,但是却无法成为真正的国花,这是牡丹花的天然缺陷导致的。牡丹花在古代代表的是雍容华贵。在唐朝,牡丹花就是皇家园林种植的花卉,同时也备受百姓的喜爱。如果非要给牡丹花匹配一个人物形象,人们能够想到的就是祸国殃民的杨贵妃。
牡丹花在中国古代就十分受到群众的喜爱,但是群众并不是欣赏牡丹花代表的精华气质和文化,而是单纯觉得牡丹花美。《爱莲说》提到“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白居易《买花》说牡丹“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可见牡丹花在唐朝的价格是很贵的。为什么唐朝的牡丹花会如此贵呢》因为唐朝的权贵阶层都将牡丹作为阿谀奉承的礼物,他们互送牡丹,争新买宠。于是乎,牡丹就在古典文化中代表阿谀奉承了,代表祸国殃民了。
历代写牡丹本来就不多,而且很多都是将牡丹作为负面的形象来批判。例如唐朝的王睿写道“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曷若东园桃与李,果成无语自成阴。”宋代写牡丹的诗词更多,杨轩写道“杨妃歌舞态,西子巧谗魂。利剑斩不断,余妖钟此根。光华日已盛,阑槛岂长存。寄语寻芳者,须知松桂尊。”可见在他们的眼里,牡丹就是蛊惑人心的“妖花”。
还有一些诗词认为牡丹花雍容华贵,但是没有精神气质,因此华而不实,例如王溥的《咏牡丹》写到“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邵雍在《内乡天春亭》中提到“牡丹百品红与紫,华而不实徒纷纭。”而广为流传的《增广贤文》也写道“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
我认为,既然要成为国花,就必须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并且有足够的文化底蕴。牡丹花让人想到的就是华丽、富贵,很难和精神气质联系起来,即使联系上了也是牵强附会的。
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形成了四大国花体系,也就是“春兰”“夏荷”“秋菊”“冬梅”。根据相关的统计,中国古诗词、古文中出现出现频率最高的花就是兰花、荷花、菊花和梅花,而牡丹花的出现频率还不如桃花、李花、杜鹃花等。
兰花,在古代被视为“四君子”之一,与“梅、竹、菊”并列。兰花高洁、典雅,代表君子之交,代表友谊,代表独而不群的精神气质,所谓“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孔子家语·在厄》: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劳而改节。
荷花,是中国夏季之花,她有一个典雅的名字——芙蓉。曹植在《芙蓉赋》中写道“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历来为诗人墨客歌咏绘画的题材之一。荷花在民间的喜爱程度非常高,人们将之视为多子多福的代表,明清的木版年画多采用“莲贵子”、“莲年有鱼”等图案。在各种建筑上,荷花雕刻的图案出现率非常之高。
菊花,是中国秋季名花,被誉为“花中隐士”,诗词中用菊花比喻品行高洁的人,象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菊花一般在秋季开放,而秋季几乎百花都凋零了,所以秋季开放的菊花备受人们重视。元稹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梅花,是可以说是最有资格代表国花的花种。1987年,中国多家机构评出了“中国传统十大名花”,其中梅花的得票率最高,牡丹第二,菊花第三,兰花第四,后面分别是月季、杜鹃、山茶、荷花、桂花、水仙。可见,梅花在中国传统名花中的评价是最高的。
梅花的文化象征很高。因为梅花是冬季开放,“独天下而春”。因此,梅花被视为“凌寒傲立”“顽强贞洁”的代表。冬季往往是一年之中最难过的季节,而梅花的开放给人以希望。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中国是大难兴邦的国家,而梅花的精神气质正好符合了中华民族的气质。
另外,从地域分布上来说,牡丹花的分布也没有梅花、荷花、菊花和兰花广泛。牡丹花基本分布在暖温带地区,对气候的要求很高,主要是在河南、陕西、山东一带,因此牡丹花是非常“娇贵”的。而其他的花种可以从黑龙江分布到海南岛,从新疆分布到东南沿海,甚至可以说到处都有。
牡丹花在河南都难以占据优势
中国大部分城市都有市花,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全国有10个城市将梅花作为市花,有13个城市将玫瑰作为市花,15个城市将兰花作为市花、22个城市将荷花作为市花、31个城市将桂花作为市花、39个城市将杜鹃花作为市花、11个城市将丁香花作为市花、16个城市将菊花作为市花、18个城市将山茶花作为市花、17个城市将三角梅作为市花、11个城市将玉兰花作为市花、有76城市将月季作为市花、24城市将紫薇作为市花,而只有9个城市的市花是牡丹花。
因此,从分布范围,文化寓意上来说,牡丹都难以成为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