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瑟98系列步枪:本尊虽未亲至,民国时期的中国却有其大量分身

笑问沧桑史 2024-11-25 21:22:48

“毛瑟98”的中国故事:一场步枪的百年旅途

毛瑟98步枪,这个名字在枪械历史中如雷贯耳,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本体”其实从未真正大规模踏足过中国的土地。令人意外的是,这支德国步枪却在民国时期的中国以各种形式“现身”,甚至衍生出了无数“分身”。这些枪支不仅书写了战场上的英勇故事,也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变幻。

【漂洋过海的捷克Vz-24】

1937年,南京一片焦灼。日本步步紧逼,国民政府忙得焦头烂额,装备问题尤为棘手。此时,捷克的一批步枪装箱运抵上海港。这些枪支外观精美,性能可靠,甚至弥补了汉阳造的诸多不足。它们就是捷克Vz-24步枪,一款严格意义上“毛瑟98”的改良版本。

捷克Vz-24的到来并非偶然。一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禁止出口军火,毛瑟公司为了生存,将设计图纸转售给捷克。捷克布尔诺兵工厂接手后,不仅继承了毛瑟的经典设计,还在生产工艺上做了提升。它们的枪管精准度高,钢材来自斯柯达炼钢厂,质量无可挑剔。于是,这批捷克枪成了战场上的明星。

东北军阀对它青睐有加。奉系军阀张学良从捷克订购了超过20万支,大量装备部队,连宋哲元的第29军也在1936年购置了1万支。后来,连国民政府也加入采购行列,直到德国侵占捷克,枪支供应才中断。这些枪支在抗战中被称为“马四环”,因为它们枪托上多出的两个挂带环,方便充当骑枪使用。抗战中,拿着“马四环”的士兵,常被认为是精锐中的精锐。

【“中正式”:国造第一枪】

1935年,南京兵工署的第11厂里灯火通明。一群中国工匠正围着一张从德国毛瑟公司买来的设计图纸埋头工作。这是毛瑟1924标准型步枪的全套制造工艺,国民政府的计划是仿制出自己的版本。最终诞生的新枪,被命名为“二四式步枪”,后来改名为“中正式步骑枪”。

中正式的诞生,是国民政府装备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一环。相比捷克版的毛瑟98,中正式的最大特点是配了一把长达57.5厘米的刺刀。这是专门为对付日军三八式步枪(俗称“三八大盖”)设计的,后者枪身较长,在白刃战中占优。为了弥补这一劣势,中正式的刺刀堪称一把“长剑”。

抗战期间,中正式成为中央军的标配步枪。武汉会战中,有一名中国士兵用中正式在500米外击杀了日军少将饭冢国五郎。饭冢的死引发轰动,日本军队一度认为这是一场“狙击伏击”,直到缴获了中正式,才意识到这支枪的威力。

尽管中正式的产量有限,总计不过60余万支,但它在抗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精准度和杀伤力远超日军的三八式步枪,在老兵手中甚至能达到600米的有效射程。

【“花旗中正”:来自表叔的馈赠】

如果说捷克Vz-24和中正式是毛瑟的“儿子”,那么“花旗中正”就是它的“表叔”。这款名为“春田M1903”的步枪是美国仿制毛瑟98的产物。美国春田兵工厂凭借毛瑟公司的授权,将经典的旋转后拉枪机技术融入自己的设计,使M1903成为美国一战和二战的主力步枪。

二战期间,美国通过援助法案向中国提供了15万支M1903。这些枪被中国远征军大量使用。许多远征军士兵第一次拿到M1903时,觉得它与中正式有些“脸熟”,不禁调侃这是“花旗国版中正”。“花旗中正”不仅性能优异,还带着盟友的支持,见证了中国军队在缅北战场的浴血奋战。

【“辽十三式”:奉天工厂的试验品】

毛瑟98的中国故事并不只有辉煌的一面。1924年,奉天军械厂生产了一批“混血枪”,因为产于民国十三年,被称为“辽十三式”。这款步枪综合了毛瑟M98和日本三八式的特点,却因设计和工艺缺陷饱受诟病。

辽十三式的设计图纸来自奥地利的斯太尔公司,枪管长达740毫米,外观笨重。它主要装备地方军队和民间武装,后来成为抗联战士的主要武器。虽然它的质量不及捷克Vz-24,但在抗战初期,中国军队能够拿到的精良枪支实在有限,辽十三式也不得不派上用场。

毛瑟98的传奇,在中国有了四个不同的版本:捷克的“马四环”、中正式、“花旗中正”,还有奉天的“辽十三式”。它们的命运各异,却都在抗战的烽火中书写了自己的篇章。有人说,武器从来不是决定战争的唯一因素,但它们记录下了人类在绝境中的挣扎和求生。毛瑟98的分身们,见证了中国军队从落后到奋起的艰难历程,也为这个国家的独立与尊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有人说,一把枪的故事,折射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或许,毛瑟98在中国的百年旅途,就是这样一个时代的注脚。

0 阅读:24